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新闻·钱江晚报健康圆桌会现场,我们连线了一位定居加拿大的女士Jennifer 共同参与探讨。Jennifer正在挪威出差兼旅行,新冠感染高峰过后,住在杭州的父母身体状况趋于平稳,她终于可以喘一口气。
95 岁的老父亲感染住院,93 岁的老母亲一个人在家焦虑不安,远在大洋彼岸的女儿该如何应对?以下是 Jennifer 的自述,她的这段经历可以给其他“洋留守”家庭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点击即可观看圆桌会谈完整视频)
无论相聚分离
我的心始终和父母连在一起
我是杭州人,毕业于浙江大学,读的是技术管理,毕业后找到了一份很不错的工作。到了1990 年,在当时的出国浪潮中,我决定去加拿大。
父母陪我从杭州坐火车到上海的机场,记得母亲哭了一路,但他们从没阻止、抱怨过什么。我那时年纪小,一心想飞出去,还不知道离别意味着什么。
几年后,我在加拿大成家立业,特别想念父母,就劝他们过来玩一玩,就当是旅游。后来我的两个孩子接连出生,他们来回往返几次之后,因为实在舍不得外孙,就跟着我们住了下来。
将近30年的时间里,他们在异国他乡帮我带孩子,见证了他们的成长,但从不干涉我们教育孩子。一家三代同堂,其乐融融。
到了2019 年,我父亲萌生出“落叶归根”的想法,执意要回杭州。他们都九十多岁高龄了,我们一开始当然不放心不同意,但实在拗不过父亲,最后还是尊重了他的想法。
杭州的老房子早已拆除,好在拆迁后分到的房子邻居也都是老单位的人,他们住进去之后还是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平时邻里互相也有个照应。
我们每天都会视频聊天,父亲越来越喜欢回忆往昔,常常拿出我小时候的照片,讲过去的事情;母亲听力不好,视频时经常听不清,我会反复讲好几遍,直到她听清为止。
我很少跟父母讲工作上的事情,他们不懂,听了反而为我担心。我会主动寻找他们感兴趣、参与度高的话题,比如两个孩子的近况,我们共同认识的老朋友等等,其实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有一搭没一搭瞎聊。
父母回国后不久,新冠疫情就爆发了。我整理了一些新冠的科普发给他们,教他们如何科学防范。有些人可能觉得,老人这么大年纪了看不懂的,但我父母不排斥接收新知识,这可以帮他们远离谣言,减少焦虑。
到了2021年,父亲的身体急转直下,因普通肺炎和肾脏衰竭住进医院,我只能通过护工了解他的病情。最严重的那几天,我整夜不睡觉,视频通话不挂断,随时和国内保持联系。期间他稍有好转,有一次冲着手机镜头向我哭诉,“你来救我,我要回家。”短短一句话瞬间击垮了我,我第一次感到如此无力和愧疚。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母亲一个人住在家里,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焦虑万分。视频里的她,脸色日渐憔悴,走路也颤颤巍巍,状态大不如前。我实在心疼,劝说了好几次她才同意请一个住家保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去年年底,一直住院的父亲果不其然感染了,出现了一系列症状:肺炎、肾衰、心力衰竭、肠胃出血、皮疹……家里的保姆也阳了,母亲又变回独居状态。我申请了紧急人道主义事由签证,回国后完成隔离,终于回到他们身边。
根据医院的规定,我不能进入病房探视父亲,只能在他出来做检查时陪一下他。其余时间,我就陪母亲散步、聊天,她已经很久没有出门活动,适当的散步让她的脑力和体力都恢复了不少。
一个半月后,父亲终于战胜新冠,抗原转阴了。我特别感谢杭州朋友的帮助,医院医生护士的努力,也为父亲坚强的意志感到骄傲。
这几年,我明显感到父母越来越像孩子,我得像他们曾经哄我一样哄着他们。小时候,他们让我不愁吃穿、自由自在地长大,现在我为他们做什么都是应该的。在我看来,这不是孝顺,我不是被传统道德绑架着去做这些,而是我的心和父母连在一起,我能切身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这大概就是子女和父母的缘分吧。
我自己也是一位母亲,儿子在美国,女儿也不在身边。我们的下一代更注重自我,中国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已经不现实了。我能做的,就是做好身体和心理的准备,同时也在物质上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
留守老人离不开四“老”:老本、老窝、老伴、老友
听完Jennifer的讲述,浙大一院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心理师胡健波和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医务部副主任、浙江省精神卫生中心医疗办公室主任陈正昕都为她竖起了大拇指,虽然她没有专业的心理学背景,但在安排父母 生活、与父母沟通的过程中,处处凸显着心理学的智慧,简直是教科书般的处理。
胡健波说,Jennifer 具有良好的倾听和交流意识,比如她一遍遍会重复母亲听不清的话,听父亲回忆往昔,和父母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等等,“有些人出国后觉得和父母疏远,没什么好聊的,其实要反思一下自己的交流方式。比如你问一句,‘最近好吗,有没有什么事?’父母可能一句‘没事’就结束对话了,这样自然是聊不下去。”
他强调,交流不仅仅是语言沟通,还应该学会察言观色。现在都是视频通话,子女可以透过镜头观察老人的气色、眼神、肢体,捕捉到语言之外的内容,这也能帮助双方进行高质量的交流。
通过Jennifer 的分享,胡健波总结出 “留守老人”的晚年生活离不开四“老”:老本、老窝、老伴和老友。老本即 Jennifer 所说的,尽可能在物质上做好养老准备;老窝不一定是什么豪华的房子,而是一 处熟悉亲切,固定可靠的居所;老伴和老友都能为老人提供精神支持和情绪价值。
陈正昕留意到,Jennifer 与父母这种心灵相通的联结其实是相互的,可以一直追溯到她的青少年时代,比如父母工作再忙也会在节假日陪她玩,舍不得她出国也不劝阻,后来不干涉她教育后代……“人际互动需要持之以恒,亲子之间的交流模式可能在孩子儿时就奠定了基础。”
他提醒,远在海外的子女,除了关心父母的身体,也要留意他们的心理健康。如果发现老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习惯发生明显变化,或者出现了全身游走型的躯体症状,多次检查又查不出毛病,持续两周以上就建议到专业机构进行评估和排查。
两位专家表示,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留守老人”这个议题将会更加严峻。不管是子女还是社会,都应该为老人提供更多的支持,毕竟我们都有老去的那一天。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