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历史上的遗存——青田古道

潮新闻 监制 范波 编辑 周素羽 本期撰文作者 孙红华2023-03-07 02:52全网传播量1300
00:00
00:00

中国近二三十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真可以用天翻地覆来形容。现在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有天地之别。可以讲国家社会的进步是全方位的,涉及生产、生活方方面面。个人认为,国家建设发展突飞猛进的确是走对了路,真正是抓住了发展建设的重点,就是把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放在优先的位置,当作最重要的工作来做。

经过多年的建设,青田人外出有公路、高速公路、铁路、高速铁路等多项选择。县内的绝大多数村庄都已经通了公路。比如,海拔最高,地势比较险峻的几个村庄,金竹垟、西天、山砲、峰山、应章、塔曹、尖山、石蜷等都已经通车了。出门方便是大家共同的感受。

在过去,青田人感觉最不方便的就是交通。在没有汽车、火车等现代交通之前,除了小溪、大溪瓯江沿岸,还可以有水运乘船之外,不管是在县内,还是到县外,由于山路不平,连独轮车这样最简单的轮式交通工具也没有办法用,而且青田又没有饲养驴、马这些能够跑运输的大牲畜传统习惯,出门就是要靠双脚硬走,有点东西还要靠肩挑人抗,非常的辛苦。

在此就讲讲青田人过去走过的山路古道。古时,青田有六条通往外县的古道,目的地分别是永嘉、瑞安、泰顺、景宁、丽水、缙云。除个别路段之外,这些古道早已经完成历史使命,没人修、没人走,或已经被杂草淹没、被竹木拱坏、被雨水冲坏,或因为开山修公路等被人为破坏。应该已经没有一条古道能够完整保存到今天了。不过在古道上总有一些历史遗存,比如界碑、路碑。

还保留有界碑的古道有两条。一条是往东通到永嘉的青永古道,界碑在温溪洲头村。可能有朋友会有疑问,通往外县的界碑怎么会在不靠边界的洲头村的呢?这个是因为在1948年之前,温溪一带还是属于永嘉县的。所以,洲头是过去青田在瓯江北面的东部边界处,村边的贵岙源就是青田与永嘉界河,对岸的尹山头就是永嘉的领地。既然是青田和永嘉分属处州与温州,那么这里也就是处州与温州的分界线。所以在洲头有刻立于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的界碑,高1米5,宽0.75米,两面分别刻着“处州府青田县界”和“温州府永嘉县界”。洲头村里还有始建于北宋,在南宋、清朝又重建过的“洲头大桥”,和始建年代不清楚但是也在清朝重建的“万福桥”,这两条就是联通青田永嘉的石板桥。与古桥相连接的还有一段用趵岩(卵石)铺筑的古道。

另外一条是青缙古道。界碑在季宅下庄村的界碑山上,大概因为是处州内部两县之间的界碑,所以这块碑看上去要碎个了、文字还简单点,碑高只有1米3,宽0.6米,东面刻“东至青田县”,西面刻“西至缙云县”。这条古道经石溪、船寮、黄放口、茅章至缙云,宽约1.5米,长约90公里。

看到界碑就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而路碑能够为行人指示方向。在青瑞古道要隘石郭岭头就有一块路碑,是为从青田方向过来的行人指路的,因为这里有一个岔路口。这块路碑刻有“左至大安,右至油竹”的字样。说实在话,这块提示是有一定迷惑性的。实际情况是面朝石碑,往左走才是油竹,往右走是大安。这就是说,如果按照字面的意思去理解,你会把方向给搞反了。但是,它又把油竹两字刻在左边,把大安两字刻在右边,所以,你如果看地名在哪边就往边走,又错不了。这块石碑的体量不大,看上去有年头了,也不知是何人而立、何年而立,有没有曾经给人导错方向。这个岔路其实也是通往二都、四都的分界之处。往山口、方山、瑞安要走油竹方向。大安现在属于山口镇,过去属于四都地界,往仁庄、汤垟一带要走大安方向。

讲起古道,可能有很多人会联想到李叔同那首非常著名的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是的,古道都是在荒郊野外。所以,古道上需要有路亭供走路的人歇脚休息。那么,李叔同的歌词里为什么不说“路亭外”,会讲“长亭外”呢。这个是因为古代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的讲法。李白在一首词《菩萨蛮》里就讲:“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把路亭说成是“长亭”可能是为了显示文化味。

我们在图画或者电视、电影当中所看到的路亭,一般多是青田人印象上风景名胜里的凉亭,有柱没墙,四面透风,造型比较好看。当然,不知道其他地方的路亭是不是这样的。但在青田,先前的路亭基本上就是一座三面砌墙,正面漏空的房屋。有的路亭建在路边,有的路亭就直接盖在道路上,即道路就从路亭的正面的瓦檐下横穿过。这样的路亭可能不如凉亭好看,但是实用。因为三面有墙才能挡风雨,并且真有需要的话,还可以呆在里面宿夜。

当然,虽然古道绝大部分的路段多会在野外,但是总要经过一些村庄。所以,在一些古代交通要道上的村庄,也有一些供走路人休息的地方。比如青田县城通往章旦、阜山、南田等地方的古道上要个安店村,村里就有很多沿路砌起的房屋,在屋前廊檐下建有带靠背的廊凳供路人坐下来歇脚。这种廊凳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美人靠”,意思是每个人经过都会坐下来靠一下是“每人靠”,因为“美”与“每”声音差不多,所以叫“美人靠”。

在郑坑下通鹤城、通章旦等地方的古道上,有一座名字叫“惠风亭”的路亭也非常有特色。这个路亭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1941年重建,石条铺地,木结构,四设靠栏,通透简洁,路过可以歇脚闲坐,看看风景。

古道上除了路亭,最重要的建筑设施就是桥梁。其实,桥与路应该是连为一体,互相配套的。如果没有桥,遇到溪坑,古道也就成了断头路了。青田古道上的桥,大部分是用岩(石头)当建筑材料砌起的,大致可以分为伸臂式石板桥和石拱桥两类。

石拱桥比较坚固耐用,但是体型较大,用材较多。最典型的是坐落于黄放口青田往缙云古道上的“双溪桥”,这条现在还发挥作用的桥梁,最初修建于光绪七年,后来多次重建,双拱、长44米,宽4.9米。

伸臂式石板桥,用材要少,桥面都比较窄。跨度比较长的是,仁庄彭口“十字桥”。这座桥分为北大坑桥(建于民国时期),南十字桥(建于清光绪十二年),因为是石板桥,所以,体型就比较修长,两桥各长35米,宽分别为0.8米和1.2米,桥面是长石条,桥墩是竖起的石条,一组组整齐排列,很有美感。

桥梁是可以和路亭结合的,这种桥就是廊桥或者叫风雨桥。青田比较典型的廊桥有,建在章村乡坑根村的木廊桥“卧虹桥”;建在高市乡水碓基村,石拱桥桥面上建木廊的“水碓基廊桥”;建在阜山陈宅,基础为石拱桥,桥面上用砖瓦建廊的“毓秀桥”等等。

青田是山区,是一条条蜿蜒于山间村落古道串起旧日的生产生活。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事业的进步,古道、古桥、古路亭已经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大家有空闲的时候,可以找一段古道走走,一来锻炼身体,二来看看古桥、古亭和自然风景,放松一下心情,感受想象往日的时光。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处州风华录
相关新闻
在青田 每座古桥都有它的故事
青田古代的文化教育 有哪几类?
闹市边缘的太鹤山 或是侨乡文明的起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