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古越遗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会稽山顶一棵松,鉴湖水网一滴泉,千年古城一片瓦,江南水乡一座桥,还有一位位名留青史的风流人物,一个个流传千年的历史典故……拥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绍兴,每一寸城市肌理,每一处细枝末节,都可能蕴藏着悠久而又传奇的历史故事。
品味地理人文,解读风土人情,让历史文脉沿着时间的长河缓缓流淌,润泽人心。这是历史文明名城绍兴责无旁贷的时代使命,也是传承宝贵遗产,打造文化高地的重要途径。
即日起,浙报集团绍兴分社重磅推出融媒体专栏《越风物》,邀请文化名家、民俗专家、文脉守护者、非遗传承人等一起讲述绍兴的人文地理故事,在感受璀璨文化无限魅力的同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强大的“文化自信”。
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柳丝新绿,正是放飞纸鹞的大好时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风。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暖阳下和风轻拂,原野上绿草茵茵,正是一年之中御风放鹞的最好时节。那纸鹞借着微风席地而起,翩翩翻飞,遨游在漫漫天际;放鹞者仅凭一根细线握于手中,遥控飞舞在天空的纸鹞,把纸鹞缓缓地送上遥远的天空。
纸鸢,也称风筝,绍兴通常称为纸鹞。据记载,纸鹞起源于我国的春秋时期。《鸿书》中记述鲁班曾经制作过一种木鸢,“公输班制作木鸢,以窥宋城。”他们利用木鸢可以自由飞翔的特点,放飞到宋国的城堡上空,来刺探宋国的情报。
随后,鲁班又用竹片替代改进了木鸢的材质,使竹鸢飞得更加轻捷便利。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造纸技术,坊间进一步改用纸张来制作纸鸢,纸鸢的名称也就是这个时期开始在北方流行。吴越之地则称之为纸鹞。
在越地,也有许多纸鹞的故事。1925年鲁迅先生发表在‘语丝’上的《风筝》是最让人感动的。
文中这样写:“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可以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
写了一则因为自己不喜欢风筝,又干涉小兄弟动手制作风筝,后来“才知道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写他弟弟“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
鲁迅先生人到中年以后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最后想到了补救的方法:“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起放……”。
那个时候,鲁迅先生说:“——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早春二月,风和日丽。动手做一只色彩缤纷的纸鹞,放飞到明丽碧蓝的天空。一根细线牵着那些色彩斑斓,形状各异的纸鹞,乘万里长风,扶摇直上霄汉。孩童们,伴着一阵阵轻快悠扬的欢声笑语,飞奔在蓝天白云之下,真的是一件无与伦比的赏心乐事。
记忆中,二十世纪60年代,我们还在少儿时期。每年放鹞时节来临,我们也动手制作过一种简单的纸鹞。衣裳鹞、田字鹞,豆腐鹞一般都能模仿出来;蝴蝶鹞、蜻蜓鹞和那些带风轮和哨子的老鹰鹞、蜈蚣鹞,我们是羡慕有余而能力不足。能够扎出一只衣裳鹞和四角方方的田字鹞,那时,我们就已经开心得跳起来了!
衣裳鹞我们曾经做过。它的骨架,我们是用四根0.5毫米厚,400毫米长,6毫米宽的竹篾条,扎成一个“王”字;三根一样长的先扎成一个干字,下面一根两边缩短10厘米,扎在干字一竖下面;再用两根棉线从底部短横条头上开始,代替竹片连接到中间横条相应位置扎紧,同时连接好干字上部两横边;用市购桃花纸(宣纸)依纸鹞骨架形状,稍稍放大一点(2厘米)剪下,依次用糨糊粘好。
最后在平衡纸鹞的情况下确定纸鹞放飞的三根牵引线的位置,装好牵引线,贴上两条飘带。这个纸鹞就大功告成了。当然还可以用五彩颜色给纸鹞画上一些美丽的画图,让这只纸鹞更可爱。
纸鹞做好以后,备好一团棉线(不少于50米),急忙寻找没有高楼、高压电线、大树的空旷场地。学校的大操场、篮球场都是我们首选的理想之地。如果春风得意,风速恒稳。一人高举纸鹞,一人在前牵线拉鹞慢慢加速前进,纸鹞脱手以后,逆风再稍稍收放几次,让纸鹞稳稳上升,随着牵线的放松,纸鹞渐渐飞上天空。
恰是放鹞的好日子,晴空下,绿茵场上,成了三五成群的孩子们的天下。清亮瓦蓝的天上,星星点点上下翻飞的都是形态各异的纸鹞。纸鹞飞上天的那一刻,承载的是我们年少时难以抑制的欢乐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