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特别感谢:杭州市采荷实验学校老师 王国来 王灵仙 茅雪峰 钱颀枫 励仕杰 俞炜权 颜佳雪子 骆雪娟
孩子的困惑
1.每天爸妈一跟我说话就只有学习话题,我越来越不想跟他们说话了,但又觉得很难过,小时候明明我们很亲密的。要怎么做他们才会改变呢?
答:确实,有的时候父母在沟通中的方式方法也有待改进,我认为“认同孩子的感受”是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你的父母只是一味地和你谈论学习,在你成绩不理想时需要鼓励或安慰的时候,却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确实会让你不想跟他们说话,老师特别能够理解你的心情。
但作为父母,他们一定是特别关心自己孩子的每个阶段状况。现阶段你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因此,父母在跟你聊天的时候,更多的话题都会围绕学习。他们想更好了解你在学习上取得的成绩或者碰到的困难。你现阶段的学习经历都是他们曾经经历过的,有了父母的参与,可以帮助你能看得更远,遇到难题也可以给你更好的建议。同时,沟通也是双方的事,你也可以以此为契机,去找一些话题,例如关心父母的工作和生活,也可以跟父母分享学校发生的趣事,聊一聊你的梦想等等,话题多了,你也就愿意跟他们说话了,依然可以找到小时候的亲密感觉。
2.我(男生)已经初一了,但是妈妈还把我当小宝宝看待,经常要抱一抱,我觉得这样很幼稚,真不喜欢这么小儿科的表达了,要怎么跟她说不伤她的心?
答:解决问题的症结在于让妈妈相信你已经长大。
在解决问题前要先进行反思:你已经初一了,妈妈还是把你当成小宝宝,是否是因为你自己在和妈妈相处的时候,在自我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以至于妈妈总觉得你需要照顾呵护。你可以找到这些问题,并加以调整。
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想妈妈把你当成小宝宝,那么就要在自己和妈妈之间建立一种类似于成年人的平等关系,而承担责任就是一种有效的办法。比如可以独立且有效地管理好自己的学习,适当完成洗衣服、搞卫生等家务活,还可以在妈妈辛苦的时候主动拥抱她……
相信不用你说,妈妈不仅不会觉得你是小宝宝,还会觉得儿子是一个会照顾妈妈的小暖男了,你也完全不用担心会伤到妈妈的心了!
3.每次爸妈聊工作或者家长里短,我都想听,并参与聊天,但每次他们都说,这些用不着我管。他们说那些是烦心事不想让我参与,但是我也想说自己的想法啊,真的生气!
答:首先,为你想要表达自己的心声、想法,积极参与家庭事宜为父母分忧点赞。但另一方面,成长也来自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不妨想想,爸爸妈妈为何不让你参与呢?他们也许希望你可以有一个安静专注的学习环境,不过早地承担家庭的责任,可以健康快乐地生活。因此,你可以尝试“纸条传情”,用书信、留言的形式来表明你的想法和诉求,让父母也正视你的话语权。同时,协商组建“家庭茶话会”,每周固定一个时间,大家一起聊聊最近的学习、工作,既可以袒露彼此的不良情绪,又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在沟通、关怀中获得慰藉,更好地迎接生活的各个挑战。
4.初三了,学习压力大,也经常有烦心的事,我的爸妈工作很忙很累,我也不想让自己的负面情绪影响他们,让他们担心,所以总是报喜不报忧,但有些事情憋着又难受。我该怎么办好?
答:首先老师要表扬你,你是一个能够换位思考,懂得为父母着想的好学生。学习是苦乐交织的,初三阶段的学习有压力是很正常的事。面对压力,我们可以和值得信任的人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也可以通过转移注意法或者是合理宣泄法来缓解。但是对父母“报喜不报忧”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一方面,把一些烦恼、压力一直憋着会对自己的身心产生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谎言”总有一天会被揭穿,到那时对父母造成的伤害反而会更大,这显然违背了你替父母分忧的初衷。其实一个真实的你,一个不断成长的你才是爸爸妈妈最希望看到的。
爸妈的纠结
1.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突然变成一个“刺头”,回来一会吐槽老师,一会吐槽作业,我忍不住给他讲道理,让他不要那么消极,他扔下一句“以后不跟你说了”,是我错了吗?
答:我想您是一位充满正能量的家长,想去改变孩子的不当想法。确实,青春期是连接童年期和成人期的黄金修补期,父母要在孩子的青春期给予充分的关爱和引导,可以弥补孩子在性格养成和价值观树立过程中的一些不足和偏差。
一些孩子会在这个阶段出现叛逆心理或负面情绪,比如像问题反馈的“回家吐槽”,让父母很“看不惯”,我们担心他们还没有成熟的个性和主见,如果不加纠正的话,容易出现行为偏差甚至滑向歧途。但是,这时候的他们像刺猬,不合时宜的讲道理只会被无情地顶回来,打骂又会增加孩子的对抗情绪和叛逆心理,很容易造成敌对状态。其实,很多家长的说教是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改变,这就是一种控制的表现,这样会让孩子越来越讨厌父母,越来越不想跟父母进行沟通。
在青春期孩子眼中,只有和他们始终站在一起的父母,才值得被信任,只有被信任了才可以进行有效的沟通。这种沟通方式叫做“自己人效应”。我们不妨把孩子放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设身处地地共情和理解他的吐槽来获得孩子的信任和认同,让自己成为孩子的“自己人”,再慢慢先走进孩子的内心,等到孩子愿意跟我们进行平和沟通和交流的时候,我们再去跟孩子说一说一些注意事项,这样的话,孩子可能就会更加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
2.专家说青春期的孩子要“顺毛捋”、多鼓励,但一直说好话真的有用吗?孩子不会觉得很假吗?
答:对孩子来说,父母的言语影响很大,因此父母应该尽量给孩子正面的评价,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和被爱,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长。我们要认识孩子的独立性,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以平等的身份尊重他,以理谈事说服他,即指出问题又给足面子,即找到不足又善于肯定。
很多家长常常在不经意间对孩子“落井下石”,其实没有孩子不希望得到家长的表扬,更没有孩子会愿意被老师讨厌。表扬有好成绩的孩子很容易,但我们往往会忽略,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才最需要鼓励。当然鼓励不是纵容或不去纠正那些不好的行为,而是先从欣赏的角度看问题,然后再循循善诱,引导孩子向一个健康的成长方向。如果一味的批评教育,导致孩子的逆反加重,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那就会适得其反、得不偿失了。
3.孩子这几年经常会说一些脏话,我知道他有时候只是想表达一下情绪,觉得脏话很有“力度”,该怎么跟他沟通?
答:面对经常说脏话的孩子,家长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审视自我,以身作则。
孩子在成长阶段喜欢模仿身边的人和事,父母的一言一行更会影响孩子,作为家长要先溯源,自我反思,平常有没有脱口而出一些不文明的用语,或者有没有在孩子面前刷的短视频中出现过不文明用语的情况,要努力为孩子的成长营造温馨文明的家庭环境。当孩子讲“脏话”时,不要暴跳如雷,而应冷静看着他,严肃告知这是不文明行为,下不为例。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孩子希望通过讲“脏话”来体现“力度”,这种认知错误应该及时给予纠正。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注视家长连续讲三分钟脏话,一般孩子这个时候反而不好意思开口,在此过程中会感受到说“脏话”是没有素质的体现;另一方面可以列举不同的场景和心情,教会孩子如何用温柔且坚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诉求,体悟真正的“文字的力量”。
4.孩子大了后很喜欢看新闻,特别是社会新闻,而且对一些负面新闻感兴趣。要怎么引导比较好?
答:父母对这个问题有纠结,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两个。其一,很多负面新闻充满负能量,孩子如果没有自我调节能力,自己陷入恐惧、担忧等负面情绪怎么办;其二,父母想为孩子构筑起一道防线,隔绝社会上那些尔虞我诈、阴暗市侩,让孩子能在纯真积极的环境中长大。
回避不是办法,我们如何引导孩子呢?首先,父母要先肯定孩子爱看新闻的习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新闻是孩子了解真实世界的一个窗口,世界本就有阳光与阴影两面;其次,如若孩子看了负面新闻后产生过度紧张恐惧的感受,家长要及时给予充分的安全感和积极的引导;最后,我们可以陪伴孩子一起观看新闻,参与对负面新闻的讨论,听听孩子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引导孩子辩证看待问题,培养审辩式思维。同时,我们可以和孩子设想,如果我们处于当时当地,怎样的解决方式会更好,以此培养孩子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