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潮评丨“软肋”,最坚挺的依靠

    潮新闻·浙江日报 评论员 刘晓庆2023-02-21 12:51全网传播量20.2万
    00:00
    00:00

    VCG111420421114.jpeg

    这两天,一段女儿抱着爸爸大哭的视频触动了不少人心里的柔软之处。

    视频中的爸爸是浙江群力电气有限公司的装配工劳忠杰。在接女儿放学回家的路上,他遇到了落水者。在义无反顾救人的过程中,劳忠杰一时没顾得上女儿的呼喊,短暂“失联”。

    做完“英雄”回家后,既担心又后怕的女儿情绪爆发,抱着爸爸大哭起来,久久不愿放手,父亲憨笑着擦去女儿的泪水,并承诺以后做事不再冲动。

    最是感动,那一抹柔情、亲情。一个不舍放下的拥抱,一份短暂失联时的担忧,都足以击中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击垮我们的泪腺。小小的场景,短短的视频,感性地诠释出,什么是亲情,什么是亲情的力量,什么是亲情的美。

    面对此情此景,我也想到一个词:“软肋”。前段时间,舆论场上一度流行“软肋”的梗,意指父母放不下对子女的亲情,因而子女是父母的“软肋”。

    可不是嘛,哪个父母能放得下子女,不仅如此,又有几个子女真正能放下父母?人活此世,谁能放下亲情?这确是我们共有的“软肋”。视频中的女儿会因为担心爸爸,而事后大哭不止,父亲是她的“软肋”;视频中的爸爸也会因为不想让女儿担心,承诺以后做事不再冲动,女儿是他的“软肋”。

    可这话又不对。亲情之于我们,不仅是最脆弱的软肋,也是最坚固的铠甲和最坚硬的支撑。人生在世,大多数人都要为“几两碎银”而疲惫奔波。很多人在外面竖起一身刺、咬牙对抗生活的勇气来源,就是回到家吃到家人准备的几口热饭,就是打开门家人的一句“今天累不累”,就是受委屈时家人的一句“没关系,别难过”。

    就像充电宝,也像打气筒,这种与生俱来的、难以割舍的亲情羁绊,能够让我们在乏力时有力,在畏惧时勇敢,在迷茫时前行。

    而亲情的坚硬之处更在于它是一种“无需理由”的“托底”。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很多社会关系都会对我们“暗藏期待”,比如老师希望学生成绩好,老板希望员工业绩佳……但亲情对我们的支撑大多数时候没有前缀,纵然一个人一无是处,也没人能断言他不配得到家人的爱。迎难而上时,他们在背后撑住你;失足下坠时,他们在底下接着你。

    热播剧《俗女养成记》里有这样几句对白:

    -我回来了,你有开心吗?

    -你开心,我就开心。

    -你会不会对我失望?

    -你不会,我就不会。

    他们爱你,仅仅是因为“你就是你”,这种“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怎样,我始终在”的底气,也许就是我们在弱肉强食的“丛林”里冲锋陷阵的最大勇气。

    春晚舞台上,一曲《是妈妈是女儿》唱尽了亲情的柔软之意。就像歌里唱的“到家后不管几点饭都会热着”“有你的地方我就有路回家”。亲情这个“软肋”,也会陪伴我们每个人“穿过温柔的时光”。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60周岁不属于劳动者”,这样的“要害”需破冰
    潮评丨让艺考不再“易考”,杜绝“绝望的文盲”重演
    潮评丨“20元人民币老爷爷”走了! 难舍的旧时光里,最美的风景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