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图书订货会外景。记者 张纯纯 摄
三公里外开始堵车,几万读者往同一个方向赶……这样的盛况,出现在第35届北京图书订货会。
2月24日至26日,经历了疫情停摆后的北京图书订货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重启。
大家对读书的热情,可以用火爆来形容。24日上午10时左右,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门口人山人海,潮新闻记者夹在前行的人群中,只能一步一步朝前挪。记者特意计算了一下时间,光是排队入场,就花了15分钟。
尽管“遭遇”入门难,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文系学生张静雯和同学们也在这个人流中,她告诉潮新闻记者:“我的第一个感受是生机勃勃,因为疫情三年,我们很少碰到这么大的一个活动。今天这么多人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场合,这也说明大家对于读书的热情和知识的渴望。”
另一边,看到这么多读者不断涌进场馆,参展的出版商们也坦言“有点出乎意料”。“去年一年因疫情,图书订货会一再延期最后不得不取消。今年如期重启,我们预估人会很多,但绝对没有想到会是这么多人过来。展会所有的地方,站的都是来找好书的人!”中信出版集团品牌总监孔彦高兴地告诉潮新闻记者。
好的图书产品,是出版商和读者们的一致目标
虽说是订货会,但潮新闻记者一路向参展的出版商们打听,大家都说与别的展会动辄统计签约数字不同,文化界的这个盛会更多的是一种“展示”。“大家在这里,其实都是在寻找好的图书产品。作为出版商,我们也是尽力向大家介绍自己在过去三年以及未来,给读者准备了哪些好的产品。”
出版商们卯足了劲,到底给读者们准备了哪些精神食粮呢?“中国与世界,绵延与邂逅”,订货会现场这句宣传口号也许可以看作对此的注解。
北京图书订货会现场 记者 张纯纯 摄
还记得去年曾经热播的一部口碑剧《人世间》吗?它改编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同名小说。这次,梁晓声的最新长篇力作《父父子子》,成了中信出版集团今年主推的重磅图书。为此,他们还特意邀请了梁老先生来到现场,亲自与读者进行互动。
“《父父子子》比《人世间》更宏大一些。它与《人世间》连在一起,其实是讲述了中国百年壮阔史。在这个长篇故事里,看似叙述家庭故事,但它讲的是家国情怀,既有四代人绵延的奋斗,也有海外华人身上体现的爱国情怀。”中信出版集团品牌总监孔彦表示,“在当下中国,我们认为非常值得向读者们推荐这部小说。”她还透露,这部小说日后也会拍成电视剧。
向来在知识分子中间深受欢迎的光明日报出版社,本次推出了三大系列:拳头产品“学习板块”、主题图书和学习文化系列。
“学习板块,是我们的特色产品,每年会有300-500个品种,比如‘马克思主义学习文丛’‘高校学习文丛’‘光明文库’等,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光明日报出版社总编辑邓永标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其次是主题图书,比如爱国主义教育系列的《我爱我的祖国》《爱上中国》。第三,学习文化系列,主要是一些适合市场需求的图书,包括一些国外引进版。”
“月映万川,一步万里阔。”“万川”品牌系列,是中国工人出版社响当当的知名图书产品。今年,这家有着7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综合出版社带来了社里近几年所有的精品图书,其中就包括“万川”系列。“全国各地的新华书店和书商,今天上午都围着我们的‘万川’图书展示台转,希望和我们一起策划一些读书活动。”中国工人出版社副总编辑董友斌说。
红旗出版社阅读分享会 记者 沈爱群 摄
在“出版浙军”板块,红旗出版社同样主打的是主题类图书,其中一套是在现场阅读会进行分享的《全国党政干部文化自信学习丛书》。这套由中宣部理论局、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和学者共同编写的国学读本,面向全国基层干部。红旗出版社总编辑杨霞云非常自豪地告诉潮新闻记者:“这套书不仅内容非常扎实,最重要的是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摘写出来,通过释义和当代解读,提供给读者。”
疫情三年,倒逼出版商“自我革命”闯新路
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同样也让出版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仔细逛下来,潮新闻记者非常欣喜地发现:经历了疫情期间的蛰伏,全国出版行业刀刃向内,闯出了不少新路子:有的向出版大树的枝枝丫丫延伸,有的“自我革命”,有的向数字化转型……
尽管,有些是被“倒逼”的。
对此,有业内专家表示:“疫情三年,尽管对图书出版行业影响很大。但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沉淀三年,大家今年会把更多精品图书呈现给读者,包括探索一些版权贸易‘走出去’、尝试向数字化转型等,从而抢占市场。”
“除了好的精品内容之外,这三年考验我们的是,还是得推出适合现代人阅读的产品。”红旗出版社总编辑杨霞云说。
潮新闻记者在“出版浙军”展位看到,作为数字化改革先行省份,目前浙江的出版业或多或少也在朝着“数字化阅读”这个方向转型。其中,红旗出版社也尝试了一些电子书、广播剧产品。对此,杨霞云感触良多:“就是好的精品内容,除了可以做成纸质书,你也可以进行更好的内容呈现,更好地与受众互动。”2021年,红旗社一套丛书《大家写小书·马恩经典著作新读》,被喜马拉雅看中,双方一拍即合,短短两个月内合作开发成电子有声书,市场反响热烈。
光明日报出版社尝试的是另外一种方式:深耕主题出版和地方文化,把一个拳头选题产品的外延内涵挖深挖透,向本土化、当地化要效益。
把一本书延伸成136个品种,就是光明社主题图书《我爱我的祖国》进行的自我突破。“这样的主题类图书,我们在全国各地进行了小学高段、小学低段、初中、高中四个年龄段青少年读物的地方版、本土化开发,市场接受度不错。本次订货会后期,深圳市将会来到北京和我们签约,征订100万册。”光明社总编辑邓永标高兴地说,“我们的计划是,在未来两年内,出版完成这136个品种。”
邓永标还告诉我们,受此启发,光明社会把另一本主题图书《爱上中国》延伸成1200个品种。具体怎么开发?就是以《爱上中国》为“母书”,然后向区域、地方甚至企事业单位不断延伸,做成《爱上广东》《爱上深圳》《爱上罗湖》《爱上华为》等系列“子书”“孙书”。据了解,该系列上市仅仅两个月时间,1200个子品种中已有半数以上获得地方征订。
“这样的创意,诞生于疫情期间。现在市场重启,我们就可以大胆去抓效益了。”邓永标说。
针对电商冲击波和书店关门潮,中国工人出版社更多站在读者层面进行布局,包括出版形态和读者接受度。他们推出了全国职工电子书屋建设,目前已覆盖全国职工9000多万名。在此基础上,向融合出版发展要效益,他们还开发了职工阅读、培训等平台。
潮新闻记者在订货会现场看到,中国工人出版社展位不断重播的“学习强会”平台大屏投射,吸引了包括记者在内的不少观众驻足。这个于2021年8月推出的平台,主要面向全国800多万专兼职工会干部,既能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也能进行远程的线上培训。仅在2022年,“学习强会”就对全国工会干部开展线上培训120多次,平均每月10次以上。
与此同时,中国工人出版社还针对全国4亿职工,推出了“技能强国”全国产业工人学习社区。
“疫情,或者说是困难‘倒逼’了我们的进取之心。”中国工人出版社副总编辑董友斌说,“正是这样的‘自我革命’,过去三年,我们社的效益每年都在创新高。社里的年产值、利润甚至员工的收入,都处于良性的上升趋势。”
中信出版集团展位 记者 沈爱群 摄
直播间搬进展览馆,是本次图书订货会的一大亮点。但要论起直播的架势和对年轻读者的吸引,中信出版集团值得被我们拿来说说。
在订货会上闲逛,潮新闻记者最大的困扰是移动信号太差。也许是现场观众太多,记者的手机一度处于没有任何信号的“屏蔽”状态。走到位于1号馆的中信出版集团展位,竟意外发现移动信号是“满格”的。一打听,原来这里单独架起了5G基站。“现场,我们史无前例地设置了4个直播间,2个是童书,2个是大众图书。移动信号,既能满足直播需求,也能更好开展读者服务。”中信出版集团孔彦一席话,让我们仔细聆听他们的前进步伐。
“有了好的图书产品,我们一直在寻找好的渠道和通路,使之更好、更快、更通畅地到达读者手中。”孔彦说。
疫情三年,作为出版商的中信出版集团,在抖音等平台建起了完整的自营渠道。主播,由中信的员工成长而来。“平时,社里内部还有主播的培训与选拔;员工可以毛遂自荐,也可推荐他人。”孔彦表示,“‘我要当主播’,也成了社里员工的一种时尚。”
在孔彦看来,通过主播、社群运营等自营渠道,中信图书的销售一直在看涨,“效果很好”。“在我们眼里,京东、当当、天猫这样的渠道,已经成了传统电商了!”
风从实践来,众多行业风向已隐现
覆盖全行业的北京图书订货会,向来被视为“全国出版行业风向标”。穿行在各个展位,潮新闻记者最大的感慨是出版人对此的重视。总共3天的展期,其中2天是周末。但各大出版商似乎忘却了时间的流逝,出版社一二把手出现在展位的比比皆是,他们脸上,无一例外是“兴奋”。
“这是一年一度的行业盛会。很高兴看到疫情过后,出版人又欢聚在一起。”他们说,“对于阅读这个事情,我们抱有很大期望,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信心,源于敏锐的他们已经嗅到了一些阅读新风向。
北京图书订货会现场 记者 张纯纯 摄
“融合出版,肯定是我们接下来要面对的大趋势。这除了电子书、广播剧等多种形式的业态之外,很重要的一点,还是得立足内容。”红旗社总编辑杨霞云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出版人也要勇于不停地去探索、去尝试。”
精品立市、质量拓市,中国工人出版社副总编辑董友斌对此表示赞同。“质量还分几个维度,不仅选题要精当,内容要精彩,制作和印刷还得上乘。在此基础上,如果融合出版手段运用得当的话,这样的产品必定会受到欢迎。”
他还补充说:“未来出版行业,分众化会更加精细。就是我们越擅长的领域,越是要去深耕、深挖。反倒是大家都能出版的一些图书,我们可能慢慢会放弃。只有把有限的资源放在出精品、精细化的深耕上,才能做出自己的特色。”
“我分析,2023年这么几类图书会比较火爆。”光明社总编辑邓永标则对潮新闻记者说起了自己的预测,“第一,仍然还是主题图书,全国在总量上会有3%-5%的增长。第二,是青少年读物,可能会在前几年最高水准的基础上增长5%以上。”
风从实践来。我们有理由,为全国出版行业透露出的这份信心欢欣鼓舞。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