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建德李村迎“抬阁”——在朋友圈看到这条预告,忽然就忆起鲁迅《朝花夕拾》中的《五猖会》了。
“其次是所谓‘高跷’、‘抬阁’、‘马头’了;还有扮犯人的,红衣枷锁,内中也有孩子……”小时候读到这里,高跷、马头都能懂,唯独不知抬阁是什么模样,因为未曾见过。如今看到照片和视频,才明白是在木架上搭出微缩戏台,“凌空”站着身穿古装戏服的孩童,抬着行进。
看上去,这有些像巡游庆典中的彩车,但其人物造型却别有一番颤颤悠悠的律动美感,远非彩车所能比拟。2月21日,农历二月初二,我们来到李村,亲身感受了一番这一年一度的民俗盛宴。
自家孩子被选中,是全家的骄傲
李村位于建德南部、大慈岩镇东,是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目前尚存80余幢完整的明清时期徽派古建筑。据《建德市地名志》记载,李村始建于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大慈岩一带,自古便有“时节大于年”的风俗,各村各有特定日子,在村民心目中是比春节和元宵节更需认真对待的。
在李村,这个“大日子”便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四邻八乡都会云集到李村,一同欢庆。还不到上午十点,进村的公路已经被车子堵得水泄不通,只得弃车步行。从车牌上看,除了本地车辆,也有从金华、衢州赶来,还有来自江苏、上海的。
村后玉华山下的白山庙里,当天要展演巡游的七台抬阁,正在这里做着最后的准备。化妆师们正在为被选中的小演员们照着要扮演的戏文角色一一画上对应的脸谱,抬手们则为每座抬阁围上彩饰,插好抬杠,从庙里“请”到外面的广场。虽然开始巡游还早得很,庙里庙外已经挤满了看热闹的村民。
一座抬阁,分别对应着一部戏曲:“程咬金救主”、“樊梨花大破金光阵”、“穆桂英挂帅”、“吕洞宾采药戏牡丹”“孙悟空巧借芭蕉扇”……每座抬阁安排两名身穿古装戏服的小演员,一上一下,上盘的小演员如同凌空站立,行进时颤颤悠悠,还要做动作,看上去颇为惊险,使人惊叹不已,这也是抬阁最大的魅力所在。
2012年,李村抬阁便入选了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村抬阁非遗传承人、74岁的李成老先生告诉我们,担任抬阁人物造型的孩子都是在全村精心挑选出来的,既要扮相俊秀,聪慧伶俐,又要体形轻巧,手脚灵活,还得有连续几小时或站或坐的吃苦耐劳精神。初选出来的孩子们,还要在迎抬阁的前几天进行“试抬”,上了阁会哭的,还得换上更胆大的孩子。
即便条件如此苛刻,每次选人时,家家户户仍是十分踊跃。李成说,抬阁要选小演员的消息一出,有孩子的家庭几乎都来报名,谁家的小孩被选上了,家人都会感到十分荣耀,旁人也会羡慕不已。
一对4岁的龙凤胎这次幸运地入选,扮演吕洞宾和白牡丹。他们的父亲李恬斌平时在杭州开网约车,但每年的二月二一家人一定会回到村里过节。他说,自己从小看着迎抬阁长大,孩子能上阁表演,作为家长都非常高兴,“很多人想上都上不了呢。”
飘逸律动的奥秘,就在“龙芯”上
抬阁又称为抬阁巧、抬阁翘。作为一门包含机关技巧的民间艺术,过去,抬阁的“机巧”轻易不外传。出演前甚至只能由男性家长为自家小孩化妆、着装,上架,长辈在忙碌,晚辈在旁盯牢每个细节,边做边学,完成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但这次,李成慷慨地向我们揭示了抬阁飘逸律动之美的奥秘。
“抬阁”的“阁”,是工匠精心设计制造的木质框架。底座用坚固的硬木搭成1.2米见方的平面戏台,阁体背面按剧情用泡沫塑料彩饰成亭台楼阁、石桥彩虹、山川渔船、云朵花卉等背景,虽层层叠叠而浑然一体。李成说,过去背景是用竹篾做骨架,再糊纸画上花样,每次迎抬阁都要重新布置一遍,经过改良后,省去了不少麻烦。
抬阁最核心的部件,是一根称为“龙芯”的铁架,生铁铸成,形如拉伸的字母“N”,上下两端各焊上一截,作为演员的坐垫。表演时,上盘的孩子身体被布条固定在架子上,上半身可以做些简单的动作;下盘的孩子身体不被固定,可以转动自如。巡演时,支柱被彩服巧妙地遮掩起来,这些戏装孩童便有了亭亭玉立、临风飘逸之感。
据《玉华李氏宗谱》记载,李村中李姓为唐代李靖的后代和晚唐诗人李频的后裔,二人被村人称为“祠堂太公”。
抬阁的制作技术,据称是由李靖五世孙李彦芳自宫廷庆典中学来,年年举办,沿袭至今。
李成说,解放后,村里抬阁习俗曾一度废止,改革开放后方才恢复,“幸亏村里懂抬阁的老人们还在,还有两个木匠记得阁子怎么打。那时候大家都穷,全村人凑钱打架子、置行头,把它恢复了起来。”现在用的阁子,还是当时打造的,已经39年了,坚固如初。
如今,李村每年的抬阁不仅吸引方圆数十里的百姓争睹,还走出建德,参加过西湖博览会、千岛湖秀水节等大型庆典,深受欢迎。村里目前相继培养了八位传承人,还准备建一个模拟抬阁馆,以更好地传承这一祖先留下的独特技艺。
一架抬阁,就是一个千年故事会
下午1点半,吉时到,随着一声锣响,广场上鼓角齐鸣,人群欢腾起来,迎抬阁正式开始。
前有大开锣开道,后有锣鼓乐队断后,七座抬阁浩浩荡荡,穿村过户。百姓或夹道围睹,或随队而行,窄窄的村道几乎堵得水泄不通。
每座抬阁都由八名汉子抬着,前后各四人。左右还有两人手持长长的木叉和梯子,他们既是抬阁手的替换者,又是抬阁的护卫者和开路者。
木叉是为了能随时挑开沿途低垂的横幅、电线,拨开路旁大树斜伸的枝丫,使高高的抬阁能安全通过。中途休息时,还可以给在上面的孩子借力,减轻他们的疲劳。
小演员的父母和长辈们,都跟在每座抬阁边,喊着自己孩子的名字,为他们鼓劲加油。大伙点评着孩子们的扮相和姿态,哪个小演员即兴发挥,向大家招招手,人群里便会响起一阵喝彩和掌声;队伍中途休息,某个小演员熬不住,顶着沉重的戏冠歪头打起了瞌睡,又引发了一阵善意的哄笑……
高架高抬,巧设机关的抬阁巡游,乡土味十足又别有情趣。这一由乡村庙堂家祭演化而来的出巡庙会,在经年累月的传承演变中,信仰的成分渐趋转弱,娱乐的成分日显加强。一架抬阁就是一个流转千年的经典故事会,引申出一个个优美神奇的故事。而当你身处抬阁的现场,目睹观众们眼中的神采、脸上的笑容,会真切地感受到,在乡村,传统的传承依然是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将一方人心牢牢地黏合在一起。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