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春天里的诸暨脉动”系列报道②|“西施”吆喝的非遗小吃出圈啦!

    潮新闻·浙江日报 共享联盟·诸暨 寿思越 通讯员 楼琼卉 编辑 陈少薇2023-03-03 09:34全网传播量1219
    00:00
    00:00

    春潮澎湃,激荡万千气象。这更是个奋斗的好时节。一切都是新的,带着欣欣向荣的意味。对诸暨的传统产业而言,向新领域开拓,成为这个季节的主题词。所以,有了“春天里的诸暨脉动”这个系列报道。我们的记者,采撷这一朵朵浪花,去展现诸暨产业新生力量的潮行,也以赶潮人不负春光、踏上新征程的精神,来论证这方热土的一往无前。——编者


    当数据成为新农资,直播成为新农活,传统产业转型再造富便触手可及。在五泄镇十四都村藏绿老街841号,只需经过,便有饼香萦鼻,叫人驻足垂涎。在这间“西施小点非遗美食工坊”里,全年可生产超500万个团圆饼,通过淘宝、抖音、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售卖,每月销售额可达10余万元。

    西施团圆饼是诸暨非遗传统美食之一,也是十四都村传统的地方小吃,以面团包裹萝卜丝等馅料,揉团压扁,文火煎烤而食,其味爽而不腻,又香又鲜。

    那么,看起来简单的一个饼,怎么创新意、闯新路?“西施团圆饼”第五代传承者周垦,受五泄镇政府邀约,将原来位于西施故里的小店挪回了村里:由五泄镇政府出资负责基建,十四都村成立强村公司参与运维,周垦参与日常管理。去年10月,这家“西施小点”手工美食作坊正式落地,通过标准化的生产和管理,生产的西施团圆饼,品控到位、质量稳定。

    然后,就是吆喝了。在传统的“前店后厂”经营模式下,买卖难是一大问题,周垦看到了直播行业和网红经济的营销优势,逐渐建立起了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销售模式,决心将西施团圆饼辐射到更广地域、更多圈层的群体中去。

    “我们为传统的美食设计了全新的使用场景,它不仅可以是餐桌上的点心,也可以是解馋的休闲零食、走亲访友时的伴手礼。”为迎合消费者需求,“西施团圆饼”的外包装打造成了精美的礼盒装,并支持企业定制,进一步符合了线上销售的要求。同时,周垦不断思考着为传统美食开拓线上销售的新渠道,他与本地网红开展合作,让“西施”来卖团圆饼,在工坊联合打造了一个直播基地,并在短视频平台上运营个人账号,借助直播电商、网红主播的力量带动销量。

    至今,他们已拍摄了100多条短视频,在各个自媒体平台获得了400多万的点赞量和9000多万的曝光量。

    “3月起我们将持续开展直播带货,现在已经建造好了冷库,可储存十万多个团圆饼,一经售出,就能通过冷链运输至全国各地。”周垦说,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可以让更多像西施团圆饼这样的非遗美食走向线上,让更多人可以在线上直接下单购买,打破传统线下销售的地域局限,扩大销路。近三个月,工坊已通过线上直播销售团圆饼10万余个。

    新包装、新场景、新渠道、新营销,让西施团圆饼在网上乘风破浪,老树发新芽。而这些故事都发生在五泄镇的“共富工坊”里,小小工坊,直接招募坊民32人,辐射带动20名村民就业,预计每年人均增收3万余元,村集体通过场地租赁增收40万元。还有工坊研学游、亲子“非遗”体验等,到现在为止已吸引游客近2000人,带动周边农家乐收入近24万元。

    【赶潮人说】

    老手艺上“新战场”

    我叫陈文燕,阿文糖秧负责人,今年51岁。糖秧是五泄镇的一个传统特色小吃,做糖秧这门手艺传到我手上,就想搞点新花样,尝试卖出去。

    2016年左右,我开始在微信朋友圈里吆喝,但是好友就几十个,糖秧一盒两盒地卖,生意做不大。这几年,短视频开始流行起来了,我平时也爱刷,就想着把“千层糖秧”发扬出去。2018年,我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了第一个视频,虽然反响不大,但经过这几年自拍自剪,持续发布和运营短视频。到现在,账号已有1.3万粉丝、7.3万点赞量。除了销售形式新,我还应客户要求,把口味也翻新了不少,这几年来,我自创在传统的红糖味千层糖秧里加入了红豆、黑米、艾草、南瓜、火龙果等新口味,反响也不错。有不少买家从义乌、萧山、江苏等地赶来专门购买,更多的是叫我们线上邮寄过去。

    这变化背后有不少人共同出谋划策,除了在短视频平台开设团购,我们还在市供销社开设的“网上农博”平台上线了产品,有了浙农码的认证,我们的叫卖声底气就更足了。五泄镇政府也找到我们,邀请我们把糖秧放入“非遗食品大礼包”里,和五泄其他特色小吃一起打包售卖。看似简单,却大有乾坤,一道农家味,却被捧成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