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时不时复发的抑郁症以及藏在各个马甲下、不同平台的网暴者抗争了大半年后,24岁的杭州姑娘郑灵华走了《潮新闻特稿|那个因粉色头发被网暴的女孩走了》。她在病中记录下自己的痛苦:“网暴后的心理创伤PTSD,不知道何时才能消失。”
2022年7月份,被保研到华东师范大学后,杭州女孩郑灵华在爷爷的病床前,记录下和爷爷分享录取通知书的瞬间。照片里的她留着粉色中长发,染发的初衷是,希望毕业照上的自己明媚而鲜艳。不料图片被多个平台盗用,几万条失控的评论向她涌来,用恶毒的语言攻击与揣测她。在灵华遭受网络暴力后,她身边的朋友从沉默走向理性发声和表达,但也对社交媒体产生了怀疑和不信任,“在戾气越来越重的网络环境下,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网暴受害者”。
梳理相关新闻和读者评论后,潮新闻·钱江晚报记者发现,近年来,相似的悲剧频频发生,互联网舆论环境并没有因为生命的陨落而有所改善。网暴者攻击的对象范围之广、所造成的后果之严重,已经越来越触目惊心。
当身边的朋友成为网暴受害者
郑灵华的好友木子,从高中起就结识了。在她看来,两个人性格差异较大,她总能从灵华身上学到许多,灵华就像太阳一样感染着周围的人。“她是个热爱生活的姑娘,经常会用文字、视频去记录生活、分享喜悦”,木子说。
在灵华遭遇网暴前,木子也有过回复网暴者的经历,她留言告诉他们,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任,不要不了解全貌就进行情绪宣泄。“有的会怼我,更多的是不回复的或者删掉的,他们显然对自己说的话无所谓,觉得反正找不到证据,不用负责。”越来越重的网络戾气让木子有些悲观,她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木子发现,遭遇网暴后,原本开朗的灵华变得情绪低落且悲观,总忍不住想起网络上的负面评价,有时候甚至会频繁地反思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这让木子感到很痛心。
她重新注意到自己在互联网中发声和表达的能力。“阳光下的人需要把黑暗里的人拉出来,不要武断地发表极端言语博得认同感,也不要盲目跟风被洗脑,要保持自己辩证的思考”,木子这样提醒自己。
在抑郁症复发时,郑灵华曾和大学学妹米米提到自己的感受:“心里遭受了很多伤害,谁都没法理解我。”她发现,网络放大了那些极端的、负面的声音。“原本可能看一下自己吐槽一下就过去了,现在会直接评论、转发、甚至挂出来。”米米发现,身边的每一个普通人都可能成为网暴的受害者,在社交平台发布动态前,她不再像之前那样轻松且愉快,反而担心万一被盗图后,传播出去怎么办。
“互联网在提供给我们更多信息的同时,也会让我们的认识面更窄化”,米米告诉潮新闻·钱江晚报记者。她认为,在现在的互联网环境中,大家对一个陌生人做出评判简单而轻易,这让她开始反思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行动。“会去想,我没有接触过这个人,他是不是真的像别人说的那样不堪?我有资格做评价吗?”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近年来,网暴致死事件频发。网络越来越成为我们展开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媒介,但与此同时,虚拟世界的匿名性、自由度也滋生了各种各样的语言暴力,让身在网暴漩涡中受害者无法逃脱。
悲剧并没有因为生命的陨落而停止,相反,我们的互联网舆论空间正在变得越来越极化。从奥运会运动员到生活中的普通人,网暴者攻击的对象范围之广、所造成的后果之严重,已经越来越触目惊心。
2022年4月,上海一位女子求助外卖员给听障父亲送菜,为表示感谢,她坚持给外卖员充了200元话费。然而事情被发布到网上后,女子受到了一顿劈头盖脸的“教育”和指责,尽管她和外卖员都进行了多次解释,但汹涌的网暴浪潮并未停止,直至女子跳楼身亡。
2022年8月,武汉一位街边卖糖水的老爷爷意外走红,“2元无限续杯,17年如一日”的坚守,令无数人为之感动。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无数对老爷爷的无端质疑和恶意攻击。在声浪巨大的网络暴力下,老爷爷不再出摊,打算回到老家。
2023年2月13日,刘学州被网暴致死案网上开庭。2021年12月,15岁的刘学州在寻亲成功后,在采访中被生母指责索要房产,大量网友因此向刘学州发来了侮辱性、攻击性信息,部分自媒体发布的不实内容也让这场网暴愈演愈烈,这个年轻的男孩最终选择自杀以自证清白。
2023年2月14日,开着拖拉机到西藏自驾的网红“管管”在直播时喝农药自尽。在生前的最后半年多时间里,他遭遇了黑粉们的恶意诽谤和辱骂诋毁,黑粉们甚至组建了十几个群聊进行组团网暴,他试图和网暴者们沟通调解,但以失败告终。
……
如何制止“按键伤人”?
我们记录下郑灵华被伤害与抗争的经历,收到了读者发来的众多评论。
不少读者表示,网暴言语的力量如此可怕,“键盘侠”们杀人于无形,但目前对网络暴力的处罚力度仍然偏轻。他们呼吁对网络暴力的相关政策法规和监管机制尽快完备。
“要加强网上违法违德言论处罚力度,网上乱喷不承担责任,助长了水军的气焰,这些人不但没有受到处罚,还能获取流量经济利益。”读者汉龙表示,他认为大规模的网暴背后,攫取流量、制造噱头、编纂不实内容的营销号和水军难辞其咎。读者晓瞳建议,严查那些刻意造谣带节奏吃人血馒头的无耻之徒,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怎样把“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的口号落到实处、营造安全健康的上网“冲浪”环境?读者们出了不少具体的点子。其中网络发言实名制被多次提及。“现在的网暴愈演愈烈,网络发言必须实名可查”,读者「Sunny」表示。读者向日葵则急切呼吁:“建立健全网暴预警预防机制;强化网暴当事人保护;依法从严处置处罚。”
评论区里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以及由此产生的论战。有读者在评论中写道:“心理素质太脆弱,发生任何事情都要内心平静毫无波澜,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没有什么比自己的生命更宝贵”,这被认为是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曾努力自救、尝试克服生理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行为。读者ZhangPardon回复说:“事情不是发生在你身上,你也不能感同身受,轻飘飘说人家脆弱。”他认为,作为一个旁观者和看客,没有资格对事件的当事人进行盲目评价。用键盘敲几个字如此简单,但这样的评判和“说教”会对当事人产生巨大的伤害。
郑灵华受到的网暴
“我这两天也关注到了这则新闻,很惋惜也很痛心。希望大家不要轻视网络暴力,看似无形的伤害,往往比一般有形暴力的伤害值更大。”刚刚结束杭州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的杭州市政协委员、浙江五联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裘路从法律和心理两个层面与潮新闻·钱江晚报聊了她的一些看法。
针对网络暴力的相关法律一直在不断地完善,例如,我国已生效的《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等多部法律法规都有相关规定,特别是《民法典》规定的人格权侵害的禁令救济制度对有效控制伤害,并防止损害后果在信息网络时代被无限放大起到重要作用。本次两院报告就中提到一起案件,因侵权人有明显侵害他人隐私权的主观故意,且侵害行为正在发生中,如不及时制止,会使受害者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法院依法作出人格权侵害禁令,裁定禁止侵权人以任何形式存储、控制和传播涉案视频,并禁止其借涉案视频对受害者实施一切威胁、骚扰等行为。
尽管网络暴力存在取证难、维权成本较大等情况,但司法部门通过人工智能和数字赋能加持,已推出了针对解决知识产权侵害案件取证难的智审系统,希望今后这样的智审系统能够在解决网络暴力和网络侵权的取证举证中得以适用。
裘路委员提出,被网暴者承受的压力往往是常人无法理解的,而且他们往往难以排解痛苦。
因此,如果被网络暴力了,除了要学会向正确的人或部门寻求帮助、积极维权外,必要时应及时向心理专家求助,寻求心理援助和治疗不是一件可怕的事。
此外,网络暴力具有“群体性”“不特定性”等特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改善,家人更应给予被网暴者关心和鼓励,网线另一端的我们不要成为侵权加害者,也不要成为加害者的帮助者。科技不断进步的同时,我们人类也应当进步,特别是对责任感的提升,裘路委员呼吁:共同努力让网络环境变得更健康。
新闻+
加大网暴治理力度:问责失责网站平台
去年11月,中央网信办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对建立健全网暴预警预防机制、强化网暴当事人保护、严防网暴信息传播扩散等作出要求。
通知要求,加强内容识别预警,网站平台要建立网暴信息分类标准和典型案例样本库,在区分舆论监督和善意批评的基础上,明确细化涉网暴内容标准,增强识别预警准确性。建立涉网暴舆情应急响应机制,网站平台要组织专门工作力量,及时收集网暴相关热点话题和舆情线索,强化网暴舆情事前预警,做到防微杜渐、防患未然。
为强化网暴当事人保护,通知提出,设置一键防护功能,网站平台要根据自身特点,建立完善紧急防护功能,提供一键关闭陌生人私信、评论、转发和@消息等设置。同时,建立快速举报通道,向用户提供针对网暴信息的一键取证等功能,方便当事人快速收集证据。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优先处理涉未成年人网暴举报。
通知还明确,坚决打击借网暴事件蹭炒热度、推广引流、故意带偏节奏或者跨平台搬运拼接虚假信息等恶意营销炒作的行为,进一步排查背后MCN机构,对MCN机构采取警示沟通、暂停商业收益、限制提供服务、入驻清退等连带处置措施。此外,还将问责处罚失职失责的网站平台。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木子、米米为化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