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上宋韵,处处是风雅。
小到一页宋版、一面铜镜,大到一座古塔、一片溇港……原来,宋韵文化早已沉淀于这方水土,融于我们的精神之中,衔接起古与今的浩瀚时空,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湖州是宋代的铸镜中心,在整个宋代,湖州镜的数量占据了半壁江山,它是中国铜镜铸造工艺从典雅繁复向普通实用转变的一个代表,也是铜镜从王公贵族专属走进寻常百姓家的一个开创者。
熠熠铜华 “镜”在不言中
“这是南宋期间湖州孙家制造的铜镜——炼铜照子,背面是凤凰牡丹图案,宋代的湖州镜以素面为主,像这样的精美图案颇为鲜见,存世更少……”
在湖城府庙,经常可以看到有“铜镜王”之称的高勇勇和藏友交流,30多年来对湖州镜的收藏,让他的藏品高达近400种逾900面,并择优收录在《湖州镜图谱》一书中。
“从目前存世的湖州镜中分析,湖州是宋代的铸镜中心,湖州镜作为著名商业品牌远销全国各地,在日本和朝鲜半岛也有发现,可以说湖州镜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在高勇勇两眼发光的讲述中,让人不由对湖州镜肃然起敬。
小小铜镜,一眼千年,前鉴以往,后照来人。翻开《湖州镜图谱》,一枚枚沾染着岁月痕迹的湖州镜,犹如一个个魔幻按钮,带着我们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之旅。
湖镜博物馆。
(一)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那么,在铜镜发明之前,我们祖先用的是什么镜子呢?实际上,大自然有一面天然的大镜子,就是水。人们止水为鉴,就着河水或者湖水“临水照人”。
后来,人们发现将水置于容器中,平静的水面照出的人像更加清晰。于是,“鉴”这种器物问世了。早期的鉴为陶制,后来逐渐被金属铜所代替,“鉴”就加了个金字旁(鑑),这便是镜子的前身。
湖州孙家炼铜镜。
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铜镜是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七角星纹镜,此后铜镜长期流行,延续至明清时期,几乎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历史。
在长达四千多年的时间里,铜镜一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具。李白在《秋浦歌》中写道:“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如果不知道谁最先在镜子前照过,那么从镜子背面看到的价值能够让人得到欣慰。
虽然铜镜的正面平平无奇,就是一块磨砺光洁用来照容的金属片,可它的背面却往往装饰有纹饰,到后来是铭文,发展到汉唐的时候镜子的做工更精美,铭文更丰富,不仅是一个日用品,也是一个精美的工艺品,可说是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说到湖州铸镜的历史,本地出土的铜镜最早有战国时期的,汉至三国时期、唐代铜镜也屡有出土,但无法确定其是否湖州所铸。
从宋代开始,镜背标有湖州铸镜名号的铜镜出现,我们今天所说的湖州镜,就是指这类在镜背标有湖州铸镜名号的铜镜,因为它有一个准确的身份符号。
宋朝时期的“湖州石道人”铭圆形铜镜。
宋代湖州铜镜制造业十分发达,尤其在南宋,湖州镜的销量已占据了全国的一半,名作坊遍及湖城。现今湖州博物馆收藏的刻有石、李、陆、万、黄、蒋、符、刘、韩、丁、王诸姓的铜镜,分别是由这些姓氏开设的作坊生产的。
存世的湖州镜历经千百年,早已锈迹斑斑。现代人用惯了清明亮的玻璃镜,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铜镜怎能照人?
上海人张华近年收藏了丰富的湖州镜藏品,对铜镜颇有研究。张华在织里义皋建有湖州镜博物馆。张华说,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图中就呈现了一位贵族女性在铜镜前梳妆的场景,画中可以看到这位女子从铜镜中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容貌,所以说古代铜镜和现代的镜子在清晰度上没太大差别。
湖州石十一郞清铜照子。
铜镜的清晰度取决于古人的制镜技术,为提高使用效果,铜镜都含锡,而含锡多少则靠经验掌控,另外铅、锌的含量也要恰到好处。
在两宋时期,除了私铸工坊,湖州铜镜还有官铸机构,名为“铸鉴局”。在当时,湖州铸鉴局、湖州石念二叔、湖州石十一郎、湖州孙家等,这些可都是有名的老字号。显然,他们掌握了制作铜镜的最高技术。
湖州铸鉴局生产的铜镜,“湖州铸鉴局”字样依稀可见。
湖州铸鉴局铸的镜子存世量不多,年代不同,其镜铭标有“湖州铸鉴局”字样,镜面显得庄重、大方,透露出权威。除了生产,这个官方机构的存在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即是监督和管理所有铸镜的20多家店铺(实际上可能还不止),从而推动这个产业健康发展。
湖州镜整个铸造的量在宋代的铜镜里面可以说是真正的“大亨”,占据半壁江山。不仅产量很大,而且分布、流通很广。现在考古发现的湖州镜几乎遍及南方各地,今浙江、四川、江苏、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省都有出土,甚至在日本出土和收藏的青铜镜中,也以湖州镜居多。
“铜镜王”高勇勇展示《湖州镜图谱》。
(二)
湖州镜何以能够远销各地,成为当时全国流通量最大的青铜镜?
答案就藏在“苏湖熟,天下足”这句南宋时期的谚语中。宋代湖州粮食产量迅猛发展,使很多人可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商业,更有专职商人将货物销售到全国各地。
况且在当时,冶炼业也相当发达,炼铜量极具暴增。加之铸造工艺的革新,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得湖州铜镜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宋朝时期的“湖州真石二哥青铜照子”铭方形倭角铜镜。
作为两宋时期的著名商业“品牌”,湖州镜多为圆形、方形、钟形、葵花形,北宋早期唐代以来的高浮雕纹饰逐渐消失,取得代之的是平刻花纹,南宋则多素面带把手,实用主义渐渐占据主流。
湖州镜大胆地突破了从战国至汉唐积累的审美经验,摒弃了奢华和繁缛之风,以素镜传递着返璞归真的审美主张,这和湖州的地域文化有关。湖州素有水晶宫、云水乡之称,其水清可鉴人,镜子是照人的,如水一般清澄,镜面就是水面,这和江南水乡的审美形态是相符合的。
“湖州仪凤桥南酒楼相对石家真青铜照子记”铭八葵镜。
湖州仪凤桥一带是宋代民间铜镜作坊的集中地。铸镜工艺中需要用水,水之优劣决定镜之品质。“湖州溪水穿城郭”,东、西苕溪汇聚入湖城仪凤桥堍的清澈河水,为湖州铸镜行业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先决条件。
彼时,仪凤桥附近大小铜镜的店铺鳞次栉比,各家旌旗相望,而石姓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家,制造的铜镜被称为“石家镜”。
根据考古发现,石家镜是目前已知宋代铜镜中行销覆盖范围最广、考古发掘出土量最大、传世流通量最多的铜镜。
从出土发掘报告来看,最早石家镜在北宋的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就已经有了。据高勇勇多年研究发现,石家镜不同的铭文有140多个,即整个宋代,石家的店铺不同的称谓,有140多个品种,铸镜世家的传承轨迹清晰可见。
湖州石十五郎,真炼铜照子。
高勇勇拿出一面葵花形的石家镜介绍说,这面铜镜的背面刻有“湖州石十五郎家照子”,由于在宋代因避讳宋太祖祖父赵敬的名字,将“镜”字改为“照”或“鉴”,铜镜被称为“照子”或“铜鉴”。
1972年,陕西扶风县城关镇下河村宋墓出土了一枚独特的湖州石家镜,这是一枚北宋航海铜镜,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扶风县博物馆。
对于这面铜镜,有些学者认为它可能是对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的生动写照,它对于研究宋代的航海情况和对外文化交流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湖州石家镜。
有数据显示,截至2001年3月,在全日本22个县72处共发现的281面湖州镜中,标明有“石家念二叔”铭文的铜镜即多达49面,占比13.5%。另外在《韩国的铜镜》收录的21枚出土湖州镜中,“念二叔”达12枚,占比近60%。由此可见,石家念二叔铜镜已成为当时中国与日本、高丽文化和贸易交流的主要出口产品。
(三)
宋代湖州镜质地轻薄,纹饰简洁大方,而把镜子做得简单,并非缺乏精良工艺,这是为了迎合宋代由文人雅士领衔的极简主义美学,更重要的是迎合百姓需求,让大众受益。
价廉物美化的湖州铜镜很快成为市场主流,以至于南宋政府还在湖州地区专门设立“铸鉴局”,湖州镜也成为中国铜镜铸造工艺从典雅繁复向普通实用转变的一个代表,从王公贵族专属走进寻常百姓家的一个开创者。
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出于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制售湖州镜的商家为了招揽自家生意,采取了各种如今看来也不算过时的“营销手段”。
在宋代,几乎每一面湖州铜镜都是有铭文的,标明产地和制作者名号,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另外还有官方戳记,表明经过审批,准许生产和销售。
特别是湖州真石家念二叔镜,作为石氏家族在宋代铜镜铸造史上最为有名的私家工坊,在铜镜上都标明了自己是“真”、“真正”石家青铜镜,以免别家仿冒。
湖州南庙前街西石家念二叔真青铜照子。
宋人爱美,湖州镜还迎合了风俗。出嫁女儿,以前都有一面铜镜陪嫁的,双鸾带柄镜便是宋代美好爱情的见证。
除了质量为先特色发展,湖州镜的另一个商业特征就是明码标价诚信经营。
一千年前,说这个镜子卖多少钱?看镜子一目了然,上面写得明明白白:铜镜每两一百文。大家一样的,没有虚假,童叟无欺。
宋朝“湖州真石三十郎家照子”铭桃形铜镜,上面清晰可见“每两一百文”。
湖州在南宋时确立了全国铜镜生产中心的地位,至明代时继续维持了这个地位,只是湖州的镜业霸主由石家变为薛家,明清湖州镜当时也有20多个铸镜的店铺,跟宋代基本上持平。
据高勇勇考证:薛家镜质地最好的为薛惠公所造。薛家独创诗文镜,镜背铸四字诗文,如“既虚其中,亦方其外。一尘不染,万物皆备。”从文人墨客的记载来看,薛惠公铸镜名闻朝野,当时的湖州镜已作为贡品向朝廷进贡,现在故宫中就藏有许多湖州薛家镜。
薛家是湖州镜的传人,也是中国青铜镜的最后守望者,薛家镜在明清西洋玻璃镜进入中国的不利局面下,仍在倔强坚守,直到太平天国运动占领湖州后,他才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
“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徜徉于张华的湖镜博会馆,一面面熠熠古铜镜,美在方寸间,作为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不仅带我们感受了千年宋韵,也映照出湖商先祖的身影。
用知名影视剧作家高锋的话来说,湖州镜在当时来说就是高科技,是先进生产力,其生产的规模、技术、组织管理、营销网络,均走在了全国前列。在一个市民阶层崛起的时代中,湖州人抓住了机遇,开发出了一个产业。铜镜业的开发商就是湖商的祖宗,今天,湖州镜作为一种现实的文化产业具有潜在的开发价值。
古人不见今时镜,今镜曾经照古人。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人照过湖州镜,背后发生过多少感人的故事,我们并不清楚,但湖州镜却可轻易穿越岁月来打“照面”,让我们沉“镜”在其凝重与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中。
湖州真石三十郎家铜照子,斑驳的纹路穿过岁月与今世打“照面”。
延伸阅读
解读湖州镜中的铭文
静听寂寂无声诉,道尽多少旧时事。通过湖州镜背面的铭文,我们便可和古人对话,不妨来看四面石家镜。
刻有“湖州南真正承父王石家三叔”的湖州镜,“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第一面写有“湖州南真正承父王石家三叔”的湖州镜,就是在说:我是三叔,但是我还有一个前辈“承父王”,我的父辈也是做镜子的。
第二面 “湖州真石念二叔照子”。“念二叔”按理说标准的是“二十二叔”,但他上面就写了方言“念二叔”。实际上,在所有的镜子中,用方言做铭文的也就是湖州镜。这个跟宋代的历史有关,北宋南迁迁都临安,浙北地区作为一个政治经济中心,因为湖州属于吴语地区,吴语就成了流行语言,所以把吴方言带到了镜子上面,
第三面镜子,“湖州石念二叔男念九郎照子”,这说明做镜子的人是念九郎,念九郎是谁呢?是念二叔的儿子。这样的话,他就是第三代了,刚才有个父王,有一个叔字辈的。
第四面的铭文是“湖州石念二叔孙男”,它加了一个孙子的孙,“孙男五十一郎”,那就是告诉你,这面镜子是念二叔的孙子做的。
透过这四面镜子,我们就能了解湖州镜最起码有四代在做,是名副其实的铸镜世家,尽管文献上没有记载,但从实物上已告知我是铸镜世家,做了那么多镜子。
“湖州仪风桥南酒楼相对石家真青铜照子记”、“湖州南庙前街西石家念二叔真青铜照子记”……湖州镜不仅在镜背刻铸作坊主姓名,还有作坊地址、价格等内容,这种招牌式的镜铭,是其最大的特点。
比如有面刻有“湖州真石三十郎家精炼照子每面一百文”的湖州镜,“ 真石三十郎”是作坊号 ,“精炼”说明铜镜质量较好,照子是镜子的别称, “一百文”是标价,可以说,这就是八九百年前的广告词了。
有意思的是,高勇勇的藏品中有一面铜镜,上书“平江府章家得湖州法炼青铜铸照子”,平江府即是现在的苏州,苏州和湖州很近,那么章家为何要在镜子上特别注明铸镜子的方法是湖州得来的?这还不是因为湖州太有名了,他打湖州的招牌,工艺是湖州来的,大家都相信湖州的铜镜质量极好的,所以他做自已的广告时也把湖州捎带上了。
文化快评
一镜照古今 宋韵映千年
(湖州市博物馆研究员 潘林荣)
“正衣冠、整妆容”,铜镜是中国古代铜、锡等金属合金铸成的妆饰用具。然而,从战国至汉、唐,铜镜一直是贵族阶层配用的奢侈品。宋代湖州镜采用胆铜法、降低合金中贵金属比重等技术创新,重实用、轻纹饰,十分契合两宋新兴市井社会各阶层的日常要求,湖州因此而一举成为中国铸镜的两大中心之一。
宋代湖州镜的产量很高、销路很广。考古发现表明,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区)及东亚的日、韩都有大量出土,尤其是日本发现的湖州镜多出土于经冢、寺社等佛教遗址,为信徒们的定制、献贡之物。湖州镜是中唐以后富庶起来的江南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产物,是我们湖州最早的畅销手工业商品。
湖州镜镜铭多以双框或单框行楷书印戳式标明地名、作坊名,还有明码标价、反冒牌伪劣等商业竞争性的原始广告词汇,堪称中国商业广告的鼻祖;同时形成了石家为主、多个家族并存的,以子承父业、世代传艺为特色的铸镜世家,成为两宋时期的著名商业“品牌”。
石家是两宋最著名的手工业家族之一,但目前有关湖州石姓家族的资料十分稀有,石氏铸镜家族是否是北方南迁的工匠、石家各店号之间是怎样一种承续关系,还是有待探究的千年之谜。但从两宋石家等私家镜畅销到明清薛家镜的纳贡,湖州铜镜照耀千年、美饰海内,仿佛映衬出我们湖商先祖蹒跚起步、奋力前行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