3月6日惊蛰,武义江东岸白阳山白阳寺修复开光。白阳寺又名阮侯老庙,供奉“白阳老爷”即酒神刘伶小女婿阮侯;由童庐沿江从北到南穿越整个白溪村,小白溪边猫头山又建有阮侯新庙。刘伶是西汉淮南王和中国豆腐创始人刘安后裔,喝酒吃豆腐是雄踞历史高端的行家里手,研究酿酒制豆腐在传承中创新,掌握配方夫人操办,大小女儿肤白如“白姆茭白”,推陈出新传承刘家酿酒做豆腐烧农家菜手艺;东晋永康县令张彦卿是刘伶大女婿,他和阮侯是志趣相投的大小连襟。这些史料在南朝《东阳山水记》和嘉庆《武义县志》等古文献中均有记载。
嘉庆《武义县志》记载:“阮瑶,孚从弟,娶刘伶女,雅好山水,渡江隐于邑之白阳山,建有阮侯庙,士人至今祀之。”南宋袁燮撰《居士阮君墓志铭》写道:“昔阮氏有名瑶者,隐居不仕,庙食白阳,与明招相望。”宋代嘉定武义进士阮炜在《阮氏传世纪》中却明确记载阮侯为阮咸第三子,说阮侯字荣之,前为镇抚军,后为朝请大夫,好山水,乐隐逸,终于白阳山。英灵显异,乡人遂立为神,至今俗呼阮侯庙。关于阮孚(字遥集)和阮侯(名瑶)到底是亲兄弟还是堂兄弟,文献记载和本土叶一苇、王文政、朱连法等明招学者撰文口径不一,我当然不敢冒然裁决。但张彦卿和阮侯隐居白阳山孰先孰后,虽没看见文献明确记载,从情理上考量应该是张彦卿在先阮侯步其后尘。毕竟张彦卿是永康县令,当时武义白阳山是他的管辖属地,他熟悉武义山水人文地理,他不仅率先垂范,还推荐引进了同好连襟。
生逢乱世,明白通透人淡出朝廷和野心家作乱者视野,是生存善待自己的路径。当然,最好是隐居前有些积累库存和丰富的阅历经验。因为隐居白阳山又有熟悉底层生活的新经历,张彦卿阮侯都成了历史美誉的名士真风流。而有了这对大小连襟的铺垫、准备和引荐,东晋镇南将军阮孚“突然”谎报就任途中暴毙而隐居明招山也就情理之中。情趣合拍的大小连襟搭台,让朝廷瞩目的大将军隐蔽更深处开辟武义明招山隐逸文化,成为武义明招文化开山立派的历史人物,这也是张彦卿阮侯的智慧境界选择。明招山是连绵起伏十多公里白阳山的支脉,两地走动会晤也方便自如。
白阳山最神奇迷人处就是和白阳寺连体所在的阳岩五色。古人把县域壶山春霁、阳岩五色、南湖烟月、灵洞双奇、九峰连翠、金柱垂帘、八素栖霞、北岭松云、宝泉漱玉、熟水秋澄列为“武阳十景”。清人倪成萱为阳岩五色写诗:“崇门相枕带,佳气日氬氲。晚景孤村僻,阳台曙色分。汀烟轻冉冉,凉月白纷纷。张老存家事,阶前树拂云。”阳岩五色坐落白阳山西南端,临江而立,面对小白溪、永康江、熟溪交汇的三江口,武义江如面铜镜辉映白阳山水,山坡裸露许多含氟量很高的大岩石,随季节天气变化会呈现五颜六色的金属光泽,春夏之交,奇异美幻,变色尤为自然明显,岩石变化可预告丰年荒年气象,古代金华府太爷和武义县令常自发到白阳山察看岩石颜色,以应对年成变异。在古代,白阳山离后来的县城不远,出入东门(今存鸣阳楼)方便。但白阳寺一带林深树密,越武义江上山寻觅隐居者并不容易。
从童庐连绵起伏到茭道镇何村的白阳山,论景色内涵,阳岩五色和白阳寺一带最为出挑奇异,金钟大梁、狮象把门、凤凰垒巢,景象脉络完整杰出,风水蕴藏百里挑一。自古以来,白阳山周边村庄如童庐白溪、邵宅后陈等,都是人财两旺的历史名村,从白阳山山脊鸟瞰,这些名村星罗棋布,又被一湾清水流淌的武义江,串织成珍珠项链。如果说阮孚开山的儒释道合一的明招文化在明招山得以完美演绎,那么白阳山就是明招文化的丰厚源头,特别是隐逸明招文化的不朽发源地。当然,秦末逃难的洛阳八素士隐居八素山也作了铺垫。
历史上的阮侯庙香火供奉主要由童庐白溪、上邵下邵一带信男信女承担。阮侯隐居白阳山,全家人和当地土著融为一体,他发动当地村民在小白溪修筑“阮堤”,建水渠引灌“阮田”,治水及种植技术惠及几千亩农田,说明阮侯的水利农业技术和社会公德是有多方面奉献的,否则后人不会在白阳山建庙塑“白阳老爷”供奉。
童庐原叫金村,是东晋吴兴太守金谈隐居地,明朝景泰年间改名童庐。童庐人一代代相传:张彦卿阮侯隐居白阳山,山上村里都有住屋;民国留学日本的七代大老财、武义首富童维梓起家发迹,除了上代人勤劳能干,还有三江口送财白阳山风水宝地天助原因。
白洋寺。
白阳寺正对着三江口冲积扇滩涂,白溪童庐有水运码头,下游有白洋渡和履坦渡,现在江沿从上邵延伸到童庐,还有一片沧桑延绵古树林,原先水路永康武义到金华兰溪直至沪杭往返必经过“白阳老爷”巡护地界。猫头山阮侯新庙里几根石柱几副对联振奋人心:
故土烟云随世化,昔年冠履渡江水。
避地且寻山水乐,遗风犹绍竹林贤。
晋国名流扬白水,阮家故剑挂青山。
蜡炬龙涎报赛长绵千岁祖,云霞月谷隐居静依六朝山。
嘹亮送琴声,记取遗规沾雅化;参差摇竹影,空留胜迹仰清谈。
竹林七贤嫡系后裔血脉风骨种在白阳山明招山,白溪豆腐和豆腐桥(仁寿桥)的历史演绎可以佐证。
白阳山下的花海。
康熙武义诸生徐鼎轼的《朝中措白阳山居》写道:“峰峦万叠绕烟霞,古木带鸣鸦,试问茅庐何处?翠微山下人家。千竿修竹,一弯绿水,满地桑麻。怕有渔郎寻觅,沿溪不种桃花。”这写的是1800年前的武义江畔白阳山、小白溪环绕的明招山隐逸美景,也是1800年后两山理论、乡村振兴、人文共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时代亮点。
以中共建党百年为中轴线,白阳山上山下飘扬着红色奋进旗帜和篇章,如本大书打开在白阳山山脊线上,其深厚的人文底蕴,成为红色革命和绿色和平的基座。命运共同体不仅呼唤着人类之间的和谐友好,也呼唤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同呼吸共命运。上邵人邵李青创建浙武工农红军,不仅在王村大公山设立总指挥部、建立东南西北四路红军,还在白阳山建立第五路红军。白阳山下白阳村,1926年入党的徐理富,创建中共白阳支部,担任武义县委委员和永武秋收暴动武义东区总指挥,1928年10月被捕,成为武义第一个被国民党当局杀害的共产党员。“白溪三徐”都在家乡参加革命,后奔赴上海参加中共特科工作,视死如归演绎惊天动地的英雄诗篇。白阳山下汤村走出了抗日名将汤恩伯。和第五路红军做邻居的留洋大老财童维梓,主动挑整担整担白洋支援邵李青领导的红军队伍。
属地百姓称白阳山为白洋山,白洋街道取名也出于这个缘由,因为多金的白阳山石日常呈现白洋色泽。街道辖区在明招文化蕴藏演绎、宋韵人文基座、组建红军、工业强县、后陈经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等方面矿产丰富影响深远。若加强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的挖掘提炼,盘活迭升级的明招文化精髓,发挥人文软实力助推白洋新时代新征程,将活力魅力潜力无限。
“转载请注明出处”
陈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