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夺梅”48小时:楼胜梅花奖背后,一个130人的团队,一瓶没用上的救心丸

    2021-05-29 13:19全网传播量11.3万
    00:00
    00:00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宋浩 马黎 通讯员 郭楠

    那几天,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晓平每天都看天气预报。

    5月16日,婺剧演员楼胜梅花奖竞演当天,南京的气温比前一天凉爽了很多。王晓平放心了,但速效救心丸还是放进了口袋,夫人陈美兰让他带着。

    image.png

    5月16日,在舞台上。陈少华拍摄。

    这天晚上,台下坐满了人,楼胜和整个团队完美发挥,三出戏演完,效果非常好。“环顾四周,现场都是年轻人。”一位媒体人在朋友圈这样说。“南京的戏迷爱疯了他!”南京的一位作家说。

    5月21日结果公布,楼胜夺梅之后,我们才从王晓平那里得知,当时演出场地空调出了状况。15日晚上连排时,会场里高达36℃,三场戏下来,楼胜非常疲惫。王晓平急得不行。

    回想起16号的气温降下来,王晓平觉得很庆幸。“天公作美,那真是天时、地利、人和!”王晓平说,少了一样,楼胜梅花奖应该没什么问题,但要拿到榜首就有点困难了。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院长 王晓平

    5月14日 18:00

    距离演出48个小时,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全体“出征”。傍晚18点,演员、舞美、灯光、乐队等70人乘高铁到达南京。

    主要演员、主创人员等入住玄武区长江路262号汉府酒店——隔壁264号就是比赛场地南京市人民大会堂。因房间有限,其他工作人员住在680米外的中央饭店。两家酒店都在比赛场地旁边,王晓平早早订好了房间。

    image.png

    南京市人民大会堂。来自音响师周航的朋友圈。

    选择这样的演出场地和酒店,除了考虑到减少演出前的精力消耗,还因为这里位于大行宫地铁站旁,黄金地段,交通方便,保证了观众到场率。此外,王晓平还有一个考虑,大会堂的舞台适合这次楼胜的三出折子戏。无论是《断桥》《临江会》还是《火烧子都》,演员都不多,“如果舞台太大,观众的视觉框架太大,感觉就不一样。”像荔枝大剧院舞台的宽度和深度,更适合《沂蒙山》这样的大场景作品。

    早在4月中下旬,省里传来消息,报上去的楼胜入围本届梅花奖角逐。作为院长的王晓平已经开始忙起来了。他到南京参加了前站会——每次梅花奖比赛之前,来自全国的院团要抽签确定比赛顺序,选定比赛场地,与组委会沟通各方面问题。

    王晓平带了舞美队的人一起打前站,了解现场舞台的特点,提前做好设计和准备。范仙伟是灯光师,他提前了解到:“这样一个相对比较老的开会场地,不比专业演出场地。因为没有面光槽,所以打光需要另加。”

    他需要7米的灯光桁架,从一楼延伸到二楼。得知14号晚上舞台上有京剧院团的演出,对方刚好有个5米的架子,范仙伟直接与对方沟通,租用了这个架子,自己又带了2米的架子加上去,7米高的架子就有了。

    前站会来的17家院团代表,一般是副院长、演出部主任,很少有院长自己来的,王晓平是个例外。他是个喜欢做保姆,各项琐事都包揽的人。

    从金华来到南京前,王晓平要把各项事情都在脑子里过一遍。大到演员住得远近,小到天气预报、饮食以及舞台前后的每个细节,他把方方面面每个环节都考虑到、梳理好。

    戏曲演出中,舞台两旁各有一行字幕,电子屏幕滚动。婺剧是浙江戏曲,戏词发音有方言元素,这次演出台下南京观众居多,如果没字幕,影响观众理解剧情。王晓平带了两套字幕屏设备,两班人马同步播放。如果一套出问题,另一套替补上。

    《断桥》剧照

    再比如,三出戏中前一出演完,演员下来迅速换服装,时间紧、速度快,这叫“抢妆”。这个空当,台上需要有一段小表演,于是安排了婺剧音乐表演来串联。

    第一次抢妆,是徽胡独奏《徽调》。徽胡是婺剧主奏乐器之一,来自徽戏;京剧的前身是徽戏,这段表演体现徽戏、京剧、婺剧之间的渊源。

    第二次抢妆,一段是唢呐演奏的《二凡》,另一段是笛子演奏的《三五七》,这两种乐器都是乱弹(婺剧声腔之一)的主奏乐器,两首作品也是乱弹的主要曲牌。在两个抢妆时间穿插的乐器演奏,后来专家评价也很高,让当晚的演出增色不少。

    5月14日 22:00

    大家入住酒店后陆续入睡,两辆道具车开到了市人民大会堂停车场。这是从金华来的,车上载着这次演出的服装、道具。前一个院团的京剧表演刚结束,正在拆台,拆好、装车离开,道具车可以开进去卸车。

    两辆车平稳停好,王晓平又少一桩心事。

    同时也多了一桩心事,他得到消息,人民大会堂空调故障了。

    5月15日 07:00

    灯光师范仙伟带着舞美团队早早到场地,“开始干活了”。道具车上卸下来的各种服装、道具、设备要送到后台和现场,舞台的灯光、音响、乐队等都要在下午三点前准备好,等待晚上的连排。

    与他一起工作的是有50个人,其中30个都是武功演员——他们是配角,这次演出对他们体能上的压力不大,他们与往常一样,一起参与装台。范仙伟说,武功演员参与装台、拆台,是院团里的传统,大家总是互相帮忙,有一种凝聚力。

    “时间是很赶很赶的。”作为灯光师,范仙伟在接下来的8个小时里,除了要装好台,还要挂灯、通电、试信号,完成各种调试。

    整场演出,他有100多道程序要完成,每一道程序都是和演员的动作、乐队的伴奏一一定点,完美组合的。随着台上剧情变化,灯光也有不同的变化,尤其是几个重要造型,比如《断桥》中,小青追杀许仙、白素贞护许仙、许仙躲避。“如果灯光慢了,没有卡牢,就是失误。”

    节奏的配合,对于乐队的陈志鹏来说,也是一样。

    乐队,陈志鹏

    100道程序,范仙伟要熟记在心,与演员、乐队配合得分毫不差,设备就要调试好。全部装好之后,他要把100道程序调试一遍,等待晚上连排。

    范仙伟工作的时候,音响师周航在准备另一套系统。“这次的音响设备全部从金华带来的。”周航2008年进入剧团,从武功演员改行任音响师,他觉得音响用熟了就像兄弟一样,自己对它了如指掌、呵护好,它也会以最好状态回报自己。

    早上7点开始,周航先放线,他需要2个人帮助。三个人一起,也要个把小时才能把音响线布置到全场。周航总是要求自己线路的细节非常熟悉,他说这是一种“设备洁癖”,只有这样,在有故障的时候才能尽早发现和排除问题。

    image.png

    周航在现场。

    此外,他要给每个演员准备话筒,每个都更换新电池;主演每人两套话筒,以备特殊情况;每个话筒要检查一遍电量、麦头、音响线……对于剧情,他也要非常熟悉,根据剧情进展打开和关闭每个演员的麦克风。

    姚丹和邹慧负责服装和化妆。

    一大早,服装箱子从道具车上卸下来,姚丹要做一遍检查:服装齐了没,然后一一挂起来,每件衣服熨烫好。

    晚上是唯一一次连排,对于姚丹来说,这次连排是把该暴露的问题最后再暴露一次。果然,连排时候,“许仙”的腰上的绦子出问题了,踩掉了。“因为武戏多,动作幅度大。”第二天晚上正式演出,姚丹给“许仙”多打了一个结,“怎么都拉不掉了,除非绳子断掉。”

    5月15日 15:00

    另外60多位演职员,从金华坐高铁出发到达了南京,参加晚上的连排。

    随着场地一切都准备就绪,大家都有紧张感。

    王晓平还在协商空调的事情。这天的温度25℃到30℃,室内台上在各种灯的照耀下,35到36℃。

    明天如果还这样,三场戏两个小时,那么多武功动作,楼胜演下来可能非常吃力。“票已经卖出去了,不能换场地……关键这样的温度,评委来了坐下面也不行啊!”王晓平一边与主办方协调,一边去想买冰块等降温办法。

    image.png

    5月15日晚10点,连排结束后,楼胜浑身湿透。来自金华日报记者苗青朋友圈。

    音响方面前前后后各种细节,都在周航这里,他觉得自己脑子里绷起了一根弦,从连排一直到第二天16号正式演出逼近,这根弦越来越紧;

    姚丹考虑服装,范仙伟想着灯光;

    陈美兰、叶茗、朱元昊等院团的专家还在跟演员抠细节,把关演出质量;

    王晓平还着急空调……整个团队130人,他们是其中的几个。

    但大家都尽量不在楼胜面前表现出紧张,王晓平说,楼胜是主演,聚焦所有观众评委的目光,大家避免紧张情绪传染给楼胜。

    担心楼胜紧张、睡不好,王晓平的妻子——婺剧表演艺术家陈美兰、1989年梅花奖得主——还给楼胜备了安眠药,如果睡不着,可以帮他睡眠充足。

    5月16日 07:00

    一夜醒来,就是最后的十几个小时了。

    “真是天公作美”,早上气温降下来了,这天温度17℃到24摄氏度,非常适宜,最高温相当于昨天的最低温。

    王晓平至今回想起来,感觉万分庆幸。对于这个榜首的梅花奖,天时地利人和,实在是缺一不可。王晓平说,少了一样,楼胜梅花奖应该没什么问题,但要拿到榜首就有点困难了。

    万事具备,“东风”也来了。

    image.png

    周航在台上,距离演出还剩30分钟。

    5月16日 19:30

    很快到晚上,演出开始,楼胜和演员们拿出自己最好的一面,舞台一旁的姚丹也拿出最好的一面——她负责抢妆,这一点不比台上轻松。

    《临江会》《断桥》《火烧子都》这三出戏,第一出的服装是简单的,因为她有充足的时间,可以把周瑜打扮完美。周瑜唱完下来,马上是《断桥》,徽胡独奏响起,姚丹要抢妆了。这出戏一开始是白素贞和小青的互动,许仙后出场,这给姚丹争取了一点时间。

    等许仙下来,《火烧子都》第一幕,子都就要在场上,“这段抢妆是最难的。”姚丹说,从许仙换到子都,要把许仙的衣服全换掉,从头饰到脚上的白布袜,全部脱下,再换上子都的高靴、裤子、水衣、水领、话筒、备用话筒、胖袄、靠甲、靠、靠旗、靠绸、水纱、网巾、帽子,十三四样配件再穿整齐、绑结实……从开始脱到全部穿好,留给姚丹的时间只有150秒。

    image.png

    一次日常演出前,姚丹帮楼胜换服装。“16日晚上,抢妆地方光线暗,也没有时间拍。”姚丹说。

    在金华彩排过3次,姚丹按秒来压缩时间。练多了,经验丰富的她也想到了一个办法:在服装上缝了粘扣,可以先帮她迅速固定位置,然后扣纽扣,这样更快、更保险。

    楼胜全身穿好几层,厚厚的盔甲里面还有撑身材的胖袄,最里面有水衣,凉快吸汗。“楼胜演完一出下来,不停地喘着气,浑身是汗,水衣全是湿的,要换一套新的水衣。”姚丹换衣服的时间,化妆师邹慧在给楼胜扇扇子。等到姚丹这边穿戴好,邹慧开始补妆,再换姚丹扇扇子。

    一化好妆,时间就差不多了。“楼胜喝一口水,一边咽着一边就上台了。”说起抢妆的紧张感,姚丹还历历在目。

    所有人就像组成了一套系统,有一个螺丝钉出错,链子可能就掉了。

    抢妆中,很重要的是“靠旗”——树在头后面的几根旗子。王晓平说,靠旗要绑紧,演出中武打动作很大,一旦歪了,人物的形象就大打折扣。为了保证完美,除了头上扎紧,脖子处也再加一道双保险,用线栓得牢牢的。“勒紧了之后,演员很难受的,对演员来说也是一种考验。”

    对于坐在台下的王晓平,最紧张的时刻是《临江会》中周瑜的“下高”(戏曲中桌子功)。得知刘备入了自己的圈套,周瑜兴奋地从近三米高台处翻下来。这个高难度的动作,成功了很精彩、失误了很危险。

    王晓平说,楼胜左膝盖受过重伤,2019年在农村演出时候,楼胜劈叉在地,武功演员一个跟斗翻下来,踩在楼胜膝盖上。“韧带撕裂,当场就起不来了,医生说一定要做手术。”王晓平说,按当时的说法,手术下来,楼胜可能做不了武功演员了,对于文戏武做的婺剧,几乎可以说生涯断送。

    他安排人送楼胜到杭州,找到一位姓曹的名中医,他曾帮婺剧艺术研究院很多人治过伤。“我年前还跟楼胜、霞云(楼胜妻子,也是“梅花奖”得主)他们讲,我说你们永远不能忘了这位医生。”王晓平说。

    这天晚上,楼胜一个跟斗翻下来,稳稳落地,掌声欢呼声中,王晓平悬着的心也稳稳落下来。他跟旁边的妻子说,今晚的演出70%成功了。

    image.png

    5月16日演出现场的观众,来自周航的朋友圈。左下角是乐队。来自周航朋友圈。

    这个高难度动作,倘若下来一震、震住了,后面一瘸一瘸演完,麻烦了。现在最危险的动作完成了,胜算就有了七成。另一个危险动作“僵尸摔”,那是在戏的最后了。中间《断桥》没有太大的危险动作,楼胜演了16年,熟能生巧,再大伤也伤不到哪里去。最后僵尸摔,摔下去即便肩膀摔脱了臼,下一个动作是士兵把他扛起来,他不需要动。

    王晓平说,自己最担心的就是周瑜的“下高”,那天他口袋里揣着一瓶速效救心丸。

    5月16日 21:30

    演出结束,谢幕。从灯光、音响,到乐队、服装、道具,最后到演员的每个动作,都近乎完美。演员谢幕时,音响师周航就觉得梅花奖没问题了,但榜首的成绩当时也没想到。

    对于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的每个人,5月14日到16日的南京三日,都是不平静的。

    那天晚上,周航兴奋地睡不着,直到凌晨3点,脑子里那根弦才慢慢松下来,进入梦乡。

    5月21日获奖那天晚上,临近半夜12点,楼胜发了一条长长的朋友圈,他说最想感谢的是团队,是伙伴们托举着他拿到奖的:

    王院长把前后大大小小的琐事都包了;退休的老师来到台下为他伴唱;他连名字都记不住、但每次都来现场为他捧场呐喊的好领导;带他前进,把舞台让给他的老师们……

    正如王晓平说,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是一场全团人的战役。天时、地利,都比不上人和。

    image.png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