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宋浩/文 魏志阳/摄
8月31日下午,杭州国家版本馆举办了开馆第一场学术讲座。主讲人王澍是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也是杭州国家版本馆建筑的设计者。
魏志阳摄,以下图片除特殊标注外均同。
开馆一个多月来,杭州国家版本馆每天额定的1500人都约满——有天放号刚5秒,同时有三万人次点击预约。对观众来说,王澍的建筑设计是一大看点。
作为中国首位“普利兹克奖”得主建筑师,2019年,王澍承担了建筑设计工作。他和夫人、同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的陆文宇,三年来长期驻守现场,与施工、设计人员共同完成了这一作品。
王澍如何构思这件新的代表作?他以“营造·现代宋韵——杭州国家版本馆的设计与建造”为主题,分享了设计背后的理念。
(扫描二维码,回看直播视频)
1.
“我们住在杭州,很幸运。”开场不久,王澍回忆起了20多年前一件事。2000年,王澍拿到了同济大学博士学位,回到杭州,发现杭州在大力建设广场文化,广受关注。当时有人提了个问题:“全国学杭州,杭州怎么办?”
“杭州学西湖。”回到中国美术学院,在课堂上对着学生,王澍这样回答。
为什么要提这件往事?这句话包含了王澍对建筑的理解,也包含了他对建筑美学、城市化进程的理解。
在王澍看来,宋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人与自然山水的和谐:“中国文化,把自然放在第一位。”这也是他设计杭州国家版本馆最基本的美学语言,是他践行了多年的艺术宗旨。
设计之初,王澍定好的设计理念是“现代宋韵”。首先,这是一件现代艺术作品,不能走模仿这条路,他要用创新的东西承载当下这个时代的审美、技术,把这座建筑留给后人。
青瓷屏扇门。版本馆供图。
其次,他要展现宋韵。在设计过程中,无数宋画作品出现在王澍的脑子里,这些宋画在杭州国家版本馆留下了影子,如之前介绍过的青瓷屏扇门,来自南宋马远《华灯侍宴图》等等。
这里还有哪些宋画的影子?
2.
“宋代园林神韵的当代藏书建筑”,这是定好的设计主题,也是王澍遇到的第一个挑战。
园林,明清的很多,宋代的却见不到——别说实物了,连传世绘画上都看不到。怎么设计?根据西湖。
《西湖图》,资料图。
王澍打开800年前的画《西湖图》,湖水浩渺、远山起伏、山雾笼罩,同时亭台楼阁倚立湖边,小舟遍布湖中。宛如仙境的景色中,透露着湖边的热闹。画中的西湖与城市相依,几乎不见人和建筑,而城市、人就在其中。
这就是王澍推崇的美学,在他看来,所谓宋代园林,正是与自然山水的和谐,建筑融入自然山水中。
因此,2019年站在良渚这个废弃矿坑边,王澍被一段残破的山体吸引了。
这是杭州国家版本馆的建设位置,山体在东南边缘。如果要像明清皇家藏书楼,在南北中轴线上开一个南门,这段山体必须炸掉。炸掉就增加工作量和成本,更重要的是不符合王澍的理念。
首先,王澍觉得南门完全不是问题:“中国的园林,就从来没有开在中轴线上的正门。”王澍早就想好了,南门就开在山体侧边,位于整个版本馆西南角。其次,他觉得这段山体的存在,在宋代审美中是一个重要特征,他总结为“掩映之美”。
资料图
当时很多人不明白,这想法太大胆,光秃秃的破山,能好看吗?直到工期进行到一半,园林基本成型了,很多人发现园林南边的山体峭壁如削,山顶树木丰茂,仿佛有北宋范宽的名画《溪山行旅图》的神韵。
站在园林中,悠然见南山。
3.
王澍反复提到中国山水画。南山被认为有范宽山水的神韵,这是王澍最开始也没想到,来参观的山水画家喊出来的。
真正在最初给王澍灵感的是董源。董源与范宽、李成并称“北宋三大家”,存世作品有《潇湘图》等,对后来米芾、赵孟頫、沈周、董其昌影响深远。董源的贡献在哪里?
《潇湘图》(局部)资料图
杭州国家版本馆位于世界文化遗产——良渚遗址的旁边,有严格的高度限制,不能建高楼。空间不够怎么办?王澍想到了董源笔下山水的平远构图。
宋代山水,北方画家(如范宽)笔下,高山壁立千仞、壮伟雄浑,气势逼人。南方地形都是小丘陵,大山少,山水怎么画?董源创造了平远法,南方平缓的山峦连绵不绝,那就把近景和远景距离拉长,把其中草木丰茂、山岚环绕画出来,境界辽阔、平淡、冲和,展现江南山水意境。
董源解决的这一问题,正类似王澍面临的高度限制的问题:既然不能解决高大的问题,就模仿平远法,以建筑的层次来解决空间问题。于是,杭州国家版本馆有了从南到北一层一层的设计。
版本馆供图
南书房、主书房、主馆二区、主馆三区、主馆四区、主馆五区,层层之间又有山体库房、南阁、绕山廊、长桥、文润阁、北阁等建筑,山环水绕,曲径通幽,把南派山水画的神韵刻入了建筑的基因里,也回应了杭州国家版本馆不同于北京、西安、广州三馆的“江南”特色。
4.
很多艺术、建筑专业的学者,也纷纷来参观。王澍曾陪同一位朋友来参观,朋友站在主书房前抬头看,目光掠过青瓷屏扇门,看到屋顶下的木结构:“哟!这是‘仰画飞檐’!”
北宋画家李成的笔下,亭台楼塔的屋檐都高高翘起,他认为人从低处仰望,看到的就是檐下的木椽,因为要“仰画”。因而,在《晴峦萧寺图》等作品中,俯瞰山水的同时,又可以看到屋檐下的细节。
《晴峦萧寺图》(局部)资料图
中国古代山水画并不是从一个视角看过去、几何式、机械的山水,而是诗意的、艺术的山水。王澍让屋顶的木梁结构暴露在外,既展示了东方木构建筑的传统,又以李成山水的画法展现了宋画“仰画飞檐”的韵致。
杭州国家版本馆中,王澍还大量运用了桥,各个馆区之间往往用桥连接。王澍为什么喜欢桥?
郭熙的《早春图》、范宽《溪山行旅图》、李成《晴峦萧寺图》……很多画中都有一座小桥,往往位于近景与中景分割的位置,过了小桥,就渐渐走入山深处。
在王澍的理解,小桥是入世和出世的界限。小桥这边是尘世热闹、庙堂之高;小桥那边是山林深处、江湖之远。这座小桥,是文人士大夫们人生价值的重要路口。
在记者看来,王澍对宋代山水画有深刻的体悟,并由此抵达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从这个核心出发,他以现代建筑艺术的面目,展现中国传统的精神。这正是他“现代宋韵”的由来。
王澍 陆文宇
讲座在持久的掌声中结束,在场观众不少是中国美院建筑学院的师生。
杭州国家版本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是杭州国家版本馆的重要功能之一,接下来杭州国家版本馆将会常态化地推出学术水平高、内涵丰富、主题多元的演讲和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