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下午,晴。春日暖阳之下,海面泛着银色的波光。在宁波象山县黄避岙乡塔头旺村斑斓海岸广场,一场特殊的拍卖会正在火热举行。
此次拍卖标的并非实物,而是碳汇指标,确切地说,是象山西沪港的两家藻类企业2022年所储存的蓝碳总量,共计2340.1吨,起拍价为30元/吨。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家企业和机构参加竞拍,现场经过多轮竞价,随着拍卖师的一槌定音,最终由象山当地的浙江易锻紧密机械有限公司以106元/吨的单价拍得,共计24.8万元。
随后,该公司参与竞拍的代表王媛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产品以出口贸易为主,购买的2340.1吨蓝碳将作为储备,用于抵消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
对于很多人来说,蓝碳可能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蓝碳又称“蓝色碳汇”或“海洋碳汇”,特指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相对于陆地森林固定的“绿碳”,海洋“蓝碳”储量是陆地碳库的20倍。
象山旭文海藻有限公司是两家拍卖方中的其中一家。该公司出售的是2022年全年养殖浒苔的碳汇量,合计216.4吨。公司负责人朱文荣是留日海归博士,在西沪港创业近20年,专注于浒苔的科研、生产、加工与出口。对于很多人感兴趣的海洋碳汇是如何量化的问题,朱文荣告诉潮新闻·钱江晚报记者,他们公司去年加工的浒苔为180吨,含碳量为50吨,根据碳与二氧化碳的转化系数,可以算出蓝碳总量。而最终数据,都需要通过相关单位和专家的标准化认证。
为何全国首单蓝碳拍卖交易选择象山?
象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吴志辉认为,碳交易是解决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实现碳减排的有效手段。象山县具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县域范围内拥有大量国际认可的海洋碳汇生物,坛紫菜、海带、牡蛎等碳汇渔业发展迅速,形成一定规模的人工型蓝碳。经初步估算,全县盐沼生态系统碳汇量达10.28万吨/年(以二氧化碳计),以坛紫菜、海带为主的大型藻类养殖碳汇量约2.17万吨/年,以牡蛎为主的贝类养殖碳汇量约3.22万吨/年。所谓“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开展此次蓝碳拍卖交易,是海洋资源生态价值转换的有益探索,让保护生态与经济发展共赢。
作为特邀嘉宾出席本次拍卖会的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严小军表示,让海洋蓝碳进入交易市场,任重道远,前景光明。本次蓝碳交易第一拍在象山成功落槌,象征着中国海洋渔业作为蓝色碳汇的重要资源,迈向了新的出发点,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