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由浙江省卫健委、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指导,浙江省中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办的首届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大会在杭隆重召开。
浙江省中医院院内制剂“咳平颗粒”、治疗抗肿瘤药物所致皮疹的中药组合物(皮炎宁)专利和膝关节康健辅助装置专利分别与中国中药控股有限公司、石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众信安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成果转化协议,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同时,省中医院还有近20件具备科技成果转化潜力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展示和路演,让大家对中医药领域的创新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而‘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更是深入人心的中医药发展理念。这无不体现出‘创新’对中医药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浙江省中医院党委书记何强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在创新成为这个动力的过程中,科技成果转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将中医药临床创新与产业资源紧密结合,将更多优秀实用的发明创造转化为具体的项目,省中医院在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上责无旁贷。
医院:希望把有效的院内制剂推向社会
“浙江省中医院建院以来曾经有上百种院内制剂,其中许多疗效非常显著,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还有30多种,这些都是实用性较强的,直接来自临床的科技成果,不少都具备广阔的转化应用前景。”何强表示,医院希望通过举办这样的大会,多方共同努力,推动中医药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治疗咳嗽的中药制剂‘咳平颗粒’,是20世纪80年代初医院儿科老前辈陈蓉蓉主任根据临床治疗儿童百日咳研制的一个经验方,由医院制剂室制成院内制剂,原名为‘抗百日咳冲剂’,疗效非常确切。”浙江省中医院儿科主任陈玉燕教授说,“后来在使用过程中,我们结合院内相关专家意见和建议,对原方进行了进一步优化,使之在治疗成人咳嗽方面也有很好的疗效,于是改名为‘咳平颗粒’并沿用至今,已经30余年。”
“医院制剂只能在所研制医院区域内使用,转化成为新药就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何强表示,“医疗机构在新药开发方面有天然短板,例如对申请流程和相关政策法规不熟悉等。相对地,企业则需要安全有效的药物资源,双方通过合作,可以缩短研发流程,减少风险。更好地以产业链、服务链赋能创新链。”
医生:科技成果转化需要企业协同
“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相对更了解患者的需求,同时‘立足临床搞科研’的一线医务人员也有能力把患者需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新技术。” 浙江省中医院副院长、膝关节康健辅助装置发明人钱宇教授指出,“我们的医务人员有知识面和能力的局限性,特别是在技术转化过程中很难独立解决疗效、成本、效率三个指标的平衡问题,而这恰是企业可以发挥特长的地方。”
“膝关节损伤是临床上很常见的疾病,而如何保障膝关节健康,这也是骨伤科医生特别关注的问题。我准备进行成果转化的是一种膝关节康健辅助装置,或者可以称之为‘膝关节运动检测器’,它运用数字化技术疗法,高效、及时、可追溯性地解决患者术后膝关节康复,并借助配套APP,能追踪、指导患者康复锻炼,使每位病人的康复情况尽在掌握中。”钱宇表示,这样的一套装置,如何实现“量产”,使更多的人群受益,需要企业来协助,一起建立一条“产学研一体化”通路。
“我们研制皮炎宁的初衷是希望克服临床发现的一个问题——西医抗肿瘤药物使很多患者出现非常严重的副作用,特别是皮疹随着用药的持续而不断加重。”皮炎宁专利持有人、浙江省中医院肿瘤内科主任舒琦瑾教授说,“这个问题西医几乎没有办法解决,如果抗肿瘤药降低剂量或停药,则达不到肿瘤治疗效果,若不减量或停药则皮疹不断加剧也将危及患者生命。针对这一看似无解的临床现象,我们通过中医的手段进行干预,经过临床验证,我们形成了有效的方案,中药‘皮炎宁’作为医院协定处方,已经惠及300余名肿瘤患者,并成功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这次舒琦瑾的这项发明专利也与相关药企达成了进一步共同研发新药的协议。他表示,他手上目前还有两个研究成果,分别是“手足宁”和“口炎宁”,目前还在持续的临床研究。他认为,如果“皮炎宁”能够很好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也一定会促进后面两个成果进一步研发。
社会:打造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
何强表示,当前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浙江也是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浙江省中医院必须发挥省级龙头中医院引领作用,努力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上取得新突破。“这既是医院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政府、浙江中医药大学和社会对医院的共同期待”。他指出,医院与政府、大学、科研机构、相关企业形成了共识,接下来将着力于打造浙江省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共同促进医院特色中药制剂的开发与转化,力争取得一批中医药突破性科技创新成果,助力加快“浙产中药”现代化与产业化进程。
据了解,随着医院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大会启动,浙江省中医院还将联合相关医药企业、科技公司等单位一起共同推进“浙江省中医院制剂中心1+X创新工程”,打造可以满足医院不同阶段院内制剂生产要求的、全省领先的院外制剂中心。组建“院内制剂运营联合体”,推进“1+X创新工程”的实施,加强中药制剂研发生产的全链条管理。同时,依托中医药数字化改革,积极开发与院内制剂结合的专病辅助诊疗系统,实现院内制剂推广应用过程中,打破传统模式弊端,实现“辨证论治,一人一方”,促进院内制剂的成果转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