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 星期六 阴
“互联网之光”,在桐乡乌镇无处不在。
看过了5G智联版的乌镇人民公园,探访了互联网科技成果展示馆,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发展论坛亮点的“一馆一园一场”,小记怎么可能错过这“一场”?
“一场”,就是“谭家湾云上农业试验场”,是国内首个投入运行的云上农业试验载体,承担了本届论坛数字农业相关的重要成果展示及体验等功能,以沉浸式体验和交互式场景生动展示互联网带来的全方位变化。
“云上农业”是什么样子?跟着小记去看看吧。
“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这是传统印象中的田头场景。但在谭家湾云上农业试验场,大片的金黄色田地上看不到忙碌的身影,展现在眼前的是田园牧歌的时光静好。
“这里是我们的智慧网格试验区,主要为大田作业场景。”谭家湾云上农场负责人宋磊指着这一大片农田对小记说,这个试验区将光纤、电力以及计算能力接至田间,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至地头,用基于北斗定位授时技术的物联网观测站,将全区划分为30个智慧网格,网格整体采用嵌入式计算集群设计,“各种农田小环境数据直接上云上链,可同时支撑多个科研单位开展农业远程科研工作。”
目前,智慧网格试验区已完成中科院赵显峰教授“黑糯1号玉米”、北大荒麦套稻、寿光云农生物“大龙”茄子、寿光蔡曦农业合作社“独根红”韭菜等在内的9个农业新品种试验种植。
走过田头,进入云棚系统试验区,迎面飞来几只蜜蜂,绿油油的枝头挂着几个西红柿,长势喜人。而蜜蜂就在农作物间飞旋,辛勤地采蜜授粉。
“我们都是采用蜜蜂授粉,跟一般大棚人工授粉不同,这个大棚的温度、湿度都可以调控,各种数据通过‘云上大脑’直接传输到全国各地分中心。”宋磊说,这是国内首个云棚系统根节点,总负载能力约1000亩,目前已经开始为山东寿光野虎蔬菜合作社、山东利津智联农创工场、西藏曲水净土健康产业园提供数据支撑服务,接入各类云棚面积总计超过153亩。
宋磊告诉小记,在5G网络的支撑下,远在800多公里外的寿光野虎村的西红柿种植户,可以远程实时查看合作社在谭家湾云上农业试验场大棚里的西红柿长势情况。
“山东寿光的西红柿种植户看中长三角的广阔市场,他们想在浙江建立西红柿种植基地。如何让他们当地的品种适应浙江的水土,就需要我们先对西红柿的‘原生环境’进行采样,根据采样数据建立一套生长模型,再在试验场进行培育。”宋磊说,通过对各类农业数据的上云,实现种植、追溯全流程的数字化,为“上云”的各涉农主体提供跨区域综合赋能服务,让农民不再依靠经验种田,而是依靠精确的数据种田。
在大棚内,小记看到,在一垄垄的番茄中间,有一个黑色的机器人,“背着”蓝色的筐在田间移动。“这是我们的‘熊猫’穿梭机器人,可以帮忙采摘和运输。”工作人员介绍,有了这些机器人,可以节省很多人力。
抬头往上看,大棚顶端还有两台空中轨道机器人,瞪着大眼睛对着大棚不停地扫描,工作人员称它们为“云雀”,主要任务是检测病变植物,拍照识别及远程诊断等,并实时传输给云端的大脑。
更有意思的是,四足机器人“龙犬”被首次应用在农业领域,在云棚系统中进行环境感知模型训练。
每台机器人相当于一个终端,均由云端系统“驾驶”,并自带动力驱动,而这样的“黑科技”遍布于谭家湾云上农业试验场。
在这里,有很多5G数据杆,同时显示应用了北斗授时定位系统。
“这些机器人或仪器采集的数据,都加上了北斗定位数据,这样产生的脱敏数据才真正有价值,不然,不同地方数据混杂,对数据后续利用会产生不利影响。”工作人员说。
进入云棚系统数据方舱,一个巨大的屏幕上,显示着试验场内的气候、种植、生产、农资、专家、销售、市场等各类农业数据。其中一个屏幕上,有两位专家正在指导种植户作业。
“这里是我们试验场的‘智慧大脑’。”宋磊说,各地农民还能就相关问题实时咨询全国各地的农业专家,或对云棚进行远程托管。
“来来来,喝一杯来自马边县的高山红茶。”小记随着宋磊走进农产品展陈区,这里正好有工作人员在跟马边县的种植户通过视频远程对话,了解当地的种植情况,并给予合适的建议。
在这个展区,山西、云南、四川等地的特色农产品都陈列其中,而且每个商品上都有一个区块链二维码。
小记随手拿起小罐茶——高山红茶,发现罐身上有一个二维码,用手机一扫,立马会显示出产品名字、云监工、产品检测报告、产品有机认证、产品绿色认证等各种信息。
“这是区块链追溯,消费者可扫码一键溯源,不仅能看到产地信息,还能够看到农产品从小苗开始的生长全过程,在农户和消费者间搭建起信任的桥梁。”宋磊感叹,标准化农业会对农民的自身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培养一批会技术、懂数据的‘新农人’。”
宋磊说,作为国内首个投入运行的云上农业试验载体,他们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农业各应用场景的全面引入,构建以乌镇为中心、服务全国的数字农业超级接口和赋能中心,用“数字技术”为全国上云涉农主体提供跨区域赋能服务,帮助传统农业企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奔小康。
在互联网的赋能下,“智慧农业”离我们很近,百姓的“云上丰收”已经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