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有啥好看#独家 | 《长安十二时辰》之后,“马伯庸影视宇宙”何时形成

    天目新闻 记者 裘晟佳2020-11-03 23:16全网传播量15.2万
    00:00
    00:00

    10月22日,2020爱奇艺悦享会在上海举行。

    影视剧《风起洛阳》正式官宣,并公布主演阵容。该剧改编自著名作家马伯庸作品《洛阳》,马伯庸也来到现场,亲自宣布了这一好消息。而在前一日,根据他另一本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两京十五日》刚刚官宣。

    发布会一开完,“风起洛阳”便作为关键词登上了微博热搜榜,不少网友评论“马伯庸影视宇宙又添两员大将!”

    微信图片_20201103135238_副本.jpg

    最近被频繁提及的“马伯庸影视宇宙”,在网络上其实流传已久。在流传最广的一些版本里,马伯庸至少有十部作品的改编影视剧处于待播或待开发状态,有的项目甚至具体到了导演及主演的人选。

    但事实上,关于“马伯庸影视宇宙”的说法,以及马伯庸IP开发合作的实际情况,马伯庸本人及其团队,至今从未曾做出任何证实及回应。

    近日,天目新闻记者在上海独家专访马伯庸经纪人周行文。他作为马伯庸团队的负责人,将为大家“拨开迷雾”,了解马伯庸的创作及其IP开发的真实情况。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自马伯庸团队正式组建以来,首度接受媒体采访。

    “神秘的”马伯庸团队

    是这样诞生的

    近一个月里,根据马伯庸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先后入围飞天奖、金鹰奖,并成功斩获第3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剧、最佳摄影奖(荆冲)。

    p2562953341.jpg

    剧版《长安十二时辰》海报

    小说《长安十二时辰》讲述了唐朝上元节前夕,长安城陷入危局,长安死囚张小敬临危受命,与李必携手在十二时辰内拯救长安的故事。

    此前,剧版《长安十二时辰》已在第26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获得6项提名,并将最佳摄影、最佳美术将收入囊中。至此,该剧成功入围国内电视剧含金量最高的三大奖项。与此同时,在豆瓣上,截至记者截稿,已有近40万网友,为该剧打出了8.3分的高分。

    台前,《长安十二时辰》作为国产电视剧的个中翘楚,获得业内外一致认可,风光无限;幕后,《长安十二时辰》影视版权售出的2016年,也是周行文与马伯庸合作的开始。

    长安十二时辰全套立体书1.png

    小说《长安十二时辰》

    2015年,35岁的马伯庸“想要尝试一下自由散漫的生活”,辞职成为专职作家。与很多作家一样,当时马伯庸对于自己作品的IP授权并没有系统的管理,对于已授权的作品也处于“放养状态”,从不过问IP影视化改编的情况。

    此后,与马伯庸相识十多年的好友周行文,开始全权接手负责马伯庸的版权管理工作。作家出身的周行文,从2014年开始退居幕后,专职负责作家版权运营、管理工作,马伯庸是其负责的著名作家之一。

    2016年,《长安十二时辰》全版权售出,花落娱跃文化和留白影视。因此激增的工作量,让周行文意识到建立团队的必要性。

    “第一,我开始系统地建立自己的作家梯队;第二,是围绕作家梯队进行相应的服务;第三是建立与各个公司的业务联系。”于是,那一年周行文开始组建正式的作家经纪团队,开始有专人负责每一位作家的版权、商务等方面的管理、对接,而作家本人只需将全部精力都放到“创作”这一件事上。

    后来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2018年3月,根据马伯庸作品改编的网剧《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在腾讯视频上线。同年年底,马伯庸代表作改编的“现代冒险悬疑网剧”《古董局中局》也在同平台播出,夏雨饰演的主人公许愿,获得了原著粉的一致认可。坊间将这一年称为“马伯庸的影视元年”。

    p2499602462.jpg

    网剧《古董局中局》剧照

    截至记者截稿,马伯庸在网络上除了“作家”,已被冠上“编剧”、“艺术总监”等多个不同的身份,但他本人只能苦笑说“误传太多,澄清不过来”。

    实际上,包括10月30日上映的电影《网络凶铃》(根据《她死在QQ上》改编)在内,目前已经播出的所有马伯庸作品改编影视剧,马伯庸仅仅是这些作品的“原著作者”,并未以其他身份参与过改编创作。

    两大形态“双管齐下”

    首度“试水”为《长安十二时辰》增色

    以《长安十二时辰》为分水岭,也正是从2016年下半年起,团队一边开始系统地梳理马伯庸作品版权到期、续约问题,一边明确地将所有项目分为文学IP开发与纯影视策划合作两种形态。

    文学IP开发,顾名思义是马伯庸个人文学作品的IP开发,比如《古董局中局》、《长安十二时辰》,以及刚刚官宣电视剧项目启动的《两京十五日》等。

    纯影视策划合作,指的是马伯庸担纲文学剧本创作的项目。比如刚刚官宣的《风起洛阳》,以及目前正在筹备中的剧集《汴京》、电影《敦煌·归义英雄》等。

    “我们对他出版物的期望,是每本书都不一样,这也是他自己的期望。他的创作从纪实到小说,从唐朝到大明,年代、类型、题材都不一样,这才是‘马伯庸的书’独特的新鲜性,也是在市场上真正拥有的最有活动力的东西,也是最有价值的部分。”

    为了保持这种独一无二的魅力,“即使影视公司或平台觉得非常合适,我们依然会坚持以影视项目的形式,而不是以出版物的形式合作。”

    9C1B6198.jpg

    马伯庸

    这些系统化的意识形成,其实也是整个团队的成长过程。

    “没有谁一开始就会有这样的远见,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你无论是作为他的团队成员还是朋友,你的创作理念、商业格局都得跟得上他的成长速度,马伯庸的成长速度是非常快的。我们在解决一个个现实问题的同时,必须督促自己加快速度进步,要去想到各种问题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寻找更优秀的团队帮马老师去实现目标。我们希望自己能成为中国最成熟的创作型经纪团队。”

    周行文是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的总策划之一,而该剧也是马伯庸团队进行文学IP开发的首次尝试。

    虽然马伯庸本人并未参与电视剧改编创作,但从明确版权归属开始,直至剧集播出,整个团队都尽可能地参与其中,“这个IP的市场价格是没有同类作品可以比较的,我们必须自己想出一个标准。同样的,当合作方开始物色导演人选,我们也陪着马老师接触了一些。”

    最终,《长安十二时辰》无疑选出了最适合的导演人选,“曹盾导演是西安人,他对于长安的了解,以及在影像上的表现,都是非常出色的。”

    IMG_2701.GIF

    剧版《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在剧集制作的过程中,主要是马伯庸与曹盾两人关于原著设定历史细节的一些沟通,“比如当年的弩箭应该是什么样的,都是什么制式,射程多少米等等。”

    “像小说里写的打旗语、敲鼓,拍摄时,敲鼓声音前后分不出来,旗语的视觉展现可能不够鲜明。曹导从他专业的角度,改成了(视觉效果)更鲜明的灯箱。”最终,观众看到的,是曹盾对于马伯庸文字细节的优化呈现。

    微信图片_20190809194508.gif

    剧版《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也正是因为这般默契的合作,电影《敦煌·归义英雄》也已确定由曹盾执导,与马伯庸团队二度合作。

    而到了《长安十二时辰》播出时,马伯庸还与著名主持人张腾岳合作,推出历史文化脱口秀节目《这,就是长安》,为观众解读剧中的历史文化知识。这也是团队在剧集宣传方面进行的配合尝试。“算是‘售后服务’的一部分。”周行文笑着说。

    《两京》版权“抢购大战”悄然上演

    最新“划重点”项目都在这了

    在采访周行文的同时,记者也与马伯庸团队详细核实了马伯庸IP开发合作的最新情况。

    在具体项目上,记者发现与网上流传的各种版本有较大出入,具体项目还是要以官宣为准,比如被提及最多的动画电影《龙与地下铁》,其实因版权到期已不在计划之列。而关注度较高的剧集《风起陇西》、剧集《汴京》也正在筹备待开机中。

    与此同时,记者注意到目前包括筹备、制作及待播作品在内,马伯庸目前的确已有十多个项目(个人作品及策划作品)计划在未来与观众们见面。换句话说,马伯庸是眼下最受市场欢迎的当红作家之一,网友评价其为“真·IP大户”。

    为什么马伯庸的作品近年来屡屡被改编,而且关注度越来越高?

    很多人对马伯庸的印象,一是学富五车,历史知识信手拈来;二是“脑洞大”,作品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马伯庸 3.jpg

    2005年,马伯庸就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风起陇西》。多年来,其涉及历史、悬疑、冒险、科幻等多种题材,作品具有鲜明的风格与特色。

    以《长安十二时辰》为例,小说对于唐朝长安城的描写细致入微,与此同时,十二时辰里发生的故事情节紧凑,人物命运起伏跌宕,扣人心弦。

    马伯庸IP的价值毋庸置疑,而能将这热门的IP收入囊中,自然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今年7月初,马伯庸长篇历史小说《两京十五日》上市。预售1小时销售额突破100万元,上市20天首印50万册告罄。

    两京十五日 护封立体.jpg

    小说《两京十五日》

    小说讲述了大明洪熙元年,当朝太子朱瞻基必须在15天内跑完两千两百余里路,从南京赶至北京去拯救自己,拯救大明的历史传奇故事。

    其实,关于《两京十五日》版权的“抢购大战”,早在新书上市前5个月就已悄然开始。

    原来,《两京十五日》的书稿于去年年底完成,当时马伯庸团队在包括导演、平台、合作方等极小范围的“朋友圈”内,分享了一个简短的试读版本。

    “原本想等过完年后慢慢聊一圈,结果从大年初三就开始不断接到要买版权的电话,两周之后版权就有了归属。”当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影视行业正处在比较困难的阶段,但《两京十五日》的版权合作进行得特别顺利,最终影视版权花落博集影业、稻草熊以及爱奇艺。

    “对于我们来说,工作不只是把版权卖掉,或者说签定合同那一刻我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我们会有很多后续的服务和配合,大家群策群力去进行改编开发,后期在创作上能不能有碰撞出新的火花,都是值得期待的。”

    周行文介绍,《两京十五日》将是接下来团队重点参与的项目之一,目前该项目已开始筹备,正在明确最适合原著故事的编剧。“我们提出的所有建议和想法,始终不脱离创作端这个大范畴,这是我们最优质也是最擅长的部分。”

    除了《两京十五日》,他还透露接下来团队计划重点参与的项目还有剧集《显微镜下的大明》,该剧目前正在筹备中。

    显微镜下的大明立封.jpg

    《显微镜下的大明》

    读过原著小说的读者可能会有些吃惊,因为这是一部历史纪实作品,马伯庸从明代的一系列罕见民间档案文书里,挖掘并讲述了六个尘封已久的故事。回顾以往国产剧集,甚至找不到同类型相似的作品,影视改编难度可见一斑。

    对此,周行文则充满了信心。在他看来,作家文学作品的创作,其实无需为便于影视化进行考虑。

    “你的故事适合改和值得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我认为真正好的作品是不管有多难,创作团队看了都想改。这是我们创作的基础,会尽力创作出能够击穿人心的作品。

    而在具体改编阶段,马伯庸也会力所能及地与导演、编剧等主创团队进行充分沟通,就创作初衷、理念,对人物的理解等进行讨论。“当然,我们也希望创作团队最好能对作者自发地对作者及作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那么创作也会更加顺畅,事半功倍。”

    首度回应“马伯庸影视宇宙”

    连马亲王的“小秘密”也问来了

    这次专访是临近傍晚时,在上海“最文艺”的思南路上的一家临街咖啡店门口完成的。

    刚刚接完一个长电话的周行文刚一落座,一旁团队的同伴便拿起手机“怼”着他一阵猛拍。

    照片是马伯庸叮嘱必须拍了发给他看的,同伴完成马老师交代的任务后笑道:“马老师说,以前都是他被‘逼’接受采访,没想到你也有今天,他终于报仇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你没有看错,马伯庸团队成立以来,绝大部分时间大家都是以这样“欢乐的画风”共事的。

    “我跟马伯庸聊工作从来没有超过15分钟的,甚至还会说闲话。”默契、轻松、高效是团队日常沟通的常态。

    周行文坦言,像这样的作家团队,可能在全国都找不到第二个类似的,“这取决于我和马伯庸的特殊性,国内的作家经纪人很少是由作家转型的。我们团队的成员个个都有十五年以上的创作经验,我们和作家是同一类人,大家也愿意默契地去做同一件事,互相帮助,查漏补缺。

    9C1B6012.jpg

    有那么理解自己的团队,马亲王是不是就没有“烦恼”的时候了呢?

    其实,当团队安排他参加活动、接受采访时,自称“社恐”的马伯庸,还是会在只有几人的微信小群里发几个表情“挣扎”一下,尽管最后都会被其他人“无效驳回”。

    当然,马伯庸的“社恐”心理,大家还是可以稍微“谅解”一下的。因为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的大热,作为原著作者的马伯庸受到外界的关注,的确远远超过了团队及马伯庸本人的预想。

    “剧播出时可能突然一下子被要求参加大量的活动,他本人有了一些压力,创作时间有被压缩。”周行文介绍,那段时间马伯庸先后接受了上百个采访。

    此外,还有不少细节能够反映这种“高人气”,“之前马老师在哪里吃饭,会习惯性地发个微博。现在他要等到走了几小时之后再发,因为有人看到微博会赶过去……当然,这些都算是‘甜蜜的负担’。”

    “他精力充沛,爱好也多,所以你永远找不到他停下来的时候,这样的状态我觉得非常ok。作为朋友,我也希望他能够继续走自己想走的路,因为他这个人也不用鞭策嘛(笑)。所以我们尽量会去平衡,尽量留更多的创作时间给他。”周行文在“心疼”马伯庸的同时,也不忘好好夸赞他一下。

    他让也读者们不用担心,尽管长篇小说《两京十五日》刚刚上市仅4个月,但马伯庸已经有了明年的新书出版计划。

    采访临近尾声,记者问周行文是否听说过“马伯庸影视宇宙”的说法。

    “有人跟我说过,我认为创作好每部作品是一切的基础,至于‘宇宙’这事,随缘吧。”周行文坦言团队目前并没有要将马伯庸的IP做成一个系列的想法,“我们认为如果能做十几、二十几个作品,每个都不一样,这也很酷。”


    (文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部分剧照来自剧集官微)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相关专题
    【专题】天目读书会·有啥好看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