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近年来,湖州不断努力栽好“梧桐树”、唱好“双城记”、当好“店小二”,以最大诚意召唤青年人才来湖干事创业。
今年的湖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加快“青创新城”建设,营造爱才成才、近悦远来、有口皆碑的一流人才发展生态,把湖州打造成为青年人才向往之城。
如何让青年与城市共成长?今天我们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市民代表一起谈体会,话未来。
章宬
湖州市人大代表、德清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科副科长 章宬
“实施‘1113’招才引智工程,引育顶尖领军人才100名以上,招引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300个以上,引进大学生9万名以上,新增技能人才4.6万名……”报告中的这些数据,让我充满期待。
作为在湖工作的年轻人,这几年家乡的变化令我欣喜:产业蓬勃,各路英才汇聚;生态优良,绿水青山屡屡出圈。我们迫切需要更多年轻人共聚湖州、共创湖州,为打造活力新湖州注入青春力量。
为此,我带来了《关于积极推进湖州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建议》。建议围绕就业、安居、婚育、配套设施等青年关注的关键小事,为各年龄段青年提供精准服务。比如要着力优化就业环境,抢抓亚运协办城市建设机遇,不断打响“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的城市品牌;优化营商环境发展经济,借助区域优势和乡村振兴红利,为青年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出台更优政策,在住房问题、城市基础配套措施、社会治理等方面倾斜,加强青年民生保障。为各年龄段青年提供多元、可信的交友婚恋服务,多措并举做好优生优育服务。鼓励人才创业创新,做好资金补贴和场地扶持等方面保障,持续深化创谷经济,为更广大的青年人才搭建创业创新的舞台。
林先其
湖州市政协委员、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副院长 林先其
“发展研究院经济,引育八大新兴产业链高能级科研平台6个以上,支持浙大湖州研究院、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等提能升级。”被政府工作报告“点名”,让我感到信心倍增。
2020年9月4日,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揭牌成立,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才俊相聚在此,围绕湖州以及长三角地区重点科技和产业发展共同努力。目前我们100多名全职科研人员中,青年博士占比达94%。
这两年,湖州不断完善人才政策,加快城市发展,让很多青年人才愿意留在这座城市。我们研究院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
当然,在湖州发展这几年,我们也看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去年,当地提出要着力打造新能源汽车、光电通信及半导体、物流装备、生物医药等八大新兴产业链,但在招引人才过程中,存在重点产业和重要人才匹配不高等问题。
经过前期调研,这一次,我带来了“关于湖州市八大新兴产业链科技人才生态打造的建议”。招引人才,不仅是招得进来,更要留得下来。未来,建议湖州梳理出符合“八大新兴产业链”的多层次人才需求,制定“八大新兴产业链”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并建立起人才资源信息库。同时,加强在湖研究院、重点企业间的互动,形成优势互补和人才规模效应。还可设立“科技转化基金池”,由政府主导,联合科研院所、“链主”企业、社会资本共同助力科学技术到实践应用的成果转化,让青年人才有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和平台。
陈志华
浙江清越科技有限公司CEO 陈志华
“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两转化’行动,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80家以上、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200家以上。”报告中的这句话,释放出湖州鼓励培育创新性、高质量企业的力度之大,作为科技型初创企业我感到很振奋。
2019年我博士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带着新孵化的项目回国创业,在国内跑了一圈,最终被湖州厚植人才的沃土政策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打动,2020年企业正式入驻长兴。
一开始我们还有丝焦虑。招商政策是否能兑现?企业落户需要办理哪些手续?但当地无微不至的助企服务,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
无论是招商政策落实、申报材料填写,还是企业银行开户、开通外币功能这种细碎的小事,招商员们全程陪同、代办。
去年长兴县人才大厦投运,我们将公司总部搬进大厦。这里不仅有宽敞明亮的办公环境,还有酒店式人才公寓。公寓里电器、家具一应俱全,拿到钥匙直接拎包入住。公寓也在大厦里,坐个电梯直达办公室,不用通勤的生活,简直太香了!大厦里还有专门的健身房,可以在那里甩掉疲惫和烦恼。在这里,我们切身感受到当地“以生态引才、以服务留才”的政策红利,安心搞科技创新。
这两年,长兴县团委牵线搭桥,经常组织我们青年企业家在一起,互相分享创业经验和国内外前沿技术,交流中碰撞出创意火花,让我受益匪浅。未来,我希望湖州这座新势力城市,能有更多重磅政策出台,激励更多科创企业加入,一起让城市更美好。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