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晚潮|太平天国时期何文庆和包立身的故事

    ​潮新闻·钱江晚报 田渭法2023-02-23 05:51全网传播量4167
    00:00
    00:00

    诸暨人俗称“诸暨木陀”,“木陀性格”,“木陀”脾气,常常会做出“木七木八”的事情。太平天国时期枫桥的何文庆和包村的包立身就是典型例子,当时均震惊中外!

    何文庆,现诸暨赵家镇泉畈村人,他是一个“贡生”,知外科,“善拳勇”,还会为百姓拔跌打损伤草药,由于拳术过人,有许多青年拜他为师。他在泉畈村的何家祠堂秘密创建了“莲蓬党”,也就是说是一群绿林好汉的头头,过着个逍遥自在而又太平的日子。然而此时正是鸦片战争后,由于清政府对外妥协,对内加重对人民的压榨,社会矛盾激化。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起义,于是太平天国运动蓬勃兴起。而这时,何文庆以抵抗太平军名义训练和广收团练,一下子,上虞、新昌、嵊县、金华一带青年的勇跃参加,“莲蓬党”人员扩充至五千人马。此时,诸暨知县许瑶光害怕极了,既想“招安”何文庆,又想借清军总兵文瑞之手杀尽“莲蓬党”。

    何文庆胸有大志,请求许知县和清兵为“莲蓬党”发枪配刀,文瑞鄙夷何文庆这乡下佬,派兵镇压,何文庆率五千“莲蓬党”人誓死相拼,此时城内江东一片杀声和火海。

    何文庆声称与许知县、文瑞率领的清兵势不两立。趁着太平军李世贤部将黄呈忠攻克邻县浦江之际,何文庆率五千“莲蓬党”军投奔了太平军,并马上回头攻克诸暨。乘胜之时,黄呈忠与何文庆团结一致,猛攻上虞、新昌、嵊县、台州,势如破竹。

    1862年6月25日,太平军将领吉庆元在上海高桥遭“洋枪队”袭击,阵亡了。当飞马报知洪秀全后,洪秀全传旨令驻扎浙江的侍王李世贤,务必战胜“常胜军”,以长太平军斗志。

    侍王李世贤立即召集部下,商讨破敌之计。这时何文庆献计道:“洋枪队取胜吉庆元后,一定会拨转马头乘洋船到慈溪去,我们可以在那儿严阵以待。”

    李世贤觉得他分析有道理,点头关照道:“洋枪队人火枪多,首领华尔又诡计多端,你得小心才是,万一遭败,退至绍兴。”

    何文庆得令去了。兵进绍兴,他忽然又停住了。他突然感到在侍王面前自己的泛泛保证有点过头。

    他知道作为莲蓬党的首领他自己有的是勇气,并且人马也洋洋可观,可是装备呢,武器呢,毕竟是长矛和大刀。长矛、大刀哪能击败全副武装的“洋枪队”呢?

    夜晚,天闪耀着星星。蛙声聒噪,十分闷热。年近六十岁的何文庆伏在昏暗的青油灯下。他在干什么?他正绞尽脑汁设计着太平军的新式武器——檀树大炮。

    其实,当这位贡生、外科医生亲眼目睹外国人的“洋枪”时,他就设计出制造大炮的方案。苦于当时的工厂还不能以铁铸造,他只好把原料的视点落在家乡一种最坚硬的檀树身上。两年前,他曾作过试验,用来对抗清将文瑞的两万兵马,但是当这笨家伙拖出去“轰隆”一响时,文瑞的清兵倒没一个倒下,护炮的和点炮的五位兄弟却血肉横飞。一检查,炮管被炸开。他抱住弟兄们支离破碎的尸体,泪如泉涌。

    第三天上午,大儿子松泉从诸暨运来了五十车檀树并带来了五十多个木匠。

    文庆大喜。他取出大炮的图纸,请能工巧匠参考。木匠们会做门窗、家具、造屋,这檀树大炮却从未做过。他亲到木匠中间,指指点点,亲自督造。

    炮筒是圆形的,檀木拼凑也要成圆形。为防埋药处横溢,底部的木材要特别的厚。以前,炮的引火处在底部,这样容易横爆伤人,何文庆把它改为从“炮口引线”。

    三十门檀树大炮制造了整整十五天。完工后,文庆派人亲自在野外试验。火药一灌下,引线一点燃,只见轰的一声巨响,前方的草棚应声倒下,立即燃起一片大火。

    围观的太平军“好啊好啊”地呼叫着称快。

    成功后,何文庆派兵去台州、绍兴、诸暨收买火药、造炮。

    高桥一战,华尔果然乘“洋船”到了慈溪。这个十六岁就开始以贩卖鸦片为生的美国佬居然在这些年交了好运。当时,清政府反对他的所作所为,曾不止一次地抓获过。为此他雇佣了人员,配备了洋枪。然而他的洋枪正朝着袭击他的清朝官员开火时,昏君咸丰和“垂帘”的慈禧立即将他“招安”了。“招安”的目的是想借外国洋枪来扑灭太平军的野火。华尔将计就计,一面为清政府出力,一面大量地从美国、英国运来鸦片悄悄地在中国沿海城市兜售。然而这一次,太平军莲蓬党的人马已经来到了他的眼前。

    华尔当时吃了一惊。他知道太平军够厉害的。但当这位反应灵敏的高鼻子一查看洋枪队的武器和弹药时,哈哈大笑起来。

    于是他在慈溪城郊举起了应战的旗帜。

    那是一个炎夏闷热的黑夜。双方的激战开始了。洋枪队“吃”住太平军的右部,大踏步地进攻,何文庆的兵士死伤不少。洋枪队兵马以为稳操胜券时,三十门檀树大炮“轰轰”地怒吼起来。洋枪队的兵营起火了,刚刚兴高采烈的洋人马上被大炮的铁砂射得血肉横飞。

    作为首领的华尔当然不甘心失败。在炮声隆隆之际,他一边命令洋船做好撤离的准备,一面持着短枪声嘶力竭地指挥着反击。

    檀树炮给太平军助了军威。大家尝到了这新式武器的甜头,于是越战越勇。等到天将拂晓之际,几乎有一半檀树炮在发射中燃烧了起来。护炮的兵早有防备,泼上水马上又可以灌药。

    天已经亮了。华尔看看大势已去,准备着丢掉一些鸦片向海中逃遁,但是他晚了一步,檀树大炮的铁砂已经击中了他的脑袋。

    洋枪队群龙无首,仓皇逃窜,何文庆获得全胜。当天京的洪秀全得悉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后,立即传旨:封莲蓬党首领何文庆为“志天燕”,后又晋为“志天义”。太平军扛着已经不能用的檀树炮,一片欢呼,震动着整个慈溪城。

    随后何文庆部退至绍兴,协助宁王周文佳保卫绍兴,又亲自击毙法国洋枪队“常捷军”头目勒伯靳东、达耳第福和英国洋枪队头目定龄。次年,因积劳成疾,在撤退萧山临浦途中病故。何文庆形象长存民间,有顺口溜叫“诸暨何文庆,眼睛似铜铃,眉毛似杠秤,起腿八百斤,攻上麻雀岭,从此天下立大名”。

    另一个是与何文庆相反的小青年。他叫包立身,23岁,为现诸暨阮市镇包村人。咸丰十一年,也就是太平军已经进入浙江的 1861年,他在这个小小的出生地包村组建了一支名叫“东安义军”的地主武装。“东安义军”白旗白衣,头包白布,故称“白头军”,包立身自任统领。十一月初三,太平军墩天燕柳部 3000 人、余天安李部 500 人从枫桥进攻包村,为东安义军所败。包立身名震一时,聚众万余,其时山阴、会稽、萧山、富阳、嵊县等地富家豪室,纷纷举家到包村求庇。1862 年正月十六,太平军四千余人再攻包村失利,牺牲四百余人。廿五日,来王陆顺德率军万余,又为东安义军击退。二月十五日,来王会合杭州练王陈部、嵊县主将周部、诸暨洽天义余部数万人分两路合围包村,包立身分兵迎战。发火炮轰击,太平军失利,牺牲万余人。太平军在屡战未克的情况下立下“不破包村誓不还”的誓言,从杭州、宁波、金华调动数十万兵力。

    从店口到高湖,连营60里,大攻包村,终于在1862年7月20日攻下。如果要详细地撰写,要比《水浒传》中宋江三打祝家庄精彩得多。数次战役中,太平军、东安义军和百姓及在包村躲避的人员死亡、受伤超过十万,于是有个“十万人墓”。

    《诸暨县志》在军事篇“包村之战”的最后记载是这样的:包立身与其妹包美英突围不成而死。村中官绅男女有姓名可稽者死 14077 人,外地死于此者无从查计,战后收骨埋于12穴,称“十万人墓”。诸暨百姓同样对包村和包立身有一首顺口溜,叫“吃个油,穿个绸,到了包村去杀头”!

    县志对人物、事件的叙述比较简单,可“十万人墓”的事件大大地让我这个后辈人痛心。理所当然,“十万人墓”的罪魁祸首是 23 岁的小青年包立身。那么,包立身组建“白头军”疯狂袭击太平军的思想动机是什么呢?他为什么不学学何文庆与太平军一道去抗“清妖”,站在人民一边呢?如果追随太平军,他断然可以成为一名比何文庆更出色的太平军将领。从正史和野史上,我几乎查不到包立身与许瑶光领导的诸暨政府有过什么联系。由此断定“东安义军”并非“清妖”,只是他和他领导的“东安义军”起到的作用,远比清朝政府镇压太平军的作用大得多。那么他“平白无故”地组织“白头军”与太平军作对是为了什么?这一定与当时诸暨的人文环境、他的出身、秉性、学识、年龄有很大关系。

    存在决定意识。是他在一片“长毛”的恐惧中出生于一种“义”,是他学识浅、年龄轻的一种盲动,抑或太平天国损害了他的家庭利益,他要把青春押在“十万人墓”上来个遗臭千年?这个小青年让人想得很多。


    “转载请注明出处”

    陈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