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晚潮|蒋智由、鲁迅钦慕的蒋瑞藻是个怎样的人

    潮新闻 田渭法2023-03-09 03:03全网传播量2694
    00:00
    00:00

    一位只上过两年私塾的人当上了之江大学中文系教授,一个三十八岁的人竟撰写了八十二卷著作,其多产高产让人惊叹。然而蒋瑞藻的著作不仅数量多,而且成就也较高。鲁迅先生于1921年曾说:“时蒋瑞藻的《小说考证》已版行,取以检寻,颇获裨助。”郑振铎于1936年评价他说:“蒋瑞藻的《小说考证》用力殊劬。”赵景深于1956年说:“蒋瑞藻搜集小说和戏剧的考证至勤。”1958年古典文学出版社重校印行蒋瑞藻的《小说考证》《小说枝读》两书时,在出版说明中强调:这两本著作“内容颇为丰富……永为研究者所重视。”我们还知道,鲁迅先生在著《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纪献唐”时,便引用并赞同蒋瑞藻的考证。

    蒋瑞藻。

    那么,蒋瑞藻是怎样一个人呢?

    蒋瑞藻,字孟洁,自题其书斋为“羼提斋”,故号“羼提居士”。1891年2月12日出生于诸暨县紫西乡黄家埠村。他家里有薄田五亩,父亲蒋宝生曾是塾师。孩提时,蒋宝生就教孩子读古文和唐诗宋词,在蒋瑞藻幼年的心灵中埋下文学的种子。七岁时,父亲让他进了私塾,私塾的塾师是附近浒山村人,也姓蒋,蒋瑞藻管叫他为“太先生”。在私塾中,“太先生”发现蒋瑞藻天资聪明,基础很好,只教了两年,就劝蒋瑞藻“退学”,理由是蒋瑞藻的知识已远远超出了当时村塾的课程范围。

    然而正当蒋瑞藻想去外地求学时,一个意外突然发生:父亲去世了。

    父亲的去世使小瑞藻断了经济来源。他不能继续上学了,母亲只得变卖田地度日子。九岁的蒋瑞藻对着父亲的藏书,慢慢地开始研读,藏书五花八门,他一本本地读,循序渐进。遇到疑难的问题,他请教私塾的先生,请教村中有文化的人。十三岁时,他听说离村十五里的店口镇保福寺办起了一所民成学堂,就要求母亲借钱让他上学。这个民成学堂虽然以古文为主,但也开算术和英文等课程,他在这里学习不足半年,却大大开了眼界。他曾说过,在保福寺半年的最大收获是接触到一些新的书籍和报刊,知道了自己有什么读书心得可以撰文通过报刊发表,同时还从几位外地聘来的教师那里了解一些学术界、出版界的情况。从此他就一边劳动,一边订阅报刊,买了不少书籍,孜孜不倦地走自学之路。

    然而,他毕竟住在一个偏僻的乡村。他需要读的书太少了。怎么办?只有借。他走门串户,借到诸暨县城,借到绍兴漓渚。他十六岁的一天,得悉漓渚朱家坞村何乃普家有数千册藏书,就冒着雨跋涉前往。何乃普是一位闻名的大地主,可当他见到蒋瑞藻为读书有如此精神,大受感动。于是破天荒把他待为上宾,并积极鼓励他“奋发上进”。他在谈天、接触中看到瑞藻有出息,有时让他住在家里,供他吃饭,供他住宿。

    一天下雨,何员外在女儿何奇龄房内说:“囡啊,我做爹的给你物色了一个男人,今天要让你去见一见。”女儿诧异地盯着父亲的笑脸,“爹给我物色男人了?”“是的,你中饭后去侧厢看看瑞藻,他可能是你心目中最好的男人!”女儿红着脸应了。饭后,何奇龄来到侧厢房,见蒋瑞藻目不转睛地盯在书本上,先咳了一下,然后红着脸问:“瑞藻哥哥可要喝茶?”瑞藻转过身来:“要喝,要喝!”见是奇龄又忙不迭的说:“不用不用,我自己来,哪用你忙呢。”奇龄说:“瑞藻哥可要注意身子,一天到晚的看书,写字,眼睛都要看坏的,多多保重自己吧!”瑞藻红着脸,应着,“好的,我喝口茶,到外边走一趟,活活血,舒舒筋骨。”

    次年,何员外把他掌上明珠何奇龄许配给了蒋瑞藻。岳父的支持使他在研究学问的旅途中找到了坚实的靠山,征得岳父同意,岳父的上千册藏书也当作女儿的陪嫁品……

    结婚拜堂那天,一路敲锣打鼓,前面是十箱十笼崭新耀眼的嫁妆,后面是十扛20人抬的古书旧书、新书新报。路边的百姓从未听闻过嫁囡嫁书报,一边奇怪地谈论一边争着看新娘子、新郎官是何许人也!

    蒋瑞藻迈着沉重的步子开始起步了。然而,正在这时有一种叫“结核杆菌”的疾菌已经慢慢地盯上了他。

    十九岁,他在上海《神州报》发了多篇文章;1914年,胡寄尘编辑的《古今文艺丛书》收录了他十余篇文章;由此这个乡村青年渐被当时的学者所关注,有几家报社和他建立了联系。当时的文化界名人蒋智由(观云)在报上见到他文章,立即引起关注,打听了一下后他马上写信叫老家人详细了解蒋瑞藻的情况。

    蒋智由(1865~1929)字观云,近代文学家,诗人,诸暨紫东乡浒山村人。早年求学于杭州紫阳书院,光绪23年,应京兆乡试举人,受山东曲阜知县,未赴任,康梁变法失败后,继续以诗词为号角鼓吹革新。梁启超《广诗中八贤歌》首先推崇蒋智由,“诗界革命谁欤豪?因明钜子天所骄”,与黄遵宪、夏穗即并誉为“诗界三杰”,留学日本时一度任《浙江潮》编辑,光绪28年夏,与蔡元培在上海创立“第一革命团体”上海教学会,并参加光复会,担任爱国女校经理。继任《新民从报》主编,发表《中国兴亡问题论》《极东问题之满洲问题》《中国人种考》等,与梁启超共组政闻社,蒋智由担任《政论》社主编,鼓吹君主立宪,辛亥革命后积极拥护并歌颂自由政体。袁世凯称帝、曹琨贿选,均驰电力斥。

    当蒋智由得知蒋瑞藻是邻村的同宗人士,趁着回乡过年,立即去了黄家埠看望蒋瑞藻。

    大名人到家,蒋瑞藻真是喜出望外。论年纪,他比蒋智由小26岁,对方是个父辈级的长辈。“蒋叔,你坐,你喝茶!”小蒋忙坏了。

    “小蒋,我今天来你家想看看你,了解你,看看你看什么书报,你的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

    “蒋叔,实不相瞒,我是看报上书上写的,认为有意义或者作者有不足,把自己的认为写出来。”

    “对!读书人写稿人就是这样!”老蒋双手捧上小蒋敬过来的茶杯,“今天第二个事,我已把我一些诗稿、文稿装订成册,赠送你阅读!”说着从放在旁的袋子取两叠文稿,交于小蒋。

    由此,小蒋和老蒋建立了频繁的书信联系。小蒋送部分文章和文稿请老蒋指教,老蒋赞叹之余,鼓励他、推荐他。

    蒋瑞藻学习兴趣更大了。他日夜不息地写作阅读,睡眠时间很少。到了床上还是人睡心不睡,想到什么就立即披衣起坐,信手记录下来。爱妻何奇龄劝他,“读书固然要紧,总不该把命都读掉,不知你图个啥?”蒋瑞藻回答说,“我读书,因为看到有的书,内容就像头发一样杂乱,我想把他们梳梳整齐。”大概也因为这样,他把自己的书斋取名叫“羼提斋”。“羼”,就是掺杂的意思,“提”,就是韩愈在《进学解》中的“它事者必提其要”。但可惜的是,此时的蒋瑞藻由于劳累和贫困,得了肺结核病。

    一次,小蒋有点鼻塞,第二天又有头痛脑热,之后还有少量咳嗽,他不去理会,还是看书做文章,吃饭时,突然咳嗽有痰,痰中还有鲜血。奇龄见状急坏了。“我们去看郎中,瑞藻我们诸暨城里去,或者绍兴城里去看!”“不打紧,不打紧,痰中有点血,怕什么呀,我的文章还刚刚做,没事的!”他接过妻子的茶杯,喝了两口茶。

    也就是从这时起,每每到下午或者晚上,小蒋感到身子有发热,但额头不烫。小蒋不放在心上,奇龄倒是放在心上,一次回绍兴娘家,她把丈夫的病告诉了父母亲。岳父从药铺给他带来止咳丸,又额外给女儿一笔钱,称给“瑞藻补补身子”。

    艰苦的努力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1911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小说考证》。1924年,出版了《小说枝谈》。同年,又完成了二十四册六十二卷的《新古文辞类纂》。1925年,中华书局出版了他两册三卷的《越缦堂诗话》。同时,他又撰写了《羼提斋丛话》《花朝生笔记》《花朝生文稿》。

    蒋瑞藻名声大震,有评论说“他是江南文坛的一匹黑马”,也有人说“他的文笔有刚则刚,有柔则柔,他的作品是久旱田野遇来了及时雨”,而黄家埠一带的老百姓则说“是他家的祖坟风水好,坐山朝南三棵松,三代必出一才子”。小蒋听闻心里舒服,但见人笑而不答,而奇龄则笑中掺忧。最感到欣慰的是同宗文豪蒋智由,他为家乡人有如此的成就,大为高兴,逢人必说,还嘱咐在军界的儿子蒋尊簋,如果以后能在浙江继任总司令,这位小蒋兄弟一定要照应好。难怪儿子蒋尊簋常说“我爸对蒋瑞藻比我要好。”

    1928年蒋智由和儿子蒋尊簋(时任军政长)共同推荐蒋瑞藻为杭州之江大学中文教授。之江大学羡蒋瑞藻的名声和才华,欣然接受。于是马上向诸暨黄家埠蒋家发出邀请和聘书。规定是八月中旬报到,蒋瑞藻却迟迟未到,校长急坏了,马上把情况告诉蒋智由,蒋智由担忧着小蒋的身体居然流出眼泪,“可惜,可惜!”

    到开学那天,蒋瑞藻由夫人何奇龄扶着来到学校。学校正召开着全校师生会议,校长把蒋瑞藻请到讲台。

    蒋瑞藻咳了几下,用手绢儿抹一下吐出的血痰,颤抖着声音道:“校长先生,教师们和同学们,我是一个不配当中文老师的人,因为我患了肺病……但是我爱我们之江大学的校长,我爱我们之江大学的教师,爱之江大学的全体学生,我今天迟迟来报到上课又是来向师长和学生道别的……”说着泪如泉涌,泣不成声……

    师生们也为他的举动感动地流泪。

    1929年5月6日,蒋瑞藻病逝在董家埠家中,享年仅38岁。巧得很,他的同宗恩师蒋智由也于同年去世,享年64岁。

    肺结核病是一种慢性浸润性传染病。鲁迅先生1936年逝世也是患肺结核病引起。而肺结核病的“特效药”链霉素则是1946年用于临床。


    “转载请注明出处”

    陈骥

    相关专题
    晚潮: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