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3月3日是第24个全国爱耳日,主题是“科学爱耳护耳,实现主动健康”。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对耳朵健康并不上心。北仑区人民医院(浙大一院北仑分院)耳鼻喉科副主任纪科说道,“人体的耳朵其实非常脆弱,应该要小心爱护!许多耳朵疾病不及时就医,严重时会导致不可逆的听力损伤。”
频繁采耳 “脚气”长进了耳朵里
今年30岁的蒋先生(化名)是一个采耳爱好者。“酥酥麻麻的,很舒服、很放松。”每隔一段时间,他会约上好友去家附近的采耳馆、足浴店“放松一下”。然而这几天,他却感到右耳开始发痒,又闷又胀,直到无法忍受。
2月27日,蒋先生来到北仑区人民医院(浙大一院北仑分院)耳鼻喉科就诊。通过电耳镜检查,蒋先生的耳道内情况一览无遗。纪科医生观察到,右外耳道存在大量灰白色的痂皮和分泌物,长出了细细的绒毛,鼓膜已经被异物糊住,无法看清。在提取少量分泌物样本,进一步化验检查后,蒋先生被确诊为“真菌性外耳道炎”。
纪科进一步解释道:“通俗地来讲,真菌性外耳道炎就像是耳道里长了脚气。大家都知道,脚气也属于真菌感染疾病,瘙痒难耐、容易复发。而耳道里一旦感染真菌,则更为漫长,频繁冲洗、换药,治疗起来十分麻烦,想要根治难度很大。”更棘手的是,如果不加以重视,鼓膜会被真菌侵蚀导致穿孔,将直接影响听力。
“从门诊病例来看,生活中许多人会用指甲、棉签,甚至是牙签、钥匙等尖锐物件掏耳朵。对耳朵的瘙痒、疼痛、堵塞感等不适,也总是要拖延到无法忍受才来就诊。”纪科提醒,日常生活中,大家要保持耳道的干燥和清洁,但不要过度频繁的掏耳朵,或使用工具摩擦刺激外耳道。如果喜欢采耳,则应选择正规的采耳店,确保使用的器具清洁卫生。耳道内壁皮肤是一层很好的保护膜,如果频繁摩擦、过度清洁,则容易发生破裂伤口,反而让细菌有可趁之机。
感冒后听不清?需要警惕中耳炎
中耳炎是耳鼻喉科门诊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春季天气变化快,是感冒的高发季节,由于上呼吸道感染而引发的中耳炎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耳内疼痛、闷塞,是患者比较常见的症状。最近这段时间,特别是周末,中耳炎患者超过了三分之一。由于流感引发的儿童急性中耳炎,需要家长们特别关注。”
小勇(化名)今年5岁,平时活泼好动。这段时间,小勇妈妈发现自己家的孩子总是用手挠耳朵,如果加以制止,他就表现得十分烦躁。在妈妈的反复询问下,小勇才慢慢说出自己感觉到耳朵里像是塞了棉花,十分难受。前往医院检查后,才发现小勇患上了中耳炎。纪科医生特别提醒:“小朋友不容易主诉自己的病症,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多加关注和询问。如果孩子出现叫唤名字时反应迟钝,看电视时音量开得很大声等情况,或是得了重感冒后耳朵难受,都应该主动前往医院检查。”
纪科医生说道,想要预防中耳炎,最重要的是要增加抵抗力,尽量减少感冒。如果不慎出现感冒流涕,应当注意不要过度用力擤鼻涕。正确的擤鼻涕方式应当是,轻轻按住一侧鼻孔,稍稍用力即可,或使用喷鼻药水后,再清理鼻腔。“人体的五官是相连相通的。感冒时,如果过度用力擤鼻涕,很容易将鼻腔内的病菌感染至耳内,引发中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