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红色春风吹遍四明山革命老区 共富图景繁花似锦

    潮新闻·《浙江共产党员》杂志 记者 施安南 郑夏忆2023-03-03 07:46全网传播量771
    00:00
    00:00

    1.jpg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初春的四明山,春路细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这里是四明山革命老区,是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这里流淌着红色的血液,山河滚烫,生生不息。

    锦书春暖,尺素传情。五年前的春天,习近平总书记给横坎头村全体党员的一封“家书”,振奋四明大地,为新时代革命老区建设指明了方向。

    时历五载,处处焕新。近年来,余姚牢记总书记嘱托,充分依托四明山区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的革命老区振兴之路。

    2022年,余姚四明山革命老区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65亿元、经营性收入0.45亿元,分别较5年前增长29.6%、158.3%,年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下村实现动态清零;城乡收入比1.62:1,较20年前缩小0.35,1万元以下低收入农户全面消除……

    斐然数据间,越来越多的富裕图景、文明图景、幸福图景跃然眼前,乡亲们的生活正如总书记期望的那般“越来越红火”。

    种子:红村五载,茁壮生长

    横坎头村是四明山革命老区发展的“红色心脏”。在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景区,投资1.5亿元的浙东红村旅游综合体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即将成为四明山区打造年游客量超千万人次休闲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支撑;成功“牵手”新希望集团、阳明文旅,总投资5.6亿元打造集农业种植、物种繁育、休闲观光、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希望的田野·横坎头田园综合体”;与江丰电子、宁波商贸集团等结对,积极推动“植物工厂”、“菜篮子”工程等共建项目落地……如今,在横坎头村这片沃土上,一大批“硬核”项目正全力推进,为“红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新引擎。

    2022年,横坎头村人均收入达到47108元,较5年前增长70.9%,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能力增强,年经营性收入达到366.34万元,较5年前增长10.3倍。

    了解到村里越来越热闹,“90后”“海归”党员黄徐洁萌发了一个念头:回村创业。不久后,黄徐洁投资130万元在村里开了一家土菜馆。“店里一半的食材都来自村里,村民自产的大糕、笋干等农产品也通过我们外销。”能够带动村民增收,黄徐洁颇为自豪。“80后”党员黄金军也回归村里办起了“大糕”体验店,“我想打响‘红色大糕’的品牌,把它传承下去。”在党员干部的推动下,横坎头村“红色文化”金名片越擦越亮,发展的路子也越走越宽,村民们纷纷开起农家乐、民宿、大糕店……日子也越来越红火。

    与横坎头村相近,梁弄镇靠自身优势发展旅游观光的村子也有不少,离横坎头村不远的千年古村汪巷村,有着悠久历史文化,被誉为“状元故里”“学士之乡”;甘宣村发展小水果产业,樱桃园采摘游红红火火……单打独斗能力有限,大家是否能够抱团融合?说干就干,通过党建联建,一条将横坎头村、汪巷村、甘宣村等周边村落串联的精品旅游线路推出。“游玩的地方多了,留下来的游客也多了。”横坎头村党委书记黄科威介绍,精品线路一推出就受到追捧,线路预约爆满,“连讲解员都不够了。”

    目前,以横坎头村为中心的数个行政村正抱团共赢,积极打造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依托红色资源集群、“特色小水果”品牌及“乡伴理想村”项目等,推进红色文化和绿色产业的融合发展,重点打造横坎头田园综合体、“横坎头-汪巷村”“四明湖-贺溪村”乡村振兴示范带等“一园两带”产业格局,加快浙东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军事教育体验基地等建设,推动浙江四明山新希望绿领学院、浙东延安红色文化学院运营拓展,深化打造红色研学实践线路,促进农旅、文旅、学旅、体旅的多旅融合,形成合作共赢的良好态势。

    达则兼济天下。2021年,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背景下,横坎头村将四明山革命老区共富的红色种子,播撒到了2000公里之外的大凉山腹地三河村。东西部两村结对,成立合资性质的昭觉横河美丽乡村发展有限公司,公司化运作两村资源,携手共进,合作共赢。

    2.jpg

    浇灌:红色力量,汇聚老区

    共同富裕的关键一环,是以“快富”赶上“先富”,推动山区农民农村的共富路行稳致远。

    余姚市制定实施《加快打造四明山革命老区新时代共同富裕样板区行动方案》,在打造老区共富样板这条道路上,凝聚起了余姚各级党组织的磅礴力量。

    发展红色旅游,几乎是革命老区发展的必选之路。2017年,四明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成立并正式运行。多年来,管委会先后制定了《四明山红色旅游实施规划》《余姚横坎头红色旅游二期开发总体规划》等,让这里的红色旅游有了清晰的发展方向。

    做规划、招项目、搞建设、建机制,蓝图化作现实,老区尽展新颜。五年来,余姚共投入各项资金近20亿元,用于山区基础设施提升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继推出“浙东唐诗之路”文化旅游线、“五彩梁弄”文明示范线等6条精品旅游路线,主办“四明山 中国红”旅游节、中国·四明山国际越野跑挑战赛等活动,形成全时全季体育旅游文化品牌。当前,余姚市农业农村局、发展和改革局等相关部门还在如火如荼地开发四明山革命老区富民强村“四明红”集成应用,重点建设四明红旅、四明臻货、四明资管等多个子场景,以数字化推动山区公共服务提档升级。

    截至目前,四明山区累计打造民宿集聚区5个,培育民宿92家、农家乐159家,总接待床位3500余张,餐位2万余个。2022年,老区实现旅游收入21.1亿元。

    与此同时,加快产业发展是山区致富的关键。为加快打造四明山革命老区新时代共同富裕样板区,余姚市着力做大做强柿子、樱桃、茶叶等老区精品特色农业;大力实施“数商兴农”工程,发展乡镇客货邮综合服务站、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点,实现老区“互联网+”农产品的出村进城;加快四明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推动文旅、农旅、体旅融合发展,创建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结合特色产业发展,研究一村一策发展路子,有效激活闲置农房等各类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低收入农户是实现共同富裕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2022年初,新一批1200余名市直单位年轻干部进行结对,全市共计3191名干部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压实结对责任,确保“村村有部门、户户有干部、月月有走访”,通过开发低收入农户党员帮带示范项目建设,辐射带动老区所有低收入农户。

    聚焦“一老一小”问题,针对山区就学人数逐步减少的实际,在选派优秀教师支教的同时,公办幼儿园实现了全覆盖。乡镇卫生院全部创建为省级标准化卫生院,居家养老、托老所、银龄互助等新模式基本解决了日益增多的“空巢”老人养老问题。

    “聚力打造更有获得感的幸福余姚,坚持人民至上,精心抓好四明山革命老区共同富裕40项重大改革任务,让幸福成为余姚最骄傲的名片。”余姚市委书记傅贵荣表示,要展现更多让老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图景。

    3.jpg

    盛放:共富之花 灼灼其华

    深藏四明山,抬眼皆美景。春来赏樱花,夏来观云海,秋来看红枫,冬来品雾凇,一年四季的四明山都充满魅力。加上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优势和老区精神,这里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地处余姚东南腹地的陆埠镇,历史上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红色文化深深镌刻在这片118平方公里的热土上,也为陆埠设立红色研学实践教学基地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近段时间,陆埠镇袁马村一片忙碌景象,融红色记忆、文创产业、民俗展示于一体的晚晴谷文创港正在紧张布展中。以此为依托,陆埠镇还将加大“腾笼换鸟”力度和项目招引力度,计划建立研学基地、民间博物馆等,逐步消化袁马村等地闲置工业厂房资源,进一步完善空间布局、丰富山区业态。

    项目引进来,目的是为了做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蛋糕”。大隐镇云旱村坚持盘存量和促增量两手抓,一方面,对原本废弃的老砖瓦厂地块进行改建出租,为企业创业腾出空间,村集体经济每年增加收入50万元;另一方面,通过新建农贸市场、农民公寓、生态公墓等项目,不断增强“造血”功能,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由2015年的不到10万元到如今已突破100万元。

    而在四明山之“心”的大岚镇,素有“高山台地之最,诸水之源”的美称。沿着盘山公路绕山而进,经过一片苍翠高台,就能望见坐落在山腰上的柿林村。

    这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石垒民居散发着独有的古朴气息、卵石铺就的村道平整又干净、太阳能有机垃圾处理中转站与污水处理工程等设施一应俱全……这个带着红色基因的古村落正在焕发新的魅力。

    2002年,柿林村启动村庄景区化建设,旨在把村子打造为丹山赤水风景名胜区。以红色引领绿色发展,创建出“红旅融合综合体”,实现中共余姚四明山第一支部与丹山赤水景区协调发展,因地制宜打造“红色+乡村游”“红色+研学游”“红色+康养游”等旅游产业模式。去年,在疫情的影响下,前来观光的游客还能达到40万人次,在此由村民经营的25家农家乐、19家民宿中,年纯收入最多的超过了40万元。

    原生态的自然美景和深厚的红色底蕴,为四明山区8个乡镇(街道)带来了商机,与此同时,山区消费品流通体系的发展仍旧滞后于城市,存在着“优质农产品进城难”等瓶颈,如何走上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共同富裕道路,鹿亭乡放大“共富工坊”效应,用鹿亭粉丝圈了一批“粉丝”。

    鹿亭乡有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鹿亭乡投入300万元建成投产了农合联双创服务中心,设有粉丝加工车间以及烘房,以工厂标准化生产为指引,为鹿亭乡的农户提供番薯粉丝等农产品的工厂化代加工服务,将“鹿亭粉丝”七大传统加工工艺与“现代化、标准化”技术相融合。和此前的农户分散加工相比,这省去的不只是繁琐、辛苦的加工过程,更重要的是番薯粉丝的品质得到了大幅提升,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四明山镇棠溪村溪水湍急,“哗哗”的水声伴随着电机的轰鸣声,棠溪电站正在紧张地作业中。棠溪村党支部书记唐建新向记者介绍,“棠溪村通过实施村级电站股份制改革,吸引了全村253户村民入股电站,村集体经济收入从原来每年30多万元增加到150多万元,这在全省范围内也是创新之举。”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希望你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乡亲们一道,再接再厉、苦干实干,结合自身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五年来,四明山革命老区党员干部和群众以最饱满的热情,投身于乡村振兴、打造革命老区共同富裕样板区的事业中。

    绿色生机,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涌动,老区共同富裕也按下了“快进键”。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余姚四明山老区打出强村富民“组合拳”
    跨越15年的两封回信
    桐乡石门墅丰村:以“丰”为笔 擘画“红色美村”共富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