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打开《流水辞》,在纸上遇见一座座古廊桥和与它们有关的人

    潮新闻·钱江晚报 孙雯 通讯员 罗艺2023-02-20 06:40全网传播量1140
    00:00
    00:00

    构木为桥,是旧时光里的营造之法。

    当我们以为那些只能在古画里的木拱桥已经消失,它却又出现于浙闵交界的山区中——三条桥、薛宅桥、北涧桥、泰福桥、永安桥……一桥一生。一座座古桥,是过去的遗存,也有今天咏叹。

    最近,浙江文艺出版社推出作家周华诚的新作《流水辞:遇见古老廊桥的隐秘之美》(以下简称《流水辞》),在纸上造出江南的廊桥群。

    周华诚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泰顺被称为“千桥之乡”,高山密涧中隐匿着一座座留存了几百上千年的碇步桥、木拱廊桥,周华诚历时两年多走访泰顺廊桥,写成的一部以廊桥与人的故事,挖掘廊桥精神文化内涵的作品。

    2月18日下午,在杭州市文二路博库书城,周华诚与来自泰顺以及并非来自泰顺的爱桥人,共同分享了廊桥的故事。

    分享会现场

    浙南古廊桥大多始建于宋、明、清代,留传数百年。造桥是为了出行歇脚,也为了精神的信仰和追求,乡民们自发出钱出力,从山野密林精选树木,一根一根“敲打组装”起了一座座“风雨亭”。在很长一段时间,乡亲们都称这种木构拱桥为“蜈蚣桥”“柴桥”。

    三条桥

    千百年来,这些古廊桥上的行人,身份各异,有商人也有士子,有官员更有乡民,还有匆匆而行的赶路人。今天,桥上有了新的行路人,甚至高山密涧中又架起了一座座“新虹桥”。又一代木匠以毕生精力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以亲手造一座廊桥为梦想;又一代泰顺人为保护研究这些珍宝整日奔走,远涉国外;又一代守桥人、说桥人、桥乡人延续着与廊桥枝脉连根的日子。

    《流水辞》写桥的故事,也写人的故事。

    温州市廊桥文化学会会长钟晓波与秘书长刘海沙正是书中讲到的因桥结缘的夫妻俩。

    钟晓波从小在泰顺长大,对廊桥有着深厚的感情,不过因为它是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一部分,并没有做细致研究,直到大学时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看到了家乡文兴桥的照片和专家对泰顺廊桥的深入介绍,一下子勾起了他对廊桥文化推介和保护的责任感。2000年,他创办了公益性质的中国廊桥网;2016年莫兰蒂台风来袭时,他正在“世界最美廊桥”北涧桥附近,在焦急万分中看着洪水一点点上涨。当陆续接到了薛宅桥等三座“国保”廊桥被冲毁的电话,他泪流满面,而此时泰顺老乡的微信群“哭声一片”。

    北涧桥

    随后,大家不约而同地到河流中打捞古廊桥构件,暴风雨还未完全停息,河水还很深很急,有些木构件吸水后重量是原来的两倍重,乡亲们齐心协力,打捞上来约97%的木构件。

    今天,钟晓波仍然记得,在薛宅桥重建起来的日子,大家重新踩上廊桥,一片欢腾。

    温州肯恩大学科研办(校地合作办)主任孟骏虽然不是泰顺人,但他为廊桥的重建所震撼,并在这些年不断走入廊桥的世界,并致力于廊桥文化的对外推广。

    薛宅桥

    吴学养是一位古廊桥营造匠人,他父辈的影响开始学习廊桥营造技艺。

    以前泰顺建造廊桥,老百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需要木材就到自家山坡上砍——砍树的时候难免踩到这家菜地,踏坏了那家的水田,主人家都不会有怨言。

    泰顺廊桥是古建的一种,吴学养说,木头的形状是圆是方都有讲究,泥鳅肚形状的对乡民子孙有教育寓意;数量是24,代表二十四节气,有风调雨顺的祈愿;古廊桥上有一些坑洞,其实是以前挑担客拄着扁担休息留下的……可以说廊桥的每一根木头、每一个设计、每一处痕迹都充满了故事。

    廊桥与“我”有什么关系,与世界有什么关系?

    浙江文艺出版社副总编邱建国说,其实就是一句“一桥一生,直抵人心”,这是与每个人精神世界的联系,是文化的力量。

    因为这种感召,这场分享会,还让读者现场相约——春暖四月去泰顺走读廊桥:“走走泰顺,一切都顺。”


    “转载请注明出处”

    陈骥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