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周末。冬日的暖阳给大地送来了暖意;江水清澈的九曲澄江流经黄岩城区,流向远方。江岸,钓客握着渔杆在垂钓;绿道上,三三两两的游客在行走。这是一片生活安宁的乐土。
可在八百年前,宽阔的澄江是战船云集、杀声阵阵的战场。为了心中的乐土,乡贤方国珍率领义军与元军在澄江上展开了血战。
方国于1319年出生在黄岩洋屿的方家堰(今路桥区方家村),兄弟五个,“世以贩盐浮海为业”,身高七尺,身体魁梧,面黑体白,体壮力大,性颇沉勇。
1348年,年方三十的方国珍因不能忍受官府的迫害,被迫举起反元义旗,成为元末农民起义的首倡者,后占据浙东庆元(今宁波)、台州和温州三郡,守望东南,保境安民。
1367年归顺朱元璋,成为明朝的开国功臣,被授为广西行省左丞,准食禄不事官,居于京城。1374年(洪武七年)卒于南京,享年56岁。朱元璋亲自设祭,并命翰林学士宋濂写《神道碑铭》为祭。
为了一方乐土的方国珍,在中华文明史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方国珍拥占浙东三郡。
方国珍的身上充满着台州人的硬气。
元朝后期,统治腐朽,民族压迫严重,政治生态败坏,官吏贪腐成风,土地兼并空前,苛捐杂税繁重,饥民流民遍地。元朝无道,民不聊生,百姓只能起义。陶宗仪《辍耕录》载有浙东流传的民谣,“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就是民众反元心声的反应。
南宋以来就是甲等县的黄岩也不可能是世外桃源。嘉靖《宁波志·方国珍逸事》中说,当时:黄岩风俗,贵贱等分甚严,佃户见田主不敢施揖。伯奇也恭事田主,国珍谓父曰:“田主亦人耳,何恭如此。”父曰“我养汝等,由田主之田也,何可不恭?!”
残酷的现实,在方国珍在心中埋下了反抗的种子。
1348年十一月,方国珍一家人在遭到仇人诬告,上诉无果,官府急捕之时,奋起抗击。方国珍以桌为盾,以杠为矛,击杀巡检;下海求生,旬日得众数千,揭开元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为了一方乐土,保境安民成了方国珍的宗旨。拥有庆元、台州和温州三郡后,他采取了众多措施:
方国珍要求官吏奉公守法,凡贪赃枉法者,先游行示众,再把他们置于竹笼中沉入甬江处死,警示官吏不得贪污坑害百姓。方国珍治理的三郡,吏治相对清明,百姓拥护。
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方国珍占据三郡后,大修海塘,发展生产。在台州,方氏兄弟在松门、大闾、坞根、楚门修筑了萧万户塘、长沙塘等17海塘,大片海涂成为良田。在庆元(宁波),石砌上虞海堤,上虞县成为一片沃土。在乐清浚东、西两渠,浚东小河至白沙,以泄溪流,通舟楫,润禾土。
方国珍还修建了许多桥梁,方便通行。1360年,方国珍重修庆元东津浮桥。在台州,方氏兄弟重修了中津桥;在家乡路桥,方氏兄弟修筑了石曲桥、三衙桥、四衙桥、洋屿桥等。
重视教育,振兴文化。在庆元兴建庆元府学堂,在黄岩建羽山文献书院、修杜范祠,在临海北崮山上修望天台。余姚办儒学有阻,他便派刘仁本前去督办。庇护大戏剧家高明使之得以安心创作《琵琶记》。1359年九月,方国珍扩建余姚县城。1360年,派刘仁本在余姚龙泉山仿兰亭建雩咏亭,举办“续兰亭会”,刻成诗集,成为文学佳话。
方国珍和子侄还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商贸。他治下的庆元,成为当时重要的商贸中心、繁华之地。重视海防,修筑卫所等防倭军事设施,抗击倭寇,安定百姓。归顺朱元璋的十一万熟悉海洋的军士和船户,成为明朝一支重要的航海力量,为郑和下西洋作了人才的准备。
方国珍也很有理性,不称霸王,做自己能力圈的事业。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大多是称王的,元末农民起义的群雄也多称王,以图霸业。方国珍据有浙东三郡后,张子善建言方国珍称王称霸,而方国珍明确回答:“保境安民,以俟真人之出,斯吾志也。”方国珍的志向令张子善失望,也令当时许多人失望,后来的史评家对此多有诟责。明代高岱《鸿猷录·平方谷珍》中说方国珍:“非有长驾远驭之才,取威定霸之畧。……非所谓豪杰之士也。”
方国珍仅读过五年的私塾,略通文墨,没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但他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知道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重要,悟出“天下无道,乘桴浮于海;天下有道 ,束带立于朝”的人生哲学。占据三郡,割据一方,但与群雄相比,区区三郡而巳。
清傅维鳞《明书·方国珍记》的评论比较公正客观:“使听章子善之论,天下事未可知也,乃终不建号称王,卒命归真主,国珍之识量有过人者。回视吴楚,俱烟消灰灭,而独乐天年,保富贵子孙安享厚禄,于太祖迅霆之下,非沉勇知几而能若是乎?说者咎其不夹击江阴,于质子之日取公侯分诰券,果尔,则前安得岸然豪宕于浙左者几二十年,后亦与傅李诸公同受惨苦矣。”
面对虎视眈眈的实力集团,方国珍为了能实现保境安民的诉求,采取了刚柔相济、多边主义的策略。
张士诚渡江南下,挺进浙北,威胁浙东三郡时,1357年十月方国珍率五万兵激战张士诚的七万兵于昆山,七战七捷,但未穷追张士诚,完美展示了智慧与实力。以战求和,张士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方国珍的儿子,两家结为儿女亲家,双方边境从此安定下来。
当元廷用军事力量来讨伐时,方国珍率军抗击,相继击败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朵儿只班、江浙行省左丞孛罗帖木儿、台州路达鲁花赤泰不华、江浙右丞阿儿温沙等的元军,保存和发展自己的力量;
当元廷招抚他,想调虎离山,消灭他的力量,授以定海尉、徽州路治中等官职时,方国珍甘愿戴叛逆的帽子断然拒绝;
当元廷的招抚能从实际出发,顾及方国珍保境安民的诉求,保存他的实力,发挥他耕海牧渔、维护海道畅通和海疆平安的特长,就地任职,授他巡防千户长、漕运万户、江浙参知政事、江浙行省平章、江浙行省左丞相等职,他都接受,并为元廷做了力所能及的事:迫使张士诚降元,于1360~1363年间为元廷运送了三十多万石粮食到大都,以缓解大都的粮荒,并维护了海道的畅通。方国珍也与元朝势力山东扩廓帖木儿和福建的陈友定保持联系,以图成掎角之势,守望东南。
朱元璋是当时群雄中实力较强的一支。1358年十二月朱元璋败元军克婺州、衢州,近逼浙东三郡,派使者招谕方国珍时,国珍姑示顺从、观望,请以三郡内附如钱鏐故事,岁贡白金赡军;接着方国珍献浙东三郡地图于朱元璋;再答应元璋下杭州城后,即纳土归附。而1359年八月朱元璋授方国珍福建行省平章政事,企图借方国珍力量打击陈友定、削弱方国珍,坐收渔翁之利时,方国珍诈病不赴,唯受平章印诰,以保存实力、保境安民。
方国珍善变的做事风格中,贯穿着方国珍不变的一条红线——信仰与大义,保一方平安。
面对严峻的生存环境,为了能实现保境安民的诉求,力量相对弱小的方国珍采取刚柔相济、多边主义的策略,谋合作,求生存,足见方国珍的和气。
方国珍生活在依山傍海的台州,深受山的硬气、水的灵气、海的大气、人的和气的台州地域文化的浸染,身上充满了硬气、正气、理气与和气,辉映出人性的光芒,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
“转载请注明出处”
陈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