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了一趟江西抚州,代表钱江晚报全媒体文娱中心参加中国晚协文化新闻分会2023年会长会。
邀请函上,会议地点写着:江西抚州。有点陌生,一百度,居然是赫赫有名的“江右古郡”——临川。
经历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我们,一定都背诵过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没错,老汤就是临川人。
这次年会有两大主题,一是来自全国各晚报的文化新闻工作者们共聚一堂,分享在融媒体改革大潮中的积极探索和成功经验;第二就是围绕临川文化进行了采访。
我还夹带了一点私货,要尽情地品尝一下江西美食。
“吃”是中国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主题之一,石鱼炒蛋、藜蒿炒腊肉、庐山石鸡、甲鱼粉皮……抚州的文化底蕴,临川才子的古老故事,江西人的性格秉性,都隐藏在一道道菜里。
甲鱼粉皮
【1】
“辣!”收到会议通知,得知在江西开会时,这是我脑子里跳出的第一个字。到了之后,另一个字盖过了江西的“辣”印象——“鲜”。
赣菜,百度上是这么解释的:在继承历代“文人菜”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乡土味极浓的“家乡菜”,深度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合之道。
来,划个重点:文人菜。那必然跟历代文人有关系,只只菜后面,都能说出一两个历史典故来,比如杭州人最熟悉的“东坡肉”,还有“葱包桧儿”。
江西抚州的文人菜,背后是群星闪耀。
历史上的江西,是人口大省、经济大省,也是文化大省。
中国人都熟悉的一句话:要致富先修路。唐代的时候,有一条黄金水道:大庾岭——赣江——鄱阳湖——长江——运河。粮食、茶叶、瓷器等等的运输,都是通过这条交通大动脉。
赣江和长江,是江西岭南和内陆的重要交通线。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江西商业经济的繁荣,开始了。
文昌里夜景
唐中后期,江西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临川,也发展成了江西东部的商业中心。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战祸频繁,中原残破,江西不仅没有受什么影响,反而因为大批“向南”避乱的世家大族入赣,让经济再度获得快速增长,也为进士的大量出现奠定了基础。
这些世家大族的痕迹,在如今的很多古村落中依稀可见。
抚州多丘陵,丘陵与丘陵之间的空地,就有了若干村落。尤其是金溪,有128个古村落,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古村落博物馆”。此次采风去了四个古村落:陆坊村、竹桥古村、大坊荷兰创意村、游垫古村。
竹桥古村
每个村落往往就是一个大宗族,村民都是一个姓。
明清之际,金溪是赣版书籍的印刷中心,有“临川才子金溪书”的说法。“金溪书”的发祥地就在竹桥古村,村民都姓“余”。村子建于元末明初,有数百上千年历史。给我们做导游的,是村子的“媳妇”。她说,村子原本是封闭式管理,村口还有大门插销的痕迹,晚上由村里壮汉轮流守护。
还有四岁问天的心学鼻祖陆九渊,先祖于五代末年避难到抚州金溪陆坊村,买田定居,形成一个大宗族,合族而居,不分财产田亩,按需分配,407年不分家。
【2】
人口增长,经济繁荣,带来的是文化的勃兴。宋代有句话,叫“满朝文武半江西”。
当时的江西,书院林立、文风昌盛,985、211的高等院校很多都在江西。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事业。比如前文提到的陆九渊家族,几经变迁,待陆九渊出生时,家境已经败落,只有10亩左右的菜田和一处药铺,生存已经如此艰难,却依旧保留私塾。可见陆氏一族对学业的重视。
作为主要的学霸产地,临川被称为“才子之乡”就是从宋代开始的。
北宋改革家王安石、文章大家曾巩、词坛巨擘晏殊、“百世大儒”陆九渊 、“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等,都是抚州人。
人多,质量也高,唐宋八大家,江西占了三席,临川又占其二。此外,覆盖面还广。文学教育、医学、自然科学、甚至在军事方面,均有建树。
临川人有多爱读书?
在王安石纪念馆,讲解员给我们说了这么一个故事——
王安石有一屋子的书,经常通宵读书。第二天也不洗漱一下,就蓬头垢面地去上班了。当时扬州市长韩琦是他的顶头上司,以为他整天寻欢作乐,就说他了:年轻人要努力,不要放纵自己,“君少年,无废书,不可自弃。”
这个故事记载在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里。
临川人有多会读书呢?
有资料记载,历史上有科考制度以来,全国进士有10万人,其中江西有1万人,占全国的1/10,而抚州有近3000人,占江西的1/3。
考进士有多难呢?
拿北宋举个例子,北宋的人口在1.2~1.3亿,一共开过科举118次,录取20000人,也就是平均每次170人左右。2015年全国计划招博士73000人,那么,换现在按比例来算,北宋的进士差不多比现在考博士难50倍。而且人家还是两年一考。
江西省抚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鑫说,抚州的学风至今依旧很盛,临川一中为全国顶尖中学,80多位未满15岁的少年大学生被北大、清华、中科大等大学录取,占全国三分之一;近代以来400多位博士,近10位两院院士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
抚州,“临川才子都”,被称为中国诞生人才最多的县城之一。
历代的文人群星,在创造家族荣耀的同时,还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奠定了抚州的文化底色,成为了文人菜的文化基础。
引文入菜,以菜为文,三杯鸡、藜蒿炒腊肉、甲鱼粉皮……“文人菜”讲究的是原汁原味,追求食材本身的味道。太咸,也不太辣,但是极鲜。
【3】
来说说辣吧。到了江西,辣总是逃不开的。
辣椒,双子叶植物纲,原分布区在墨西哥到哥仑比亚,1492年,寻找新大陆的哥伦布,发现了辣椒。
明朝后期,开放海禁,辣椒也传入了中国,最先进入的是浙江杭州,然后慢慢传到周边。所以,王安石是没吃过辣椒的,他要想吃点辣的,得靠花椒,或者茱萸。
但在临川文昌里的老宅子里写《牡丹亭》的汤显祖,肯定是见过辣椒的。
在《牡丹亭》里有一句“不入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下文就出现了辣椒花。这是最早记载“辣椒”的典籍之一。
在《牡丹亭》第23出《冥判》这一场戏中,一花仙说出了39种花名,用来比如传统社会里女性的一生,其中就有“辣椒花”,它与牵牛花、腊梅、瑞香花等在一起出场,被用于比喻圆房。也可以看出,那时候更强调辣椒的观赏价值,视觉审美。
晒辣椒
江西人什么时候开始吃辣,我没有查到资料,但他们是真的爱吃辣。
此次去抚州,每次吃饭,都有数碗布满辣椒的菜,吓得我旁边的广东记者不敢下筷子。我们开玩笑说,这些菜叫“辣椒炒一切”,当地人说还有一个菜叫辣椒炒辣椒。这样还不够,桌子上还会摆上一罐红通通的剁椒,不够辣?自己加。
在金溪竹桥古村,我尝到了辣椒饼。辣椒加一些糯米粉,压成一个个饼子,最后再下入锅中油炸,就能得到鲜红酥香的辣椒饼。晒辣椒饼的农户很客气地请我尝了一个,没那么辣,鲜中还带点甜。
辣椒饼
江西人洪礼和在《赣菜新谱》中写道:“赣菜,赣人劳动所创,生息所系,习俗所酿,史地所蕴”。一个地方的口味和菜系,除了文化积淀外,与当地的地理环境也是分不开的。
江西多山地,瘴气横行,而抚州三面环山,加上水资源丰富,吃辣椒可以发汗,避免邪气入体。
在抚州,我吃过最辣的菜是临川牛杂。重辣中的重辣。
这是“词人宰相”晏殊最爱的菜,他还请宋仁宗吃过。我不晓得宋仁宗会不会吃辣,但据说他当场用晏殊的老家“临川”为菜赐名,于是就有了“临川牛杂”。想来,宋仁宗总是觉得味道不错的。
我也觉得好吃。鲜、脆、辣,像极了江西人的脾气。
参考资料:《文化地理视域下的宋代江西籍进士家族》
陈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