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爱奇艺综艺《种地吧》最新一期开播,10位种地少年开始了一天搬肥30吨的挑战。
之前,潮新闻·钱江晚报记者来到位于杭州农郊的“种田小屋”探了班,和少年们聊了聊:
上千万人围观他们干农活!10个年轻艺人,在杭州,花半年,种出5万斤粮食
在这档持续190天的综艺里,会开旋耕机、会电焊、会工程制图,甚至自学电路制作孵化箱的赵一博,惊掉了网友的下巴,被誉为“天选种田文男主”、“全中国丈母娘最想要的女婿”。
能演戏,能种地,擅长协调沟通,还时常自省学习……翻阅众多社交平台的留言中,对他提及最多的词是“完美”。
“完美”这个词,听起来总有一种包装后的虚无感,真实的赵一博是什么样的?
喂羊、制作食槽、开复盘会……赵一博从头到脚都是灰扑扑的。
采访前,他一边拆着身上的麦克风一边和节目组讨价还价:“今天是鸡蛋孵化第8天了,等下我还要拿手电筒去照蛋,摄像大哥先休息,我自己架个固定机位就可以。”
我们好奇,你每天干这么多活,累不累?他笑了笑,比起累,他更愿称其为“踏实”。
【自学小麦种植技巧,结果在南方录制节目】
当赵一博决定用6个月时间去种田时,朋友都觉得他疯了,劝他:“24岁对刚起步的演员很重要,你不去多接接戏,花半年去种地?”但赵一博看来,《种地吧》就是那个让他“眼前一亮”的机会。
比起其他综艺,《种地吧》的筛选标准有点“奇葩”:要具备基础田间劳作技能、器具维修能力、畜牧养殖知识……但具体而严苛的标准,吸引了两百多个年轻人报名。
毕业于上海海事大学轮机工程专业的赵一博,相较其他人有着天生优势:他出过海、下过地,在船上维修过各类器械,也在农村支教过三年。
面试时,他这样介绍自己:“我会车工、钳工、焊工、电工……”节目组诧异地打断了他:“你,是演员吗?”
从来没有一次见导演,这么顺利。被节目组通知录取后,赵一博在网上火速下单了一堆和“北方小麦种植技巧”相关的书,可没想到最后节目是在杭州录制,他笑言:“别说灌溉了,(田里的)水都排不完。”
最初,10个少年把事情都想得很简单——录综艺嘛,早上到场,化妆开拍;晚上结束,回酒店休息。
可开拍第一天,大家就心灰意冷。“打扫到晚上9点的时候,我还在想,节目组到底什么时候带我们去酒店,什么时候这段拍完?到了11点,我已经很认命地去铺床了。”
居住环境还是可控可改造,干活时间就要看老天的脸色。
去年立冬前,为了不耽误农时,他们被要求在6天内收割8块田的水稻。临行前准备的护肤品、潮牌被堆在了宿舍的角落,日常就是耐脏的羽绒服、轻便的卫衣和永远沾满泥点的雨靴,“现在我们的衣服都是扒拉扒拉,就算是洗过了。”说罢,他抖了抖羽绒服上的土。
【排了10几天的水,人都要排“傻”了】
参加节目前,赵一博就考了收割机的农具驾驶证,帮助队伍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现实远没有节目中展现得那样顺利。
在收稻进程远远落后时,大家自发留下赶工,晚上9点,农田一片漆黑,看不清彼此,只听见干活窸窸窣窣的响声。
开着收割机的赵一博突然听到前方传来一声巨响,驾驶舱视野过高,天又黑,他只能下车,打开手机的手电筒查看:收割机的绞笼缠住了路边的电线,需要送修。
赵一博回想当时的情景:“我们一共有三台收割机,如果少了一个,就意味着要延后1/3的时间。”出于自责,慌张的他一直说着“对不起”,下意识用手捂脸,“感觉自己马上要哭了,但又没办法。”
想来想去,他拾起边上的镰刀,徒手割稻,弥补落下来的进度。
那天夜晚的记忆,只剩下无止境的弯腰、前进、弯腰、前进,最后收工时,膝盖都抬不起来了。
这并不是唯一的挑战。南方冬天多雨水,这意味着在种植小麦之前,种田少年要先通田里的排水渠。
12月的杭州,雨雪是常态:“一边排水,一边下雨,专家来了都摇头。”
为了不影响后续小麦的播种,大家排了十几天的水,这是唯一一个结束后,没有人欢呼的工作,最后一条水沟挖完,所有人都呆呆地坐在石板上,赵一博用了一个词“虚无”来形容。
年轻人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农田里的生活并没有那么“虚无”。
在赵一博的vlog里,他们搬了600袋的化肥,尝试了无人机播种,在小麦生长的空闲时刻,搭建了温室大棚,种了4000盆玫瑰。最近,他们自制了鸡舍和羊棚,还将宿舍装修得焕然一新。
之前在大学里的技能也没落下。专业课要求的“工程制图”,被赵一博用来做搭建宿舍重建的平面图。几个人还靠着一磨二砍三比较,用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买到了水泥、沙子等建材。
“喏”,总导演杨长岭指着房间的墙壁:“这都是他们砌的,上面还有指印呢。”
【等一个晴天】
比起“完美”,在形容自己性格时,赵一博用了很多负面的词汇:“内耗、焦虑、拖延症,这全是我。”
曾经的他有严重的失眠,每次辗转反侧时,他都觉得自己想得多,做得少。越想,越睡不着。
现在的他,睡得非常踏实。如他所言,每天都很平和,只需要把一件事做好,不用去想别的,不用去社交,不用去揣测别人的态度。
他甚至戒掉了手机。刚开始是“被动”,干活时手上都是泥,掏不出来;后来是“主动”,接触的无用信息少了,反而更轻松了。大家达成了共识,少接触社交媒体:“看了会影响种地心态,不如少看。”
改变不止于此。
前几天,他去秤上称了一下,发现自己胖了几斤。早睡早起,三餐规律,干的活虽然多,但人却越来越不感到疲累,这是之前当演员的他无法想象的状态。在拍戏时,他往往昼夜颠倒,饥一顿饱一顿:“不仅瘦,还容易累。”
身体的变化是其次,更多的还是心态的调整。
曾经“焦虑狂魔”的他,学会从“想得多”变为“做得多”。他告诉自己:先做,遇到困难再解决。计划太细反而拖延,将大概的计划连同行动力一起实施。
大自然也教会他一个重要的道理——等天晴。
杭州的晴天告诉他,很多问题并不是着急就能解决的,稳一点,慢一点,也许一个晴天就把困扰许久的问题都解决了。
这或许就是自然和土地给予年轻人的力量。
就像余世存在《时间之书》里写得那样: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而这个答案,赵一博已经找到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李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