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见习记者 刘玉涵
11月21日,“万年浙江与中华文明”学术座谈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国内大学、著名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应邀参加。
在中国考古100年、上山文化命名15周年之际,国内外知名考古学者回到万年前,聊一聊源头、聊一聊上山这颗“启明星”。(稻·源·启明|大咖学者齐聚一堂,就为了聊一聊那一粒米)
部分专家学者会前合影
听过专家学者们的座谈,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上山文化对于中国、对于世界的重要性。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研究员陈同滨正致力于上山文化的申遗工作。
座谈的最后,她对比世界遗产中的农业遗产、农业起源遗产情况,分享了她关于上山申遗的设想和上山申遗的意义。
陈同滨发言
首先谢谢浦江政府的邀请,跟上山遗址也是挺有缘的。
2006年给上山做的保护规划,一晃15年过去了,当年的遗址保护还是一个大跨度的,没有想到这些年研究、发展得这么快。
在去年的那次会议上,我突然发现它已经具备一种申遗的可能了,今天的会我不多说了,我重点讲一下关于申遗方面的初步的设想。
这次习总书记在9·28的讲话也提到了农业起源的重要意义,同时伦敦大学的傅稻镰教授也讲到了上山文化的重要意义。这些我都在考虑中。我就讲四个连贯的想法:
第一,世界遗产中的农业遗产现在是什么情况。
第二,世界遗产中的农业起源遗产。
第三,关于上山申遗的工作设想。
第四,意义。
第一,农业遗产主要是表现在两个名单里,最主要的是《世界遗产名录》的农业遗产。粮农组织还有一个《全球重要遗产》,这两个不是一个等级的,最重要的是《世界遗产名录》。
我们经过初步检索有16处,分布在几个大的地区,名单我们也查出来了,内容都查了一遍。结果我们就发现,这里头没有专门关注农业起源的一个说法。
我们再看一下粮农组织到现在为止提出来的名单。从2005年开始建立,23个国家有62个项目进去了,覆盖的是各种的农业系统,它更关注的是农业的生态系统而不是起源研究,所以在这里也没有特殊强调的起源的问题。
我们再专门查了一下,和人工栽培历史相关的遗产大概有10处,主要是从生物多样性角度来认定它的价值,而不是它是不是最早的起源。
其中,中国有两个材料提到的农业起源,一个是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一个是内蒙古的敖汉旱作农业。
但这个名单是粮农组织的,不属于世界遗产,所以我们还是回到世界遗产来看。
我们看到有三个遗产是涉及到农业起源的,这三个农业起源很有意思,都没有涉及到大小麦、大小米,主要是一个生态系统考虑,一个采集系统的考虑。
这是加蓬非洲中部的,芋头、山药、芭蕉之类的,也是1万5千年左右的遗产,是早期西图利安人种植和驯养的考古证据,但是更多的材料并没有在文件里展现。
关于它的遴选标准第四条、后头两条是自然遗产的特点,真正跟人类相关的第三条、第四条,它主要还是讲动植物的驯养过程。真实性和完整性可以看到它都保存得很好,因为人少。保护管理也都有专门的要求。
第二个有关农业起源的依然也是讲到香蕉、芋头、番薯这些,时间是距今1万年到7千年,也是荒郊野外的,跟上山不一样,上山还是在农村,关系还是很大。
这段也是讲的湿地的关系系统如何生产,标准也是3和4,土地开发的独特证据,在独立的农业发展中具有代表性。
我们可以看到世界遗产组织很关注的都是人地关系,真实性、完整性也都没有问题,保护管理也是可以的。
第三个农业起源的这是一个洞穴遗址,它的价值是从游牧的打猎向定居农业转变的过程,它的栽培过程也是玉米、南瓜之类的。
所以现在世界遗产中涉及到起源的这三个都是属于非洲这些地方,既不是西亚的也不是东亚的,它的介绍也是美洲大陆上最早进行栽培的一个物证。
另外,在洞穴里发现一点玉米穗认为是最早的人工栽培玉米的证据。遴选标准也主要是3,3是见证了这样的过程,从打猎采集向定居农业转变的特点。真实性和完整性都很好,因为没有城市建设压力。
这个查完以后我又专门再查了一下大小麦的起源有没有什么世界遗产,于是我们就对西亚的以色列、叙利亚、黎巴嫩、约旦、伊拉克等国,专门查他们的世界遗产里头没有关于大小麦申遗的项目。
我也很奇怪,大小麦是他们很自豪的事,是他们考古不重视呢?还是?现在世界上是这样一个局面。
关于上山的申遗我简单讲一下。
因为现在已经有20处了,我今年春天跑了18个点,基本上选了6个点列为首批考虑的系列遗产的选点。但这个点里头各自也都还有需要深化的考古工作,关于选点的构成我后头会涉及到一点。
在对比分析上我们还有一些工作要做,上山和中国其他的万年遗址比较,你怎么来说明你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和东亚、和南亚的同类遗址比较,你可能在时间上也要有一个对比分析。
和世界农业起源遗产比较,刚才已经说了有一些初步的材料对比,当然不排除下一步再进行进一步的对比。
再接着跟整个世界的稻作农业的遗产,这就包括前前后后,比如说菲律宾的、比如说哈尼梯田的,上山在这里面的地位是什么?
按照世界遗产的价值分析路数,你跟同期同类的国内国外的所有的同类的东西都要进行比较,说明你在里头的地位,这是下一步要做的。
在OUV突出普遍价值生命上,我们的价值标准三——见证价值是可以说的,可见证人类文明重大进程中农业起源的稻作起源,这个是可以见证的。
第二是标准四典范价值,根据国际专家和你们提到的意见,上山遗址具备的要素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新石器时代的一个典范或者你们有更合适的词可以把它再进一步的细化或者是准确。
关于真实性应该说没有问题,下一步做遗址公园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贯彻不造假,越是原始的东西越不能做更多的假动作,这个一定要把住。
关于完整性是一个大问题。
我作为一个外行看上去,植物考古、农业考古工作好像做在的田野考古之前,现在遗址和环境的完整性还不关注,可能分布的小丘陵关注了,但周边的环境应该有多大一个相关的范围,这个肯定要做考古进一步确定的。
另外还有一个是遗产要素的完整性,刚才大家都提到了。
如果我们的遗产要满足完整性要求的话,它几个基本的要素:石器可磨制的,陶器,还有栽培稻,还有定居聚落的,还有和巫术信仰相关的基本的要素,在这些遗址上都要有一个比较系统和充分的表现。
现在看下来,荷花山的那片石器出土非常的震撼,以前从来没见过。
桥头的陶器应该也是足以在中国陶器史上地位是很突出了。
接下去的栽培这块、稻作这块,现在还没有找到稻田,就是物证,栽培的地点可能下一步考古我希望能找出来。
定居聚落现在上山和小黄山表现得比较充分一点,但小黄山我看现场破坏得还是比较厉害,以前挖过的很难再选了,后面是不是可以选出比较像样的聚落遗址也很难把握,上山可以说一说。
到后头巫术这个,傅稻镰先生用的是宗教,我想想我们就用信仰吧,巫术和信仰这一套,桥头现在的遗址怎么看,也有待于进一步的解说。
我想下一步考古工作中可能对申遗来讲,这几方面的工作可能有的都要深化。
刚才赵辉老师说到能不能对下汤做一个系统的设计,以后这是一个特别好的遗址点,从整体环境来说和本身的障碍来说很值得这么做。
接下去,剩下的保护管理保障就是要制定专项法规,就是系列遗产,制定文保规划、包括管理规划等等一系列。
最后简单说一下上山申遗的意义,这是我个人的认识:
第一,可见证中国对世界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农业起源中的稻作起源,这是相当大的突破国界与民族的贡献。
第二,继良渚古城遗址之后,可以直接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又一大重大文化遗产。
所以到上山遗址我去的时候说,这个我主动来接,推进它,这是我所有接的遗产项目里第一个表示要主动做的。
但是我觉得这个遗址值得为它做,现在既不是预备名单也不是什么,但我们已经全部都跟政府保持一个密切的关系了。
第三,我觉得它揭示了钱塘江流域文明的发展对东亚地区文明进程的贡献。
我不知道考古上怎么看,但我们现在做一些地理分区什么的,很明显钱塘江流域是七大水系中的一个,不属于长江中下游,但里面出来的东西影响了长江下游。
这不是大江流域里的独立的水系,是东南沿海的水系,有自己的特点。
真正的大流域在人类早期,可能是灾难性的东西,不一定会贴着大江大河的流域来,所以钱塘江流域这么早就发达了,应该对人类文明有一种启示。
第四,它填补世界遗产中稻作起源的类型空白,这是肯定可以说的了。
我很惊讶甚至是一个重要的农业起源的空白,不知道为什么西亚找不到它们的大小麦的申报点。
最后,我觉得这个遗址它还是展现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一个标志性成果。
因为就像秦岭介绍到的,其实越是远古的遗址里找出来的东西,越能发现我们东亚和西亚的不一样,根上我们就不一样。
所以中国特色不是空的一句话,是我们越来越发现我们本来就和它不是一回事。我想上山遗址群的价值一定也是这个性质。
就说这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