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3月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指出,要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提到了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自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沪苏浙皖一市三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充分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持续深化合作,结出累累硕果。
长三角一市三省GDP约占全国总量的24%,铁路网总长超过1.3万公里,研发经费投入占全国的29.8%,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占全国的比重均超过30%……一项项数据显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按下“快进键”、驶入“快车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今年2月2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新闻发布会在上海召开。
从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到一体化发展,一市三省越走越近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事实上,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基于长三角区域联动发展顺势而为提出并逐渐升级的。众所周知,长三角一市三省地理相近、人文相亲、阶段相近,联动由来已久。
早在1982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成立上海经济区和陕西能源基地规划办公室的通知》,决定成立“上海经济区”,覆盖范围是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江苏的南通市、苏州市、常州市、无锡市,浙江的杭州市、湖州市、嘉兴市、绍兴市、宁波市。这10个城市,构成了最早的长三角经济区。在此之后,长三角区域也成立了一些专项的协同治理机构和平台。如1984年成立的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1985年设立的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
1990年国家宣布开发开放浦东,长三角协同发展再次迎来了重大契机。1992年,长三角政府经济技术协作部门自发成立长江三角洲协作办(委)主任联席会议,成员包括上海市、南京市、苏州市、常州市、无锡市、镇江市、扬州市、南通市、杭州市、湖州市、舟山市、嘉兴市、绍兴市、宁波市等14个城市。
2001年上海、浙江、江苏两省一市政府领导经过共同磋商,发起建立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制度,为长三角省级政府之间的协同治理提供了更高的平台。2008年9月7日,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0年6月22日,国务院批复《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
连通上海和南通的大桥 图源:新华日报
2016年5月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将上海市以及江浙皖的25个城市定为长三角城市群,并指出长三角城市群要建设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
随着2018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长三角区域内的联动、融合变得更为紧密。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极大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
长三角的“一体化”和“高质量”体现在具体的合作项目中。2020年6月5日,沪苏浙高速铁路正式开工,预计2024年将具备通车条件;2020年10月14日,上海、浙江两地公安机关就率先推出了跨省户口网上迁移便民措施,不少沪浙居民从中受益;2021年2月19日起,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合肥)的户籍居民在长三角区域内跨省迁移户口时,只需在迁入地公安派出所申请办理即可,实现“一地办理、网上迁移”;2022年12月1日,长三角能源一体化重点输电通道——海门至崇明500千伏输变电工程顺利跨越长江。这条连接上海、江苏的“能源动脉”建成投运后,将大幅提升长三角跨省电网互联互通水平。
从修路架桥、推动人才流动、共建产业园区,到共同实施具体项目,到共同推进行动纲领,再到进一步共同制定行为准则。近年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步伐稳步向前迈进。
一市三省开局之年为“一体化”、“高质量”卯足劲
数据显示,2022年,长三角一市三省GDP合计约29.03万亿元,约占全国GDP总量的四分之一。与上年相比,合计量增加1.42万亿元。其中,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的GDP总量分别是44652.8亿元、122875.6亿元、77715亿元和45045亿元。且随着安徽黄山市GDP越过千亿“门槛”,长三角所有设区市的经济体量均达到了千亿以上。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作为全国经济稳进提质的压舱石,也作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样板,2023年刚刚过去的两个月,长三角一市三省已经是铆足干劲,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出海抢单招商、迅速掀起重大项目建设热潮、加紧出台一体化改革举措……
3月1日,在2023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工作现场会上,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会上强调,要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迈上新台阶,在新征程上更好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为深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3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工作现场会 图源:解放日报
陈吉宁指出,上海要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要与苏浙皖通力合作,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不断走深走实。要助力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加强基础研究协作,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聚合战略科技力量,搭建共性技术平台,全面提升开放共享水平和平台运行效率,支持长三角各地利用上海科研资源,在“卡脖子”领域联合开展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力争尽快取得突破。
今年2月1日至2日,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在苏州调研时表示,要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更好地服务和支持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紧密携手、各扬所长、协同发力,共同谱写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现代化新篇章。今年1月,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信长星还表示,不仅要把江苏自己的事办好,更要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作为长三角一体化重要一翼、长江经济带重要板块、“一带一路”交汇点,江苏将进一步发挥战略叠加优势,在落实重大国家战略上多作贡献。
2020年8月23日,在沪苏交界处元荡桥施工现场及周边拍摄的画面 图源:视觉中国
2月22日,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主持召开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会议。他强调,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周年,要锚定“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发挥“浙之所长”,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重大平台,以数字长三角为牵引,构筑“创新共建”新优势;嘉善“双示范”为重点,探索“协调共进”新路径;美丽大花园为品牌,拓宽“绿色共保”新通道;自贸试验区为载体,优化“开放共赢”新格局;为民办实事为抓手,创造“民生共享”新供给,力争形成更多突破性、示范性、标志性重大成果,奋力打造“一极三区一高地”的亮丽“金南翼”。
今年1月29日,安徽省委书记、省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组长郑栅洁主持召开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他强调,要增强“一体化”意识,树牢“一盘棋”思想,坚持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皖所长,共同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要坚持对照先进,全面深化学习沪苏浙,往高处看、往深里学、往实里干,重点学习借鉴发达地区改革创新、开拓奋进的勇气精神,科学决策、注重实效的先进思路,以及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等经验做法。要坚持补齐短板,纵深推进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协调推进跨区域重大事项,在产业发展、文化旅游、民生服务等领域持续拓展合作深度和广度,用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走深走实。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