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浙桂苏鄂滇 如何打造互嵌式民族团结幸福家园

潮新闻 2023-03-09 11:47全网传播量1419
00:00
00:00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日益活跃,在社会生活中紧密联系的广度深度前所未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城市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全国各省区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做好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保障各民族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融得进、过得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顺应这种形势,出台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政策举措和体制机制,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促进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全国两会期间,广西日报联动云南日报、浙江日报、湖北日报、新华日报、邀请参会代表委员以及相关专家,围绕新时代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展开讨论;同时,各路记者深入城市社区,把各民族同胞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打造互嵌式民族团结和谐家园的生动故事分享给全国各地读者。

【民族故事】

浙江丽水市云和大坪社区

——城乡共治 绽放民族团结之花

青山环抱中的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白龙山街道大坪社区。共享联盟·云和 供图

阳春三月,青山环抱中的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白龙山街道大坪社区,在鸟鸣啾啾声中醒来。

步入社区,公寓式住房鳞次栉比,商业街区人来人往,幼儿园、养老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一应俱全,民族广场长柱上绘着各族图腾,萌版民族动漫IP错落有致……处处点缀着民族风情。

大坪社区是云和最大的下山转移安置小区,来自崇头镇、雾溪畲族乡等10多个乡镇街道的4900余位易地搬迁农民在这里安家落户,来自汉族、畲族、水族、佤族、侗族、拉祜族、布依族、傈僳族等8个民族的740余位居民在此汇聚,陆续成了“新居民”。

“作为多民族融合的现代化社区,不同民族的生产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交织,存在融入难、管理难、就业难等多重挑战。”白龙山街道统战委员吴卉告诉记者,街道专门联合雾溪乡、崇头镇,探索推行街乡组织联建、党建活动联办、治理要事联商、党员队伍联管、城市社区民族工作“四微”窗口建设等多形式的“街乡共治”基层治理模式,打造“街乡共富”石榴红家园,让少数民族群众留得住、融得入、能发展。

丽水市云和大坪社区,各民族同胞共商共建社区事务。共享联盟·云和 供图

在社区“街乡共治”城市民族工作“微服务”窗口,社区干部项奕博和同事一早就忙开了。

“这几天,居民办理得最多的就是养老认证、少数民族困难群众大病医疗补助事项,社区完善街乡同等待遇政策,保证进城居民和少数民族群众在继续享受原农村的政策补贴的基础上,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标准的社会救济、教育、医疗、公共文化服务等政策。”项奕博告诉记者,少数民族群众的社保、医保等40多项社会事务,不出社区就能轻松办理。

社区“幸福学堂”的墙上,是少数民族孩子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我小孩平时在城里上学,一到假期,可以在这里免费上各种兴趣课程。”39岁的拉祜族居民娜拉笑着说。

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大坪社区少数民族同胞表演特色歌舞。共享联盟·云和 供图

为满足少数民族群众多元化就业需求,社区内还建立了大坪就业服务中心,内设电子商务中心、来料加工技能培训中心等。由畲族居民蓝伟红担任经纪人的“左邻右舍”来料加工点,年收入超10万元。

“我们还专门成立了大坪民族同心共建会、石榴红志愿服务队,设置街乡共议堂,邀请少数民族同胞尤其是乡贤代表进网格,共商共建社区事务,开展各类民族团结进步活动。”该社区党委书记毛少岳说道。

傍晚时分,民族广场格外热腾。“95后”傈僳族姑娘雀玉英拉着水族、侗族的女同胞,排练妇女节特色歌舞节目。歌舞翩跹中,民族团结之花在盛放。

【云对话】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 蓝景芬: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 蓝景芬。浙江日报 记者 胡元勇 摄

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聚居着汉、畲、苗、彝等29个民族。近年来,景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三个着力”,深入推进城市民族工作。

着力完善机制促共识。这几年,县里相继出台了《关于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县的实施意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三年行动方案》等,强化宣传教育,上下协同、共谋发展,精心绘就民族共识“同心圆”。

着力重塑动能促共富。县里深入实施大搬快聚,推动产业和人口双重集聚,依托民族创业园、畲味共富工坊等,各民族群众拓宽了致富之路,在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共建共享中提升了幸福感,有力打造民族共富“加速器”。

着力创新载体促共融。围绕“细胞工程”,县里创建了“石榴红”家园、驿站等16处,承办了省民运会、微党课巡回宣讲等活动,搭建了“中国畲乡三月三”“畲族忠勇文化艺术汇演”等文化平台,创作了《千年山哈》《畲娘》《畲山黎明》等优秀文艺作品,奋力谱写民族共融“交响曲”。

今后,景宁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细胞工程”,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不断探索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新路子。

【民族故事】

广西省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

——让社区成为各族群众温暖的家

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的民族团结巷。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记者 覃文武 摄

3月5日,南宁市西乡塘区衡阳街道中华中路社区举行“绿城闪耀志愿红 文明实践学雷锋”——2023年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活动启动仪式,共有壮、汉、苗、维吾尔等十多个民族干部群众300多人参加。

当天,社区组织相关单位和个人为各族居民提供法律咨询、义诊、理发、修鞋、修理电器等免费服务。“我在社区住了30多年,平时大家对我很照顾,今天免费为大家服务。”64岁的唐善能是一位朴实的汉族大姐,平时在南铁茉莉苑小区摆摊修鞋修伞,听说社区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她就踊跃报名。

中华中路社区毗邻南宁火车站,人口1.3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三分之一。在这个社区,各族群众互帮互助已融入日常、深入人心。

社区党委书记、主任谢华娟是个热心肠的壮族大姐,为帮助各族群众解决困难,她牵头创办了“谢大姐暖心屋”。

“我想租一个铺面”“我想要一盒彩色笔”“我想要一个新书包”……在“谢大姐暖心屋”的墙上,贴着一张张群众写下的微心愿字条。“暖心屋不设门,24小时敞开。群众随时都可以来,留下微心愿,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就帮他们达成愿望。”

为了帮助外来少数民族群众尽快融入城市,谢华娟整合辖区资源,开展“结对共建”帮扶服务。中国铁路南宁局广西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为社区免费提供500多平方米场地打造“民族之家”,成为社区办公、学习培训、文娱活动的场所。

“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高兴来、留得住、有发展、过得好,让社区成为他们温暖的家!”谢华娟介绍,社区一直以来将党的民族政策宣传贯彻到日常工作中,定期在“民族之家”举办国家通用语言文化培训以及烹饪、电焊、修理、装潢、家政等技能培训,帮助开店或设立临时摊位,为辖区各族群众解决就业问题。

3月5日,南宁市西乡塘区衡阳街道中华中路社区举行“绿城闪耀志愿红 文明实践学雷锋”——2023年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活动启动仪式,共有壮、汉、苗、维吾尔等十多个民族干部群众300多人参加。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记者 覃文武 摄

“在我们社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谢华娟说。

走进社区民族创业街的一家“靠山奶茶店”,里面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有前来休闲消费的都市丽人,也有参加奶茶实操培训的创业青年。广西靠山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高艺华是一名90后汉族小伙,大学毕业后留在南宁创业,从最初的单个门店做起,如今公司年营业额超过4000万元。

“社区时常主动联系我们,询问有什么需要帮助的。疫情期间,社区协调相关方面减免店面租金,减轻了我们的运营压力。可以说,社区是我们各族年轻人创业发展的靠山。”高艺华说。

【云对话】

全国政协委员,河池市商务局局长 欧彦伶(仫佬族):

全国政协委员,河池市商务局局长 欧彦伶(仫佬族)

现阶段我国进入了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更加密切。要把促进新时代城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进一步做深、做细、做实。

首先,进一步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理顺体制机制,夯实基层力量。要抓好城市民族事务治理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坚定不移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提高依法管理民族事务能力,齐心协力维护民族团结。同时,通过多形式的宣传教育,让少数民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城市管理规定,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建和谐家园。

其次,要切实解决好城市外来少数民族群众的期盼,以少数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着力点,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要解决好少数民族群众进城后的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问题,提高城市对外来少数民族群众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融入城市,推动由“落户”向“融入”转变。

再次,要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繁荣城市少数民族文化阵地,在公共场所打造民族文化展示角,开展节庆民俗活动,建设好少数民族在城市的“精神家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专家说】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李振林:

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服务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大局。

全区民宗系统要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完整准确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突出“融”的理念和效果,既要做好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好“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既要解决好物质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

要组织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完善各族群众融入城市的政策举措、制度保障和表彰激励机制,帮助解决好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就医就学等实际问题,促进各族人民全面交往、广泛交流、深度交融,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深化全方位嵌入,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广大干部群众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要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重实效、强实干、抓落实,利用“壮族三月三”等传统节日和时机,全面开展各种形式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宣传教育,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民族故事】

江苏

——439家“红石榴家园”架起连心桥

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暨江苏省“红石榴夏令营”扬州站举行开营仪式。新华日报供图

构建互嵌环境,吸引各族群众跨越山海而来。

江苏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重点,谱写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新篇章。

保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平等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

构建以无锡市红石榴就业促进中心、如皋市红石榴就业行动联盟为代表的一批平台阵地,遴选新日公司、恒科公司等一批用工管理规范的企业,打造“红石榴就业行动”示范样本。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阵地,打造“党建服务中心”“红石榴工作室”“同心书屋”等系列民族工作品牌,积极帮助来苏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解决就业落户、社会保障、就医就学、租房租赁等问题。

江苏省首家红石榴就业促进中心在无锡成立。新华日报供图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五个认同”——

在全省创建439家集政策法规宣传、便民服务咨询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红石榴家园”,为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以无锡明慈心血管病医院救助新疆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故事为蓝本,创排民族团结题材原创歌舞剧《救心》,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进各族群众的心中;在泰州开展“丝路信使”活动,拉近边疆和江苏距离,谱写了各族群众团结一家亲的和谐之歌;南通、扬州等地创新开展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暨“红石榴夏令营”系列活动,组织新疆等省区的130名各族青少年来江苏交流学习。

用心用情服务,让各族群众生活更美好——

常州等地对在苏就读的民族地区困难学生,在学费、住宿费等方面给予政策减免,学习期满推荐优秀学生在苏就业。盐城、镇江向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接收民族地区劳动力成效好的有关企业和人力资源机构发放奖补,提高社会机构参与吸纳民族地区劳动力的积极性。徐州、宿迁定期组织有关部门赴企业了解职工思想动态,引导企业关爱关心对口支援地区在苏就业员工,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第二故乡”的温暖。

【专家说】

江苏省民宗委相关负责人:

江苏坚持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有机结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重点,用“江苏担当”谱写新时代民族工作新篇章。

坚持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作为政治责任,始终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江苏省民宗委联合省委统战部、省发改委、省人社厅等七部门出台工作方案,成立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协调小组。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关键是要保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平等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我们全域推动“红石榴家园”建设,以“产业+就业”“引才+育才”为导向,采取就近设点和按需培训的方式,帮助民族地区员工提高工作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

出台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政策文件,加强对民族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全面纠正和杜绝窗口单位、服务行业、招工就业等领域的歧视性做法。定期开展民族关系形势分析,建立法律援助站,将矛盾化解在源头。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挖掘江苏大地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感人故事,不断增进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

【民族故事】

湖北武汉市起义门社区

——构建互嵌式社区 携手共绘同心圆

武汉市武昌区起义门社区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联谊和文化活动,增进各民族群众交流交往交融。湖北日报供图

“各位学员,湖北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化政策教育培训基地2023年上学期课程培训班今天正式开班!”3月6日,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紫阳街道起义门社区的“红石榴学堂”,随着社区书记魏玉萍的一声宣布,学堂内响起一片掌声。

培训班现场,来自武汉市各区的30多名各民族学员开始免费学习普通话。课间休息时,一位在汉经商的维吾尔族青年高兴地说:“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享受免费的普通话培训!学好了普通话,在武汉做生意、办事就方便多了!”

湖北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化政策教育培训基地是国家民委确定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重点扶持项目,2021年5月在起义门社区正式挂牌。近两年来,起义门社区在省、市、区各级的指导和帮助下,精心组织基地的培训工作,共开展免费授课200余场,服务各民族学员5000余人次,还依托培训班开展各类民族团结活动100多场次,受到广泛好评。

起义门社区有居民2284户4778人,其中少数民族居民125户251人,是武汉市各民族群众较为集中的社区之一。作为武汉市“三项计划”的试点社区之一,武昌起义门社区一直致力于促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以社区“民族团结之家”为中心,辐射带动建立起“石榴亭”“民族文化长廊”“幸福驿站”“文明书屋”,建设“幸福起义门”特色文化圈;持续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联谊、邻里互助、结对帮扶、法律援助等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了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和谐氛围。

武汉市武昌区起义门社区开展民族团结联谊和文化活动。湖北日报供图

“你看,这张照片是各族群众一起做凤梨酥,这张照片是我们一起包牛肉馅包子,各族群众团结一家亲……”走进起义门社区,社区党委副书记谢丹热情地向记者讲述着活动照片墙上每个影像背后的故事。

在活动照片墙的众多影像当中,记者看到一个美丽的身影,她就是来汉经商的维吾尔族姑娘古力加马力。2012年的一个夜晚,刚到武汉的古力加马力因不会说普通话,与门面房东沟通困难,她便到起义门社区求助。社区书记魏玉萍二话没说,丢下热乎乎的饭菜立即赶到现场,帮助古力加马力成功租下门面。

后来,社区承办湖北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化政策教育培训基地,古力加马力有了免费学习普通话的好地方。她的普通话越说越好,经商也越来越顺,开办的“新疆丝绸之路烧烤店”生意越做越好,还新开了一家分店。怀着对社区的感激之情,古力加马力积极参加社区“红石榴志愿服务队”志愿帮扶工作。

“对于各民族同胞来说,起义门社区给了他们家的归宿感,他们也在用实际行动和社区一起共建美好家园,大家齐唱同心曲、共绘同心圆。”社区党委书记魏玉萍说。

【云对话】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旅游学校教师 马丹: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旅游学校教师 马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我认为,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起义门社区各族群众携手并进共绘同心圆,共同打造互嵌式民族团结家园,是基层社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生动体现。

我从事教育行业20多年,其中有过6年宝贵的援藏经历,曾被评为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我对民族工作的感情很深,深感民族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互嵌式民族团结就是要推进各族同胞互嵌融合发展,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我认为,在今后的城市民族工作中,我们要始终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持续探索构建超大城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全心全意服务和帮助来汉各民族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能受益”,努力推动城市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民族故事】

云南昆明市小坝社区

——团结誓词永不忘 相亲相爱一家人

昆明市小坝社区居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温民族团结誓词。云南日报供图

“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初春的清晨,伴随着冉冉升起的太阳,昆明市盘龙区联盟街道小坝社区民族团结广场上,来自各行各业的200余名社区居民整齐列队,面朝复刻版的民族团结誓词碑,举起右手,郑重宣誓。

升国旗唱国歌、重温民族团结誓词、集体合唱《我和我的祖国》……这是小坝社区各族群众每个周一上午的行动自觉。

走进社区,“温馨之家”牌匾下,各族群众工作、生活照片墙镶嵌的“家”字格外引人瞩目,大厅宽敞明亮,环境舒适整洁,“家”的温暖扑面而来。

“在小坝社区3万多名居民中,聚居着汉族、彝族、傣族、白族等20余个民族。”小坝社区党委书记苏琼芬说,社区围绕传统中国文化记忆,以“家”为主题,把社区划分为“回忆之家”“团结之家”“服务之家”等六大区域,将社区打造成为居民“易进入、可参与、能共享”的温馨家园。

昆明市小坝社区开展邻里宴活动,居民端出拿手菜给大家分享。云南日报供图

通过“回忆之家”展示居民收藏的老物件,唤醒乡愁记忆;借助“团结之家”了解各民族风俗习惯,传播各民族特色文化……在社区一站式大厅,还增设了民族政策法规服务窗口,为社区各族群众提供创业就业指导、劳动技能培训、社区医疗、法规政策宣讲等服务。

“不管是流动人口,还是各族群众,来到小坝社区,就是社区大家庭中的一员。”苏琼芬表示,社区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纪念日等,组织各族群众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将民族文化、民族团结融入活动始终,营造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小坝社区于2021年被评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社区”。

居民们端着自己精心制作的“拿手菜”到达现场,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呈现在大家眼前,大家欣赏着歌舞表演、品尝着家常菜、话着家常……这是麻线营小区团结邻里庭院中开展的邻里宴活动一幕。由居民们自己组织举办的邻里宴,格外热闹。

“我们小坝社区各族群众相亲相爱在一起,大家通过社区组织的各种活动交往交流交融,像亲人一样。”退休老党员、彝族居民石林舸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日常服务中,小坝社区借助“石榴花开幸福食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各类平台,开展慰问孤寡老人、资助贫困大学生、慰问市政环卫工人,为社区各类困难人群提供帮扶,不让社区每一位家庭成员“掉队”,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云对话】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龙珊 (彝族):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龙珊 (彝族)

新时代在推进城市民族工作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阶段性特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城市打造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城市真正成为各族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

首先,用心用情用智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充分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其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重视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重视丰富群众性活动、重视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保护、重视引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再次,把社区作为城市民族工作的着力点,推动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逐步推动“居住嵌入”向“文化嵌入”“心理嵌入”等全方位地嵌入,让社区成为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大家庭。

(潮新闻 记者 邬敏 胡元勇 县委报道组 陈雅雯 徐丽雅 通讯员 张巍 广西日报记者 覃文武 何明华 王春楠 廖志荣 通讯员 李晓璇 新华日报记者 徐睿翔 方思伟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宏斌 魏萌叶 实习生 熊以琳)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景宁:用好灶小火旺的“民族政策钱” 助推民族村振兴
景宁推动“三茶”统筹助力民族地区“共富”
丽水开通首批“浙丽同心·民族团结号”公交宣传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