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澄澄堂主观展记|比徐渭早生225年,比徐渭更放浪怪诞,他是谁?

    胡志弘2021-10-15 05:04全网传播量8万
    00:00
    00:00

    □老胡

    这是一篇迟到的笔记。

    因为拖延症,也因为需要查考比以往更多的作品、史料而宕延再三。几乎要弃题而去时,上海博物馆“国庆”长假前官宣:《万年长春》将第二次延展至12月5日。于是催生了这一篇小文。

    11131634266227_.pic_hd.jpg

    《万年长春》上博再次延展的公告。

    【观展记】

    《万年长春一一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

    展览时间:2021年6月22日至12月5日

    展览地点:上海博物馆三楼历代绘画馆、历代书法馆

    6月22日揭幕的《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首次从学术视角对上海历代书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研究,时间跨度从三国至现当代逾千年。从西晋陆机《草书平复帖》拓本、元代任仁发《秋水凫鹥图》轴、明初夏昶《潇湘风雨图》卷,到明末董其昌《行书天马赋》卷,名迹累累。

    11121634266227_.pic.jpg

    《万年长春》海报。

    老胡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此展共展出书画146件(组),涉及的主要人物达130余位。但绝大多数书画家展出作品为1至2件,仅有两位例外,他们展出的作品有3件。

    11201634266265_.pic_hd.jpg

    展厅一角。

    一位为董其昌。董其昌是中国书画史上的一座高峰,且存世作品甚多。主办者在选择时自然青眼有加。

    另一位则是不为人熟知,却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另类”存在——杨维桢。

    这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杨维桢,元末文坛领袖,著名书家,与225年后同样惊世骇俗的书画家徐青藤一样,同为绍兴人,晚年定居松江。

    老胡在《惊世骇俗的青藤 惊世骇俗的字》一文中,曾这样表达:徐渭书法的惊世骇俗,还可以延伸至为人处世的惊世骇俗。种种的不与人同,其实就是他欲诉“磊块不平之气”的怪异表达。

    杨维桢有过之无不及。

    他的放浪怪诞,明人何良俊曾有记载:“杨廉夫(即杨维桢)与倪元镇(即倪瓒)尝会饮于友人家。时席有歌妓,廉夫狂诞,脱妓人鞋行酒,令坐客传饮。元镇素有洁病,见之大怒,翻案而起。廉夫亦色变,饮席遂散,后二公竟不复面。”

    这样的放浪,与杨维桢“性颇狷直”,断续为官十七年终因不谙吏道而失意有关。他为学生、画家马琬写《鲁钝生传》,称其“落魄湖海间,以任纵自废。”写的既是马琬,又何曾不是他自己?

    他从一个敬业的“循吏”快速转变为“狂生”。不仅表达在行为,也体现在他的诗文和书法上。

    杨维桢的诗文放逸险绝,称“铁崖体”,在元末为人所重;他的书法与文风相类,恣肆狂放、矫杰奇古,这与元代书法的主流格格不入。

    元代书法唯赵孟頫是瞻,进入一个“复古”时代,“书宗二王”成为元代书法主流意识。到了元末,中和雅正的审美意识受到冲击,一些不甘心囿于赵氏风格的书法家开始追求强烈的艺术个性而转向欹侧、险劲、纵放、古拙,比如鲜于枢、张雨、邓文原、康里巎巎等等,杨维桢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学者认为,论元代书法形态的奇诡怪异,杨维桢当数第一。

    上海博物馆此次展出3件作品,分别为《草书录余善和张雨小游仙诗》轴、《行书真镜庵募缘疏》卷、《题南宋赵葵<杜甫诗意图>卷》,一轴、一卷、一跋,很有代表性。

    11141634266228_.pic_hd.jpg

    《草书小游仙诗》特写。

    11161634266242_.pic_hd.jpg

    《题南宋赵葵〈杜甫诗意图〉卷》。

    11181634266253_.pic_hd.jpg

    《行书真镜庵募缘疏》卷局部。

    这三幅作品均为行草,奇崛峭拔,狷狂不羁。从风格上看皆为晚年作品。用笔跳宕,融合了隶书、章草笔意。细读之,私以为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往往侧锋入笔又作按顿,走笔粗重而迅捷,枯笔明显;二是捺笔多带波磔,捺笔到底后往往提笔回锋,再劲捷出锋,因而带有爽利之气。

    目前能够看到的最早作品,是他48岁时的《跋苏轼<维摩赞><魫冠颂>》拓片,用笔流畅妩媚,明显可以看出,他早年依然受赵孟頫影响,因而他的作品“二王”的流丽一直隐约而见;同时他又汲取了欧字的劲峭,因而体势纵长,笔力劲健。

    用墨奇纵又是一个特点。入笔极浓重,接着酣畅狂扫,直至墨汁枯尽,如此反复,从而带来浓枯对比的强烈冲击。

    那么,同样是奇崛峭拔,他和徐青藤又有什么不同呢?徐渭的书法看似放纵不羁,其实不离法度。但杨维桢的书法则是完全脱离了法度两字。用笔欹侧,侧锋为主;布局肆意,毫无辑让之意,全无规律可寻。

    明代徐有贞这样评价: “铁崖狂怪不经,而步履自高”。这句话点出了关键。杨维桢的书法,之所以能“步履自高”,完全是由其倔强怪诞的性格和“迥迈时俗”的文章气节作为支撑的,无此两者,就无杨维桢矣。

    之前,看杨维桢的书法,孰真孰伪?总是如坠云谷、不明其理,此番倒是豁然开朗。杨维桢的书法随心所欲、毫无规范,作伪者如果信手写来,一定达不到既“狂怪不经”又“步履自高”的境界。唯有小心摹写,亦步亦趋,才能窃得一二。如此,就可以看到伪作或用笔僵硬、生涩,或复笔明显,或无行气,或整体无劲健酣畅之感,这样就给了我们一把钥匙。

    杨维桢存世的作品有多少?朱家溍先生主编的《历代著录法书目》收录41件,顾工在《杨子休官日日闲》则查考有50件,但其中包括了一部分拓本和明确代笔的作品,因此杨维桢存世的墨迹应该在40件左右。如此看来,上海博物馆此次展出的这3件确信为杨维桢的作品,很值得有兴趣的同好咀嚼再三了。

    11221634266276_.pic_hd.jpg

    彩蛋

    喜欢书画的读者,近期前往上海博物馆,既可以览尽《万年长春》所展的上海地区近千年来的书画遗珍,还可以趁机观展刚刚开幕的《高山景行——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里面所展书画作品的水准一点不亚于《万年长春》噢,老胡也会尽快写出观展笔记的。别错过了。

    作者老胡,生活在杭州。以前是媒体人,业余喜欢中国书画,喜欢雅玩金石草木。后来索性辞了公职,专门观展赏画,举拍拜师,总之就是入了书画收藏鉴定(自由自在)的门。

    观展,喝茶,是老胡最近几年的生活常态。只要有好的展览,他就天南海北地去看。疫情之前,不止天南海北,还海内海外。总之,他过着让打工人眼红的闲适生活。【澄澄堂主观展记】,是老胡在小时客户端开设的观展专栏。

    “澄澄堂主观展记”更多内容请点击……

    相关专题
    晚潮: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