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视频丨邓小南“宋学大讲堂”开讲:四个方面认识“转型时代”宋代

    2021-11-03 07:49全网传播量1.9万
    00:00
    00:00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宋浩

    10月30日,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主办,钱江晚报、浙江图书馆、浙江古籍出版社承办的“悦读宋韵节”启动仪式在浙江图书馆举行,除了四大图书馆宋刻本联展、首张宋韵书单发布等内容,“宋学大讲堂”也进行了首场分享。

    宋学大讲堂由浙江大学教授、宋学研究中心主任龚延明主持,首场分享邀请到著名历史学家邓小南教授。

    邓小南,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本次大讲堂,她以《转型时代:宋代政治文化面面观》为题,从四个角度进行了分享。

    这四个方面,实际上就是回答“究竟如何看待宋朝”的问题。开场解题,邓小南教授如是说。

    第一个方面是“延续与变迁”。

    作为中国古代史上一个朝代,宋代有其独特的地方。比如陈寅恪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序》中那句著名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代在制度、文学、绘画、书法上延续了唐代,在学术思想上又与汉代并称。宋代对前代延续基础上,又有转型和变化。

    邓小南引用葛兆光教授《道教与中国文化》中的观点:唐文化可以说是古典文化的巅峰,宋文化则是近代文化的滥觞。

    钱穆在《理学与艺术》中也指出,宋代是古今社会之变的转折点,政治经济社会人生,宋代与之前的历史时期都发生了变化。

    邓小南教授还引用了严复、陶晋生、黄仁宇、陈来、张广达等学者的观点。宋代既延续了前代,又在各方面发生变革。

    认识宋代,第二个方面是“生于忧患,长于忧患”。

    “宋代历史,应是一个时代的历史,而非单一政权的历史。”邓小南教授指出,认识宋代,除了赵宋王朝,辽、西夏、金等政权也应该纳入视野。

    她展示了一张欧亚大陆地图,放在更广阔的地图中看,“中原王朝看作边缘的地区,在亚欧大陆上其实是处于中间地带。契丹、女真、蒙古这些北方民族,恰恰是当时连接南北大陆带、东西交通道的核心力量。”

    同时,宋代政权始终面临着来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呈现在士大夫身上,就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忧其民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是王安石的 “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是张载的“为万世开太平”。

    这种忧患意识,伴随了整个政权的300多年,对于宋代经济、文化、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

    第三个方面,是宋代的政治导向和政治氛围。

    邓小南教授说,这个问题也是本次分享的主要问题。宋代政治核心目标是“稳定”,这对于国内局面相对安定有成功之处。

    其次,宋代政治另一个特点是“活力”。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下,士大夫群体活跃,“开口揽政事,议论争煌煌”。

    宋代朝政称得上历代最开明的,比如宋太祖问赵普“天下什么最大”,赵普回答“道理最大”,宋太祖屡屡称好,此后宋代皇帝几乎不杀大臣、言官。

    同时,科举制下“寒俊”的崛起,促进了社会流动。总之,“立纪纲”“召和气”是治国施政的重要两端,宽松的政治氛围为士大夫政治的出现提供了空间。

    第四个方面,是社会整体呈现“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

    “化”是一个进程,不是一个完成时,是一个进行时。

    中唐到宋,社会经历着重要的变迁过程。邓小南教授提醒道,对这一进程的认识,关系到唐代和宋代历史的基本定位,也关系到对整个中国历史走势的把握。

    平民化,指的是相对于贵族制、门阀制度,身份背景淡化,普通家庭出身的民众有了更多的生存发展机遇。

    世俗化,指俗世生活影响增重,宗教越来越贴近世俗需求。

    人文化,则指更加尊重人的自身价值,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状态和教养成长。

    “宋学大讲堂”是浙江出版联合集团认真贯彻落实省委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在打造以宋韵文化为代表的浙江历史文化金名片上不断取得新突破的积极探索与尝试。

    讲堂计划每年四讲,一季度一讲,邀请海内外一流的宋学研究专家学者,从专业学术的角度,全方位解读、阐释宋代政治思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