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听、触摸......生活当中材料无处不在。作为人类一切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材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宁波海曙区高桥镇,有一家新材料企业凭借一股子钻研劲练就“独门绝活”,成功“出圈”,并与华为、西门子、施耐德等10多家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结缘”,在“复兴号”高铁、轨道交通和网络通信中都可以看到其产品的身影。
华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高分子复合材料研制的小巨人企业,“通俗地说,高分子复合材料就是塑料的一个分支,学名叫不饱和聚酯增强膜塑料。”华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乐建华介绍,要把这种老材料“玩”出新高度,唯有破旧立新。
“新”从何而来?来自推陈出新的研发速度。由50多人组成的华缘研发中心,用一项项科研成果、150多项专利,勇闯创新无人区,领跑行业的“第一方阵”。
“我们在复合材料的应用端创造了多项第一,很多产品从无到有都没有参照物。”讲到令华缘人骄傲的行业领先,乐建华打开了话匣子,“就拿轨道交通领域的道岔转换设备来说,一般同行使用的精度测量单位是毫米,而我们使用的是‘丝’,已经领先于同行。”
道岔是一种使列车从一轨道转入另一轨道的线路连接设备,也是轨道的薄弱环节之一,有了道岔,可以充分发挥线路的通过能力。经过多年攻克,华缘成功打破技术限制,不仅把击穿电压的上限标准从3千伏提高到了1万伏,还将免维护周期延长了60倍,大大提高了列车的通行效率。
“新材料领域研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一旦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了飞跃性创新和产业化突破,就掌握了行业的话语权。”乐建华表示。
“新”同样来自生产线上跑出的加速度,280秒铸造一个新品!在投资超6亿的压制车间,贯穿于耳的是机器高速运转的不绝轰鸣声,全自动化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运行着。先将一片切割好的材料片卷成圆柱状,再两个一组放进定型的模具内进行压制,几分钟后,一个绝缘支架“诞生”。
生产环节高度智能化,带来了生产效率的巨大提升,华缘将新材料应用的触角快速延伸到光缆、地铁、高铁等领域。
“用于地铁隧道内的电缆支架就是我们申报‘小巨人’时的拳头产品。”销售副总徐迪波介绍,“这个产品是个全能选手,不仅强度高、密度低,还耐高温、抗腐蚀,使用寿命可以提高到50年以上。”
高性能为华缘市场拓展打开了全新空间,这款拳头产品已在广州、上海、厦门等全国20多个城市的轨道交通项目应用,同时,还开发了10余个规格的光缆、电缆交接箱,最高时占领国内80%的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华缘通过紧密的产学研合作,不断“向上突破”。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宁波大学等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合作的轨道交通回流轨整体绝缘支架关键技术研发项目,于2021年列入宁波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目前已进入推广阶段。独立轨回流技术在国内属于起步阶段,在宁波地铁机场线的成功试用,预示着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技术维度。
“高校、科研机构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企业是技术成果产业化的主阵地,我们受益于产学研融合,才能与国外同类企业全力竞速。”乐建华说。
领跑点评
研发是企业升级转型的关键,一旦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突破,往往就能掌握行业话语权。这方面华缘新材料带给我们很好的实践和启发。特别在国际环境复杂,需求收缩,技术供应冲击的大环境下,我们民营企业更要练好“研发及技术创新”的内功。(海曙区工商联主席,太平鸟集团董事长 张江平)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