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时课 第二十四课|开端:《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

马黎 马黎2022-09-26 03:27全网传播量1万
00:00
00:00

【写在前面】

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与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共同推出“良渚时课”,这是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尝试,借助媒体平台,以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收藏和展示的文物为切入点,配合图片和音频,从多个侧面讲述良渚时期的文明成就、社会风貌,展示5000年前良渚人创造的智慧结晶。

从2021年3月18日开始,我们在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客户端连载文物故事,每个月更新两期,欢迎大家关注。

第二十四课

开端:《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

□王加点

WechatIMG357.jpeg

图片1.png

我们常常在问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传承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些跟“文化自信”又有什么关系?我们为什么要坚持“文化自信”?或许,良渚文化的第一本考古报告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回到良渚遗址考古发掘的开端。

自1921年河南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遗址发掘后,“中国文化西来说”甚嚣尘上。仰韶文化的发现者、瑞典著名地质学家安特生认为:新石器时代晚期,以彩陶和尖底瓶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进入了华北,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彩陶扩散的同时,也可能导入了高级的农业技术。

图片2.png

安特生和他的团队在仰韶村进行第一次发掘前合影留念

图片3.png

彩陶钵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 1956年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1928年,吴金鼎先生在山东龙山发现了城子崖遗址,这是中国考古学的一个里程碑,它让中国的考古学家们可以用考古发现的科学证据坚定地对“中国文化西来说”回应:“我们坚信事实不是如此了。”城子崖的发现昭示着在中国东部地区确实存在着另外一个不同于彩陶文化的古老文化,光亮的黑色蛋壳陶表明这种文化技术高度发达。李济先生在城子崖的序言中说“有了城子崖的发现,我们不仅替殷墟文化的来源找到了老家,对于中国黎明期文化的认识我们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图片4.png

黑陶蛋壳镂孔高柄杯 龙山文化 1972年临沂大范庄出土 临沂市博物馆藏

黄河流域考古工作得到迅速进展的同时,长江下游江南地区的史前考古工作也拉开了序幕。随着常州淹城、湖州钱山漾、金山戚家墩等遗址的发现,江南地区古文化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史学界人士的关心和正视。以卫聚贤为代表的史学家开始筹划建立一个学术性的社会组织来更好地统筹长江三角洲的考古活动,即吴越史地研究会。

卫聚贤先生可以说是发现良渚的“插柳者”。1936年,卫聚贤到杭州借瓷器办展,在古玩市场购得了1枚石镞和1件石铲,经过多方探查得知,这些石器均出于杭州西南5公里的古荡。这次古玩市场之行,促成了吴越史地研究会与西湖博物馆在古荡遗址的试掘,年轻的施昕更正是这次发掘的一员。

图片5.png

施昕更先生像

此时,良渚文化第一本考古发掘报告的作者是西湖博物馆的一名普通的馆员,他在古荡遗址发掘中发现,遗址内出土的石器与他家乡良渚一带常见的石器相似。第二天,他就急急地回到故乡去搜集,除了铲以外,意外又得到了许多不同形式的石器。

西湖博物馆对施昕更的发现十分重视,馆里依照当时民国颁布的《古物保存法》的规定,呈请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取得发掘执照后,在1936年6月至1937年3月期间,施昕更先后三次在良渚镇开展调查和试掘,这是良渚遗址开展的第一次科学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

图片6.png

报告中记录的陶器

但时代的洪流裹挟着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已经在杭州付印的这本《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几经辗转,除了旧稿外,字版、图版甚至报告中的这批发掘材料全都遗失散尽,一直到1938年才艰难出版。施昕更在战乱中饱含悲怆地写下了卷首语,以纪念他已经沦陷了的故乡。

“抗战时期内,一切都需要建立起来,而学术工作,同样的也仍欲继起滋长,不断进展,因为我们除军事上的战争太,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需要战争,才可握最后的胜算。”

这部在战火中重生的报告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这部报告之前,良渚、瓶窑地区因为出土“汉玉”而出名,挖宝屡见不鲜,历史和传承几乎完全被抛诸脑后;80多年后,从这本考古报告开始,一代代文化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将良渚建设成如今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世界文化遗产地,让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这是文化和文明的力量。

开头提出的问题,80年前的疾呼和这80多年的发展我想是可以回答的了:

“然而,中国绝对不是其他民族可以征服了的,历史明明告诉我们,正因为有渊源悠久,博大坚强的文化,所以我们生存在这艰巨伟大的时代,更要以最大的努力来维护来保存我国固有的文化,不使毁损毫厘,才可使每一个人都有了一个坚韧不拔的信心!”

 


相关专题
《良渚时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