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算能全方位地走读孤山了。
首先是孤山这一名字的由来。按照现在的通行的两种说法,一者因为其风景尤其优美,为独一无二之地,故名孤山,孤者独也,因此有孤山之名。另一说法,孤山上一度为皇帝所独占,南宋理宗在此建规模盛大的西太乙宫,把大半座孤山划为御花园;清朝时,康熙在此建行宫,雍正皇帝改行宫为圣因寺。皇帝独占,别人就不能去了,故称“孤山”。
两个说法都有其道理,若问我的看法,我比较赞成前者,孤者,独绝也,这满湖风景,以及周边群山相烘托映衬,风韵自是无限。别的山呢,又在四围,只有孤山在湖中,独得其美。不叫孤山似乎亏了,因此名为孤山。
其实,孤山是一幅水墨画。它素朴,静默。岭南望族、金石家许炳璈建了一座“生圹”——云亭,最终却未能完成埋骨西湖的愿望,却留下一段风雅,得与孤山云水相伴。许炳璈生前终日与名士来往,在亭旁凿“云泉”,泉后削石成壁,以供题刻。云亭的六根方形石柱上,二十四个平面写满了友人们楷、隶、行、篆等各种字体的楹联。其中,“无怀葛天以上、美人名士之间”为许炳璈撰书;“千年老鹤三生石、万树寒梅四照亭”为崔永安撰书。如今的云亭古旧得有些黯然,却也在山水之间静默伫立,仿佛在数说着那一种说不尽的尘缘。
和孤山结缘最久远的当属处士林和靖了。处士者,有真才实学而未做官之人也。
林和靖“少孤,力学,不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初放游江、淮间,久之归杭州,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满腹经纶,精通诗书画的林处士,在40多岁正当年时选择隐居孤山,一隐就是20年。“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直至去世也不愿意出来当官。他不仅不愿意当官,写诗也是写完了一首就扔。当人们沉醉在“暗香浮动月黄昏”的美妙意境中,又岂知这个隐者内心的修为已臻无上之境。他在《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有“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之句,把一个沉浸在宋时淡烟细水里的痴客心境描画得如此熨帖,人格境界实在是超然独卓!
孤山因而成了如林和靖如许炳璈们依靠的精神皈依之地。
苏曼殊上人曾长眠于此。苏曼殊早年投身革命事业,是集情僧、诗僧、画僧于一身的奇僧,尝与章炳麟、柳亚子等交游。他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语言,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
秋瑾经十次迁葬,最终埋骨于此。秋瑾(1875-1907)是我国近代女民主革命家。字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辛亥革命时期同盟会浙江分会会长。致力推翻清政府统治,她积极投身于救国救民的革命运动。1907年7月13日在绍兴大通学堂被捕,15日在轩亭口英勇就义,牺牲时才32岁。因其生前有“埋骨西泠”的愿望,再三辗转,由好友吴芝瑛与徐自华将其遗体安葬在西泠桥畔。
晚清、民国之际,除秋瑾、苏曼殊外,陈英士、徐锡麟、裘绍、尹维峻、陶成章、杨哲、沈由智,林寒碧等一干辛亥英烈陆续归葬于此。
惠兴女士墓。惠兴女士,满族人,1904创办贞文女学堂,后更名为杭州惠兴中学。
冯小青墓。冯小青(另一说小青不知姓氏)为明代万历时扬州人,母亲是女塾师。小青早慧,颇有才气,闺彦聚会时常能言惊四座。十六岁时,小青嫁杭州冯姓豪公子为妾,大夫人善妒,将她移居到孤山别业。小青病重,请人作画。画成祭奠,一恸而亡。
孤山汇聚了烈士处士、悲情孤孀、慈雅善人的墓地,几乎是一步一坟头。走入其深莽丛林,莫名泛起种种幽情悲意,给它蒙上了一层淡淡清灰。在烟雨凄迷的季节,用山含悲声、情恸于衷形容毫不为过。由此,它也就成了一幅水墨的画,背景是苍翠幽微的。过客游此总有一种沉重,甚至于无言的悲戚感。
孤山,更是一幅靓丽的油画。它色彩丰富,细腻逼真。它是西冷印社的发祥地。西泠印社,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等召集同人发起创建,吴昌硕为第一任社长。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国际性的研究印学、书画的民间艺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
文澜阁坐落在孤山下的省博物馆内。文澜阁,为清代乾隆年间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造的全国七大书阁之一。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文澜阁建成。文澜阁原为康熙的行宫。
皇家苑囿傍依的浙江省博物馆馆藏文物及标本十万余件,文物品类丰富,年代序列完整。其中,河姆渡文化遗物,良渚文化玉器,越文化遗存,越窑、龙泉窑青瓷,五代吴越国及宋代佛教文物,汉代会稽镜,宋代湖州镜,南宋金银货币,历代书画和金石拓本,历代漆器,革命文物等,都是极具地域特色及学术价值的珍贵历史文物。
比如馆藏罗聘画的《金农像》,实乃孤品,精绝细腻。罗聘(1733~1799),祖籍安徽歙县。字遯夫,号两峰,别号花之寺僧、金牛山人等。“扬州八怪”中最年轻者。兼能诗,有《香叶草堂集》;金农是清朝画坛“扬州八怪”之一。他生活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因此他给自己封了“三朝老民”的闲号。
由此可见,孤山是座文化园林,具有非比寻常的内涵。它还是文人读书的福地。敬一书院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由时任浙江巡抚的赵士麟在西湖边的孤山上亲手创建和担任主持。1999年,按清式书院建筑风格对敬一书院进行了重修。主体建筑由前后两进厅堂和左右两厢房构成四合院,院西侧另辟园林。书院前一进厅堂题额“瀛屿芬馨”,书院后进厅堂题额“秀萃明湖”,堂内展出孤山历代名胜图,包括平湖秋月、孤山霁雪、清帝西湖行宫八景等,串联成一幅“文化的孤山”长卷。赵士麟平生最重一个“敬”字,他将书院取名为“敬一”,意谓“一念不敬,心便放逸;一刻不敬,体便松懈;一言不敬,言便招尤;一事不敬,事便取悔”。长者娓娓说道,至今闪烁在学子心间,成为悬挂恒久之铭文。
诂经精舍,书院名。嘉庆二年(1797),浙江学政阮元于西湖孤山上构屋五十间,集全省通经之士纂辑《经籍籑诂》。阮升任浙江巡抚后,于五年(一说为六年正月)将其辟为精舍。教学内容为经史疑义及小学﹑天文﹑地理﹑算法等,那时已经初具现代学校的大气雏形了。
楼外楼居于此,百年老店,它的创始人叫洪瑞堂,是一位从绍兴来杭谋生的落第文人。他从南宋诗人林升的诗中取了三个字,把自己的小店取名为“楼外楼”。餐厅地理位置绝佳,坐落于西湖河畔,环境清新宜人,是一家有文化底蕴的老店。当年周总理曾在此宴请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一行。
一座山,有墓葬,有庙宇,有行宫,有博物馆,有书院,有饮食名店,有公园,有梅林鹤苑,有名人雕塑,可以说色彩缤纷,文化厚重,而又丰富杂驳。因此孤山是“不孤”的,不仅不孤单,而且热闹、庄严、厚朴而又持重。
如果说孤山是“孤”的,恐怕要说它在文化厚度上是孤绝的。你看它涵容了儒、佛、道等综合文化元素,加上特有的园林美景,彼此烘托,彼此依傍。登临38米高的山顶。但见东边西湖波光粼粼,西靠葛岭宝石山,北临断桥,南瞰苏堤。它拥有30余处名胜景观:放鹤亭、林和靖墓、西泠印社,玛瑙坡、一眼泉水、文澜阁、中山公园、清行宫、敬一书院、秋瑾墓、六一泉、苏曼殊墓园、半壁亭、林社等。可以说是宝聚天下,星罗万象。
如果让我选择,我情愿与孤山中结庐,哪怕是只在范仲淹亭子里坐一坐,我也心满意足矣。然后用一个下午的时光神思遐想,瞬时感觉梅花就落满了“孤山”!
“转载请注明出处”
陈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