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刘擎:不要因为某些人出名了,就特别关注他

    2021-05-27 09:57全网传播量3.6万
    00:00
    00:00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宋浩

    “今年出了3本书。我有8年没出过书,今年出版社愿意出我的书,不知为何。”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刘擎,近日在杭州博库书城与读者交流,他开玩笑说道。

    图片

    近日,他的《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2000年以来的西方》《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出版。

    本次分享,与刘擎一起来的,有他“大观学术小组”的三位同人,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李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翟志勇、华东师范大学世界政治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笑宇。就“何以西方?何以中国?何以现代?”的话题,他们分享了多年来对中国和西方的观察以及对现代社会的理解。

    他们同属于“大观学术小组”这个学术团体,他们从政治学、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各自专业角度讨论同一个问题,往往互相启发。

    刘擎最后总结“大观”这样一群人的初衷,他说:“今天我们需要让人类成为一个共同体,为了这个目标,各行各业所有人都在努力。学界的人也一样,学界的人互相商议、讨论,也有分歧,但大家集结在一起,是为了追求一个更好的现代中国、一个更好的现代世界,这是我们的抱负和理想。”

    李筠:“大观”学者的切磋并进

    “大观学术小组”是一个自由松散的学术团体,2008年成立以来,彼此结下友谊。他们有不同的学术背景,互相切磋讨论。十多年来,他们每年开会,对不同的主题进行讨论。

    刘擎说,“对不同领域有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并且是情感和精神上的共同体。”“非常愉快”,“这不是学校里你们见过的学术会议,大家能开会开到晚上12点还兴奋着,有时又会发生肢体冲突。”

    李筠指出,大观的学者对于“何以西方、何以中国、何以现代”的话题非常关注。他们在十几年里,把全世界跑遍了,美国、欧洲、德国、应该、非洲、东南亚都研究过,然后从不同学科去深入探讨。

    对于西方的话题,李筠继《西方史纲》后,出版了《罗马史纲》。这本书的完成,也来着不同学科的学者们互相切磋。

    刘擎:二战后世界秩序发展的主线是什么?

    刘擎从2003年至今,每年都写一部西方思想的年度述评,《2000年以来的西方》即2019年之前的年度述评。21世纪前20年,技术的发展把全球的人们联系起来,从衣食住行到信息、文化、艺术与欣赏,西方和东方,彼此成为了生活中的一部分。

    尤其是中国的崛起,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结构。苏联解体之后,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提出“历史终结论”,在理念上,西方模式、自由主义民主和市场经济好像没有敌手了。但2001年的911世界开始,西方模式的问题开始显露出来。

    在西方思想家的反思中,他们批判说西方有个“幻觉”,因为西方模式在北美和欧洲等区域运转比较好,但全球化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欧洲和北美人口不超过10亿,而新兴经济体——中故宫、巴西、印度、美洲国家加起来有30亿,这可能是出现矛盾和对抗的原因。因此西方有思想家认为应该退守。

    《2000年以来的西方》一书对西方思想界的思路梳理,其中一条主线就是这:西方秩序从二战后开始扩张,90年代达到高潮,随后出现了危机和困境。

    翟志勇:宪法就像一个民族的“毕业证”

    对于中国与现代的话题,法学家翟志勇说,在与其他大观学者的交流中他发现,但凡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的国家,法律都特别发达——从古代罗马,到后来的大英帝国、美国。

    法律,特别是法律最顶层的宪法,对于一个民族意义深远。宪法就像一个民族的“毕业证”。这句话印在他的《从〈共同纲领〉到“八二宪法”》封面上。

    一个民族的宪法,经过不停地修改与完善,最后实现了一个超大规模的体系,还能治理完善,经济发达,人民的权利能得到保障,那就证明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它毕业了。

    这个过程中,中国人也经历了坎坷。从清末到现在,正式的宪法算有14部。他在书中主要梳理了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到今天的“八二宪法”,中国的宪法建设不断向上的过程。

    这个过程,某种意义上,是中国走向现代的过程。

    张笑宇:从技术史看我们的时代与未来

    张笑宇从文明与技术的角度解读现代,他从一则历史资料引入。

    中学课本上大家都学过,汉景帝之前是十五税一。按照著名历史学家宁可的研究,一个人要供养2.5个人,等于农民年产1500斤粮食,一年要吃掉1300斤粮食,再加上衣服、器具等日用抵消100斤。最后剩的100斤,刚好交税。

    所以汉代的税率,其实是按照正常年份的收成精确计算出来的。即使汉景帝改为三十税一,也只是让农民少交了50斤粮食,但这足以让他被歌颂2000年。可见在技术和生产力没有进步的时代,吃饱是个大问题。

    从技术史的角度看历史,如果没有现代技术的加持,新教改革、启蒙运动能否发生,英国革命、法国革命和美国革命能否发生?

    同样的,今天谈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或者左翼思想,有多少成分是在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之前就发展出来的?今天它们还有多大的有效性?

    从历史的角度看印刷术、铁路、枪炮的发明,更能理解今天新技术的未来,理解当下中国制造和世界的关系。

    image.png

    多年来,刘擎教授频繁介入当代社会议题,在上海各种论坛、媒体发声,在读者中有很高的呼声。

    2020年底,他受邀参与录制综艺《奇葩说》第七季,开播后,这位学者更加“出圈”:“刘擎教授的加入带来了很多理性的观点”,“刘擎教授是我看第七季最大的收获”,网友在给节目打分时这样评价他。

    image.png

    流量就是金钱。刘擎上次出书还是在2012年、2013年前后,今年,出版机构也纷至沓来。

    但他希望大家更关注知识本身,关注像“大观学术小组”里这样的学者。“不要因为某些人出名了,就特别关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