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中国美院校考,考题又双叒叕不按常理出牌

    潮新闻·浙江日报 记者 姜晓蓉 沈听雨2023-02-22 09:03全网传播量85.3万
    00:00
    00:00

    艺考季来临。省内,中国美术学院本科招生复试两年后重回线下,为期3天的考试今天开考。省外,天津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本科招生初试已经结束。

    上午,中国美院图像与媒体艺术类色彩专业的考试结束,考生们纷纷议论,“和备考的思路不太一样”。考题是卢米埃尔兄弟于1895年拍摄的黑白纪录片《火车进站》,以色彩默写的形式将图片转绘为暖色调场景。今年1月,天津美术学院校考初试默画犀牛的考题,难倒一众考生。大家发现,这样“不按常理”的考题,这几年似乎越来越多了。作为艺术类考试的“重头戏”,八大美院每年校考考题都格外受关注,频频上热搜。

    这些年,美术院校的校考试题发生了哪些变化?试题变化背后的深意如何?

    WechatIMG146.jpeg

    2月22日,中国美术学院校考复试启动,图为考试现场。

    调皮”的考题总在变

    事实上,美术院校的命题之变早在数年前就已见端倪。

    2015年底,中央美术学院以一道“棒棒糖”考题让考生们措手不及。仅北京考点,学校就为约2000名考生准备了80斤棒棒糖。不少专业的考题都围绕这根棒棒糖。

    当年不少媒体评论,“棒棒糖”的出现,就像是一缕清新的风,吹进尘封许久的美术高考,打破了美术考生的备考“套路”。

    从那时开始,美术院校的命题探索,确实没有停止过脚步。

    2017年,也曾有几道美术艺考考题因打破套路而刷屏网络。比如,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科目中的一道考题是:根据对唐代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一诗的理解,完成一张主题创作。中央美术学院有道考题则出自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经典歌曲《答案在风中飘》,要求考生绘制一幅能表现该歌曲意境的造型视觉画面。

    当诗歌和经典歌曲出现在美术院校的考试中,也难怪会让考生们怀疑人生,这还是美术院校的考试吗?这也在业内引起讨论:这会是美术院校未来的命题趋势吗?

    对美术艺考中备受争议的所谓“偏题”“怪题”,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曾直言,这类考题今后只会越来越多,就是要打破封闭式考察,一改考生的应试准备,更多地注重综合素养,在短时间内打开思路的一种能力。

    纵观近年来各美术院校的考题,美术院校的命题方向和思路的确在改变。相比相对容易训练的专业功底,各美术院校更加侧重考量学生思辨能力、逻辑思考能力和想象力。

    跨界考题对应试说“不”

    很长一段时间,美术高考都停留在考察学生的专业基础上,一度传统的美术考试命题为何改变?

    时间回拨到前些年,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美术高考,社会上的一些考前培训机构为了赢得市场,绞尽脑汁寻摸应试的路数。为了让考生短期速成,以背题、套用或临摹考题等的方法,反复训练考生。

    “这样的训练方式让考生的风格日益模式化,学校在招生时很难从试卷中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做出准确的判断。”一位美术院校招生负责人说。

    美术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看到了选拔模式的弊端。这种模式化的应试,让升入美院的学生很长时间内带有应试的痕迹,很难“脱模”。这是不少美术院校老师的共同感受。

    简而言之,美术院校最初考题的变革就是要甩开这种应试模式,既不想让培训机构猜中考题,又能通过考试选拔出真正的人才。

    促使命题改变的另一个原因是,近年来美术院校专业的调整与设置,跨学科专业不断出现,也需要选拔更加复合型的艺术人才。这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何近年来“跨界”的考题越来越多。

    “学科专业内涵日益拓展,就要求我们的招生工作在坚守造型能力基本要求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对新兴艺术形态专业素养的考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解释。

    从命题方面来看,中国美院2022年图像媒体专业的校考题目就体现了这一点。复试考题选用了英国诗人狄兰·托马斯的诗歌《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这首诗在科幻电影《星际穿越》中被多次吟诵。影视与动画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付帆认为,现代诗歌和科幻电影的结合,更加符合影视学科的专业特征,这样的考题检验的不只是考生的绘画功夫,更是专业素养。

    考题风向:理解力和创造力

    随着美术高考试题的变化,有人会问,美术考试变难了吗?在不同的人看来,也许答案不一样。

    对那些擅长应试的考生来说,也许是难了,命题的趋势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对于那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较强以及相对有艺术天赋的考生来说,也许是变得更容易了,新的选拔机制给了他们更大的展示空间。

    考试命题一定程度上是招生的风向标。回到人才选拔和培养方案上,美术院校希望通过考试招到什么样的人?将来要培养怎样的人才?

    这几年,中国美院越来越强调艺术人文通识的课程,就是对艺术史、设计史等的博雅教育,这一倾向也反映到了招生考试中,主要表现为对艺考生人文艺术通识和艺术经典把握能力的考察。

    “新世纪出生的新世代,他们知识的广度以及学习能力都是前人无法比拟的。对美术院校的考生来说,无论是学美术、设计、影视还是建筑,想要有长远的发展,所需具备的首先是综合素质。未来的艺术家、设计师不只是技艺娴熟,更要对人类文化史、社会史有大体上的认知,对人文科学有基本的认识。”高世名说,无论是考试模式的优化还是命题的改革,都是为了加强对考生艺术理解和创意潜能的考察,从而选拔出真正热爱艺术、具有创作冲动和创造潜能的年轻人。

    在他看来,美术学院不只是为艺术界输送人才,艺术教育也不只是教学生从艺的技能,而是培养他们深度参与社会进程的能力、处理问题的深度理解力和高度创造力。

    命题的改变,直接影响的是考生,间接影响的是整个美术教育行业的导向和标准。校考的考试内容和命题思路一直在不断变革,院校也希望充分发挥试题的导向作用,通过试题传递美术教育的理念,对美术人才的培养着眼于更远的未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专题】中国美院校考 考题又双叒叕不按常理出牌
    相关新闻
    万玛才旦加入中国美院后的首个个人影展来了 下周开票
    两年之后重返线下 中国美院校考复试22日开考
    70岁奶奶拿下中国美院双学位,追求诗和远方,任何时候都不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