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大壳薄、外酥里嫩、肉质甜鲜……浙江人“最爱硬菜”榜单上,少不了一盘“油爆虾”。
这道菜如此抓胃,不仅要归功于烹饪方法,更离不开它的原材料——“淡水虾之王”罗氏沼虾。
日前,由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培育出的国家新品种——“南太湖3号”罗氏沼虾,正陆续“游”向全国,120天后将上餐桌。
今天,让我们把目光聚焦浙江淡水水产养殖,带大家走近以河湖为家的“幕后”英雄,了解他们与虾兵蟹将鱼大王的故事。
一
1952年,省淡水所把地址选在了水网密布的太湖南岸——湖州。除了考虑环境因素,当地悠久的淡水水产养殖历史是其重要的考量。
湖州桑基鱼塘系统。陆志鹏摄
公元前5世纪,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范蠡就在太湖水域建池养鱼,并写出世界上最早的淡水养鱼著作——《养鱼经》。
这本仅400多字的“宝典”,记载了鱼池构造、雌雄鱼搭配比例、适宜放养的时间以及密养、轮捕、留种增殖等方法。范蠡首创的外河拦簖养鱼法,实现了从天然水体中捕捞鱼类到人工建池养殖的飞跃。
和范蠡同时期的湖州先民,则开启了种桑、养蚕、养鱼的循环模式,创造出的这套桑基鱼塘系统在2500多年后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最近,经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专家学者集体研究论证,确认湖州为中国淡水养殖重要起源地,而上述两点便是“最有力的证据”。
南浔菱湖镇是全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地之一。陆志鹏 摄
不止这些,在“淡水渔都”南浔菱湖一带,至今还流传着三国时期书生杨俊成试图将长江鱼苗带回当地,驯化养殖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的故事。
“鱼多论斗卖,菱好及时栽。”清代厉鹗在《菱湖小咏》中记载的,就是小镇鱼市交易繁忙的景象。
二
鱼虾蟹并非取之不竭。
新中国成立之初,水产养殖技术还很落后,当时平均每人一年只能吃上一条鱼。
要变“靠天吃饭”为“以养为主”,省淡水所肩负重任。老一辈水产人回忆,没有专业实验室、没有像样的仪器、没有充足的科研经费……有的是不畏艰难险阻、奋力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拼劲。
新中国成立初期,老百姓吃鱼难。
上世纪70年代,约占全国总养殖量20%的草鱼发生了一种危害严重的疾病——草鱼出血病,发病鱼池死亡率在70%以上,甚至绝产。渔农损失惨重。
为解决草鱼出血病的防治,省淡水所研究员张念慈、杨广智大胆提出在体外培育草鱼的活细胞,在缺少技术、资料、设备的情况下,经过三年的努力,建立了国内第一个鱼类细胞株,为解决草鱼出血病防治问题打下了物质基础。
省淡水所研究员张念慈在研究草鱼出血病防治技术。
在空白领域求索注定艰辛而漫长。1986年,由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牵头,联合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中国水科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组成国家攻关项目协作组,专题攻关草鱼出血病防治技术,直到1990年,草鱼出血病防治技术终于研究成功。随后相关免疫技术在全国推广应用,基本解决了草鱼出血病问题,每年减少鱼产量损失10多亿元。
这项技术因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手捧奖章,张念慈的一番话说出了水产科研人的追求:“科学报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为人民解难增收,我们很骄傲。”
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旧所址
自1952年建所以来,在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奋斗拼搏下,浙江水产技术屡获国家级重量大奖:
河蟹人工繁殖技术,获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
水库中上层鱼类“赶、拦、刺、张”联合渔法,获得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
淡水养殖鱼类嗜水气单胞菌败血症病原发病机理和免疫预防研究、浙江省池塘养鱼高产技术推广、农药重金属污染对鱼类毒性影响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山塘小水库养鱼高产技术推广获国家科技星火四等奖。
……
进入新时代,浙江水产人传承了光荣传统,深入渔民生产生活,扎根渔区塘头,培育出4个国家新品种、探索出18种高效生态养殖模式,创造着新的未来。
这也是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省淡水所视察时强调的,“要坚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广大水产养殖户提供全套技术服务。”
三
我国百姓物质生活水平已显著提高,营养需求日益多元、全面、均衡。习近平总书记近年多次提到“大食物观”,强调“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分领域制定实施方案。
中国水产养殖占据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是渔业第一大国。人类社会发展历程表明,越发达的国家,养殖业总产值就会越早超过种植业总产值。我国在2015年左右就已经实现养殖业和种植业的交叉拐点,种植业一直在上升,但是曲线比较平滑,而养殖业发展迅速,增长曲线陡峭,其中水产养殖业增长最快。
让更多人吃上好水产,也让更多人懂得科学养殖。“授人以渔”只是阶段性目标,把培育出来的优质品种打造成品牌,形成致富一方的产业,是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必然结果。
这是浙江水产人的追求。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科技服务团队和科技特派员在鲈鱼育苗基地指导渔业生产。
未经选育的罗氏沼虾,生长慢、抵抗不利环境的能力差。省淡水所想尽办法育种、扩繁,近几年又突破了一种叫全雄罗氏沼虾生物育种技术,使后代雄性比例接近100%,打破了国际种业巨头的垄断。
目前,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占据了全国三分之一的苗种市场,整个产业年产值超过60亿元,受益农民达10万余人次。去年,育成的罗氏沼虾“南太湖3号”生产性能更加优越,今年已在大量推广。
除了这只“赚钱虾”,中华鳖产业产值也喜提百亿,加州鲈产业产值破了30亿元。
“共同富渔”的路上,浙江水产人越蹚越起劲儿。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