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下旬,在常山县辉埠镇的浙江灿宇纺织有限公司车间内,一场头脑风暴正在进行。浙江理工大学常山研究院博士刘瑜正在和灿宇纺织洽谈尖兵研发攻关计划项目分工。
今年年初,省科技厅公布了浙江省2023年度“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名单,由浙江灿宇纺织有限公司申报的“纺织品表面质量机器视觉在线检测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制”项目获批立项。
这一荣誉还得益于浙江理工大学常山研究院(以下简称“常山研究院”)博士入企活动的开启。去年6月,浙江理工大学常山研究院博士刘瑜带队进入浙江灿宇纺织有限公司,完成纺织品表面质量图像在线采集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调试工作。
“大多数纺织生产企业主要依靠传统的人工目测进行织物表面瑕疵的检测,这不仅拉升了企业的成本,而且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纺织品表面质量机器视觉在线检测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制项目势在必行。”浙江理工大学常山研究院博士刘瑜介绍。
2021年2月,常山县与浙江理工大学共建研究院正式签订共建协议,校地深度融合,双方合作迈入新征程。双方重点围绕新材料、现代纺织、轴承等产业发展需求与浙江理工大学的优势学科领域,打造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科技创新机构。
作为常山科创的“火车头”,常山研究院聚力关键技术攻关,科研业绩保持高位运行态势。两年下来,申请发明专利10件;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参与起草国家标准1项;协助“浙江云泰纺织有限公司”、“浙江省常山纺织有限责任公司”起草国家标准2项。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发挥研究院在科学研究、人才引育、社会服务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优势,聚焦常山高端零部件、两柚一茶等产业,为常山产业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浙江理工大学常山研究院院长潘海鹏说。
自成立以来,常山研究院先后组织12支教授团队走访常山亚瑞、浙江赛赛、浙江中精、云泰纺织等规上企业100余家。深入车间、生产第一线,调研了解企业的技术难题和发展困难,形成行业调研报告3份,归纳凝练企业发展过程中关键共性问题5项。其中,轴承模具耐用性问题通过专家团队的不断试验、优化工艺,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模具使用寿命从2小时提升到6小时,试验成果将进一步在相关企业推广共享。
借助常山县列入26县科技成果转移支付试点县的契机,依托常山研究院这一平台,浙江理工大学优先筛选出符合常山县轴承、纺织产业的50项科技成果,供常山县内企业“先免费试用、后付费转化”。常山研究院在轴承、纺织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先后惠及赛赛轴承、鑫龙轴承、灿宇纺织等10余家企业,预期年经济效益可达6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