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宁海高质量发展报告①|五年翻倍!“小县”雄心可以多大?

    潮新闻•浙江日报 记者 陈醉 通讯员 蒋攀 曹维燕 何飞翔2023-02-23 12:28全网传播量2万
    00:00
    00:00

    不怕别人优秀,就怕优秀的人比你更拼!

    在2022年浙江33县的GDP版图上,宁海凭借地区生产总值900.72亿元,继续坐稳“第一把交椅”。而正是这样的“优等生”,在一年一度的县域高质量发展大会前“晒”出了工业经济目标图:五年,翻倍!

    这是个什么概念?

    2021年,宁海规上工业总产值1134.03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以此为基数,“十四五”期间,也就是到2025年,目标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宁海工业”,小县工业雄心,呼之欲出!

    (一)

    千亿是道“坎”吗?

    宁海为啥着急“筑高台”?

    在浙江33县交出的GDP成绩单上,宁海已四年“连任”状元,当然居其后的“榜眼”和“探花郎”也紧追不放,差距基本都在50亿元以内徘徊。而对于宁海来说,眼光盯牢的却一直是全省90个县(市、区)的“大舞台”,自我加压,争先进位!

    全省擂台之上,“千亿”就是座分水岭。2022年浙江有25个县(市、区)GDP规模超千亿,另外包括宁海在内,还有5个县域的GDP超过了900亿元,实际上与“千亿”仅是一步之遥。

    “千亿”为啥关键?

    很大程度上,这个年GDP数据是区域经济突破“极限”、迈入良性循环轨道的开始,也基本意味着成了当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毫无疑问,宁海作为“千亿俱乐部”的种子选手之一,晋级是迟早的,但当下争的是“朝夕”!从全国统计数据来看,2021年全国有43个“千亿县”,他们捅破“天花板”的平均用时是6至7年,但最短的只花了3年,最长9年。这个答卷时长最能真实考验地方经济的韧性和内生增长动力,千亿突破,破的不仅是“体量”的跨越,更是“质效”的提升。

    往内看!宁波10个县市区“三个战队”的圈层划分其实愈发明晰,鄞州领衔的“头部部队”和奉化等“潜力股”之间,整体差距有所拉大。而宁波在2018年就已迈入“万亿俱乐部”,2022年更是破了GDP1.5万亿元大关,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对发展质量也有了更高要求。

    工业是做大经济总量最大的“引擎”,“十三五”期间,宁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了55.2%,可体量超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放大了“手工作坊”起家的宁海工业的弱项,比如中小企业占比大、产业链条上站位不够高、优势产业存在弱链断链等等,可以说,当下宁海工业已步入了扩量提质的关键期。

    内外夹击之下,宁海首抓工业向上突围,再筑高台,是必然的选择,坐不住,慢不得,更等不起!

    (二)

    “一招”何以制胜?

    五年翻倍,时间紧,任务重,怎么干?

    眼下,早春催人进,在三门湾畔宁波南部滨海经济开发区广袤的土地上,“旗滨科技”两条1200万吨光伏玻璃基材生产线项目正加紧施工。光伏玻璃是产业链上游高端产品,投产后,每年能为宁海光伏产业提供45亿元产值的补链产品。

    另外,总投资上百亿元的东方日升15GW N型超低碳高效异质结电池片+15GW高效太阳能组件项目等十余个“光储”领域项目,也在快马扬鞭,追赶进度。

    两年间,宁海光储产业已豪掷300亿元投资,引项目,补链条,上游硅材、锂、钴,中游电池片、光伏玻璃、储能系统集成,下游“生产制造+电站建设+储能+运维服务”的服务型制造业总部经济,这一条“全链式”光储产业链正越来越清晰:2022年宁海光储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已从破零到百亿元,2025年目标实现总产值1000亿元。

    这回答了宁海“怎么干”问题。

    从现有的全国“千亿县”发展经验来看,率先在“点”上取得突破,推动集中、集约、集聚发展,快速迈过良性循环门槛,是“千亿县”崛起的重要法宝。县域还受限于自身资源瓶颈,必须跳出“一域”看“全局”。从这个逻辑上看,宁海选择靠引、靠建、靠培育一条光储全产业链作为突破点,推动县域工业实现生产“内循环”,不仅能扬自身的所长,还能借足“东风”。

    作为能源“资源小省、消费大省”的浙江,破能源“瓶颈”,提上了全省全局的战略高度。放眼全国,实现“碳中和”需要百万亿投资,“十四五”期间清洁能源装备市场需求在2万亿以上,市场空间广阔,这是“东风”之一。

    另一阵“东风”从三门湾刮来!

    宁海地处环三门湾区域的地理中心,风能、太阳能、水能、潮汐能资源丰富,而且在三门湾入海口100公里范围内的7个县(市、区),已建成或在建35个清洁能源项目,可见,这里未来将是整个浙江的能源“宝库”。“宝库”带来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的聚集和融通,正好补足宁海县域经济在发展新兴产业中的弱项,比如,资源统筹范围和能力有限等等。

    就在不久前,浙江刚刚公布了首批“浙江制造”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创建名单,利用整个浙江的产业基础谋划、归整、提炼成为九条“超级产业链条”,应对经济新常态、新变化!其中,宁海智能光伏产业链就被划入这块全省“试验田”,登上更高平台,相信宁海工业底气必将更足。

    “一招”若能“制胜”,或许打造第三个、第四个“宁海工业”也将不远!

    (三)

    为啥宁海可以?

    论发展,是个螺旋式上升过程,但上升不能仅仅是数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可放眼世界,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100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只有十几个成为高收入经济体,其他都未能跨过这个坎,这说明无论是省域还是县域,经济“跨坎”都需要条件!

    宁海是农业大县、强县,毋庸置疑。但十多年来宁海发展工业的步调一直追得很紧,累积了厚实的产业家底。

    十年前,宁海就已超前谋划了《宁海县工业强县建设实施方案》,一手抓“守业”,即升级模具、文具等“六大传统产业”,一手抓“攻新”,即培育壮大新能源、生命健康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攻守间让宁海工业版图脱胎换骨。

    传统数控、模具加工企业“锦泰橡塑”,一步一步转型加工医疗、检测分析仪等精密件,135名员工创造1.5亿元总产值,年增速超过20%;“东方日升”新投用的“超级车间”人均年产值高达1000万元……这一条条个体的“成长曲线”也是宁海工业走过的脚印。“十三五”期间,宁海“六大传统产业”规上企业完成工业产值792.49 亿元,增长91.8%,占全县规上工业比重由66.1%上升至81.74%。宁海高新技术产业壮大也非常明显,占到规上工业增加值的半壁江山。

    如今,宁海“十三五”中的“6+6”产业版图,已升级为“十四五”新蓝图中的“365”产业体系,矢志做大做强文体+办公、光伏+储能、模具+新能源汽配等产业,可无论是攻,是守,都只是经济发展的手段,关键是地方政府的雄心和决心!

    三年前,“旗滨集团”董事长俞其兵回宁海探亲,没想到宁海县领导和招商部门工作人员专程前来拜访,在他们的牵线搭桥下,俞其兵与东方日升负责人一拍即合,有了合作投资宁波(宁海)光电产业一体化项目的想法。

    没有市场调研,没有可行性研究报告,这个“一拍脑袋”的百亿元投资,对俞其兵来说颇具冒险性。而且,当时湖南醴陵、浙江绍兴等地都向他抛出了橄榄枝。醴陵拥有充足的玻璃原料,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而绍兴则抛出更好的政策条件。那宁海有什么?

    宁海很快就给出了诚意十足的答案——

    仅几个月时间,宁海完成1300亩土地近1000余户家庭的征收工作;启动钓鱼礁码头建设工作,为项目解决海上运输难题;打通堵点淤点,获得用能审批……一个个难题迅速攻下,项目在签约半年后即进场施工,也让俞其兵庆幸自己的选择!

    “高效”背后,是宁海为“工业立县、工业强县、工业兴县”这“12字诀”付出的努力。对于企业来说,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须臾不能缺少,产业“硬件”或因禀赋限制,有所不足,但“软件”却是“踮起脚尖”够得着的方圆!

    雄心之下,更是实意!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