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有浙江省经济界“奥斯卡”之称的风云浙商评选,今年已第20个年头。钱江晚报作为活动承办方之一,20年来,记录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浙商奋斗故事。经钱江晚报推荐并获选的知名浙商,已经有数十位。什么是浙商精神?什么是新时代的浙商精神?天然兼具了这些精神属性的广大浙商群体,又为浙江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为共同富裕做出了哪些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值得时代褒奖的一群人的吗?潮新闻平台上线之际,我们邀请了浙江省重点智库浙商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教授、浙商博物馆馆长杨轶清著文,讲述不太为人所知的风云浙商20年背后的故事。
(首届风云浙商颁奖现场,台上十人后来都成了中国经济界的风云人物。)
2004年2月3日,首届风云浙商颁奖典礼在杭州举行。创办阿里巴巴不足4年的马云,就是首届获奖者之一。马云很罕见地穿西装打领带上台领奖,对当时还受到外界质疑的马云来说,能够成为首届十位风云浙商之一,这是对他和阿里巴巴最好的肯定。而一身正装,则是他对这个荣誉的重视。
首届风云浙商颁奖典礼,钱江晚报头版报道
2023年2月10日,距离钱塘江一箭之地的浙江广电中心灯火璀璨,风云浙商颁奖大幕第20次拉开。迎来第六个本命年的元立金属制品集团董事长叶新华最后一个登台,从省领导手中接过朱炳仁大师设计的“鲲鹏展翅”奖杯。1991年,41岁的叶新华在遂昌物资局生资公司经理任上创办遂昌县钢铁厂,如今,元立已经是500亿年销售额的大型实体企业。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遂昌,元立一家企业就贡献了全县2/3的税收。
(2022年度风云浙商颁奖现场)
鱼米之乡的浙江,自古以来“人文渊薮”,两浙大地代有人才出。其中最多的是文人和商人,无论古代的进士,还是当代的院士,大多数时候浙江籍最多。中华商祖范蠡,事业的舞台在古越浙江;传说家里有“聚宝盆”的沈万三经常被游客误以为是苏州周庄的土豪,实际上沈万三是他父亲带着他们兄弟几个从太湖南岸的湖州南浔,迁居到同样是江南水乡的苏州周庄。沈万三的足迹其实跟今天的浙商一样,创业在他乡,老家在浙江。两浙千年商脉薪火相继,绵延至今。
当代浙商更是被公认为中国第一商帮群体,全国工商联1998年开始每年发布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浙江民企入选数量连续24年位居全国第一。2003年,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榜首次发布,榜单前10名5位是浙商。而在2020年大陆富豪榜上,前三名被浙商包揽。
(2004年度第二届风云浙商颁奖现场)
按户籍人口计算,每万人市场主体拥有量近2000户,位居全国榜首,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还不算广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六百多万省外浙商,据2021年的不完全统计,省外浙商创办了至少15家市值或年营收超千亿的大企业。
浙商早期被称为“小狗军团”和“蚂蚁雄兵”,数量庞大的创业者队伍奠定了浙商整体实力的基本盘。尽管富豪榜上多浙商,但浙江民营经济的主体还是中小企业。
一座塔只有基座宽阔厚实,塔尖才有可能高耸云霄。中小微企业数量多而且有活力,才有可能源源不断地持续造就大企业,这个结构说明了浙江市场主体结构的良好生态。
实力雄厚的庞大创业群体,是风云浙商评选的最大本钱。今年评审会上,有职能部门的领导评委曾担心,已经评了20年,会不会无人可选只能“矮子里拔将军”?结果发现30强榜单就让他难以取舍,好像谁评上都可以。如果说这是一份十几年前刚开始几届的名单,他也相信,因为这里面很多是资深浙商或行业龙头。20年来每年风云浙商得主的总体水准基本保持稳定,首先还是这个前提——浙商群体藏龙卧虎,杰出人物层出不穷。
(2005年度第三届风云浙商颁奖现场)
坚持公益性,定位高标准,突出公认度,是风云浙商评选的生命线。风云浙商20年来,从不以任何形式收取任何费用。因为每年都有首次参评的候选人,为避免不明就里者被钻了空子,以至于主办方每年都要发布“严正申明”绝不收费。
风云浙商不是富豪榜,候选人资产多少、规模大小、知名度高低不是主要依据。候选人创业过程中所传递的价值观、影响力和标杆意义,对行业和社会的正能量和激励性,才是主要的考虑因素。此外,候选人年度事迹的“风力大小”,以及与每年评选的主题、国家和省里中心工作的关联性,也是重要考量。马云、宗庆后、李书福、徐冠巨、南存辉、王建沂、郭广昌、沈国军、王水福、王振滔、陈爱莲等,都是风云浙商榜单上的常客。而鲁冠球、冯根生、沈爱琴、庄启传、戴天荣、池幼章、郑秀康、楼金炎、裘德道等往届风云浙商先后离世已成绝响,前几天年仅65岁的杉杉集团创始人郑永刚也驾鹤西行,也让这个奖项多了岁月沉积的历史沧桑感。
风云浙商评选比较强调年度表现,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每年的获奖名单按资历或地位简单排序,逐年减弱。最近几年的风云浙商得主,还有很多是成名已久的资深创业者,5年前海南亚洲制药董事长楼金当选时已经88岁,他也是迄今最年长的得主。这并不是之前评委的遗漏,而是每年都有比他们风云表现更为突出的候选人。
一个民族需要英雄,一个群体需要标杆,风云浙商正在努力成为这样的标杆。
海内外浙商是一个上千万人的庞大群体,20年来风云浙商累计200人次,远远超过万里挑一,比例很低。对浙商个人来说,这是很高的荣誉。万众瞩目之下登台受奖,隆重的场面和强烈的仪式感,让很多获奖者终身难忘。这是对过去业绩的褒奖,也是未来继续前行的动力。
此外,因为绝大多数浙商秉性低调,再加上如果产品不是终端消费品。即使是行业隐形冠军,其社会公众认知度也不高,在圈外默默无闻。风云浙商颁奖季,浙江经视、钱江晚报、浙商杂志等承办单位,会进行持续数月的多媒体包括户外路牌灯箱等高密度立体传播。不仅获奖者个人公众认知度大大提高,也是塑造浙商品牌和传播浙商精神的过程。
比如前面提到的叶新华,虽然已经是好几届的全国人大代表,也是当地遂昌县的政协副主席,但除了企业所在的丽水和衢州,公众认知度不高。小他两岁的麒盛科技董事长唐国海是嘉兴人,1992年就生产出了第一辆微型轿车并通过国家技术测试,因为无法进入国家目录,只能抱憾终止。在当晚的颁奖仪式上,70岁的唐国海面对主持人提问,铿锵有力地说出:(如果当年允许我造车)中国的汽车行业要改写!如此豪气干云,不是这个舞台,无法被足够多地感知。
20年不长不短,历届风云浙商得主中已经有10位去世,也有两家两代人登上领奖台,5位80后登上领奖台,30岁的最年轻获奖纪录也有待打破。这是浙商未来走得更好的保障,也是“风云浙商”走得更远的底气。
2003年对浙江省具有特殊含义,这一年启动的决策有着里程碑意义。刚好这一年启动的风云浙商评选,因为这一巧合,也具有了某种与其他经济类奖项不一样的内涵。20年风雨兼程,如今,民营企业和浙商群体,又走到了一个新的路口。在这个风雨云雾交织的路段,只要浙商奋斗和担当精神还不丢,就能千山跨越、大道向前,穿越风雨、向阳而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杨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