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多年前,他来这里种水稻,种得好好的,海水来了,稻田被淹。
过了很久很久,她也来种水稻,结果又被淹了。
5000年前,又来了一个他,继续种水稻,结果,海水又来了,水稻田再次被淹。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2020年12月的一天,一位住在浙江宁波余姚的考古学家爸爸对儿子说。
这是一个循环了2000年的悲剧吗?儿子说。
懂的有点多啊。爸爸看着他,“但你可以换个角度想,这块地方,为什么被人类一次次选中,你的祖辈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即便一次次流离失所,人也好,土地也好,依然生生不息,繁衍至今。”
那现在怎么样了?儿子问。
“现在……”爸爸笑,“现在,这块坚忍不拔的地方,被我们发现了啊。所以故事,就不止是故事了。”
一片沉睡了6000多年的古水稻田,考古学家叫它施岙遗址古稻田,这当然跟它所在的地方有关——宁波余姚市三七市镇相岙村施岙自然村西侧,隐于一片幽静山谷之中,而且,离我们熟悉的河姆渡文化遗址——田螺山遗址,最近的地方,只有400米。
说这个数据的意思是,这片古稻田和河姆渡人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河姆渡人还来不及回答,良渚人抢答了。
水稻田里另一个更重磅的发现,让考古学家——尤其是良渚考古人有点兴奋,继2009年杭州余杭茅山良渚水稻田之后,今年,再次发现了良渚时期的水稻田,而且是大面积的,自带道路设施和灌溉设施,呈“井”字形的,跟我们现在的水稻田已经很像了。
更重要的是,这片良渚时期的水稻田,在余姚发现了。
什么意思?
目前,全国已经发现良渚文化遗址1000多处,核心区,当然是以良渚古城遗址为中心,面积约3.65万平方公里的环太湖地区,光是杭嘉湖地区就有700多处。而余姚所在的宁绍地区,属于良渚文化的外围区,离良渚国王比较远一点。
难道,这里才是良渚王国的“国营农场”?
别急着回答。脑洞,当然可以开大一点,但是,所有的猜想,需要回到考古学家的田野里,在黑乎乎的泥土里,找到实证。
(一)
一种灰褐色的淤泥。
看到这坨淤泥的时候,王永磊心里已经有底了,这是植物的残骸。
考古考古,往往考的是土、泥、泥炭层、洪水淤积层——这些我们普通人不care的东西,才是考古人最珍视的宝贝,它们是会说话的。
这种颜色的淤泥,含有很多腐殖物,说白了,就是植物的残骸。
大家围着看,像的,像水田。
为了配合相岙村地块土地出让建设,2020年1月开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此地做了先期勘探,此前,王永磊在隔壁田螺山遗址做调查勘探,钻探出来的土,也是这种样子,应该就是水稻田堆积。
出让地块的面积是32万平方米,而考古队员勘探发现,史前古稻田堆积分布面积有8万平方米,面积大的超过想象。
郑云飞取了一些土样做浮选,放到显微镜下一看,出现了一幅好看的画面,像剪纸,而在科学家眼中,这是关键证据——水稻的颖壳(稻谷壳)、伴生杂草(水田里陪伴水稻生长的小伙伴),以及小穗轴(判断栽培稻和野生稻最为可靠的依据)。
这些,都是稻谷的遗存。
良渚文化时期水田土壤筛选出的水稻颖壳、小穗轴和杂草种子
最后,郑云飞又拿出了硬核证据——做植硅体检测。结果,稻田堆积中水稻植硅体密度在1-2万粒/克,而我们一般确定水稻田的标准数据是5000粒/克。
远高于标准。
这是一个板上钉钉的事实:我,是一块水稻田。
以往,考古学家对宁绍地区史前稻田的认识,是基于田螺山遗址古稻田的小规模发掘获得的,并不充分。这片水稻田的发现,显然是一个新材料。但是,它保存得好吗?能否让我们看到史前人类的水稻田究竟什么模样?
2020年9月起,在先期勘探基础上,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进行了考古发掘。
结果,有些意外,发掘揭露了史前三个时期的大面积的规整块状稻田。
什么意思?
河姆渡人的先头部队先来种地了——第一期稻田,属于河姆渡文化早期(约公元前4300年以前),发现了疑似田埂的凸起。
然后呢,过了1000多年,最后一代河姆渡人也来这里种地了——第二期稻田属于河姆渡文化晚期(相当于崧泽文化阶段,公元前3700-3300年),发现了人工田埂和自然原生土埂。
TG2河姆渡文化四期水稻田
又过了400多年,这片水稻田最后的辉煌,最后的开发者来了,是良渚人——第三期稻田属于良渚文化时期(公元前2900-2500年)。
在同一个遗址内发现三个时期的水稻田,从距今7000年一直延续到4500年左右,持续了2000多年,而且结构完善,面积如此大,这在目前为止中国乃至世界发现的早期稻田遗址中,是唯一的,也是面积最大的一处。
(二)
我们来说让考古人比较激动的良渚时期的水稻田。
小时候写作文,尤其是描述田园风光,经常会用到一个词: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八个字,蛮好用,但有点虚,有时候只是为了表达一种闲暇的乡村生活。
良渚人又要傲娇了,5000年前,我们就已经阡陌了好吗。
是的,这八个字的实体版,如今在余姚的的这片山谷里,悠然可见。
我请一位种水稻的良渚人来给大家讲讲吧——
刚才,这位考古学家爸爸讲了一个我的祖祖辈辈坚忍不拔在此种水稻的故事。这个秘密,终于被你们在剖面上发现了。我也是听爷爷说起的。
当年,海水来了,没法耕种,人们只好走了。海水退下,又形成湿地环境,祖辈们又看中了这里,种植水稻,前前后后起码有三次,在整个历史长河中,这里的环境变化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果不是因为受到海平面的波动影响,这里是一个很稳定的生态系统,非常适宜人类居住和耕种。
上一辈人“崧泽人”离开了之后,我们来到了这片山水环绕之地,这里实在是太适合生活和种水稻了。
我们重新平整土地,把田划分为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一个个田块,纵横交错,类似于井字形,跟你们现在的稻田很相似。而且,田块的面积非常大,最大的一块有1900平方米,最小的也有700多平方米。
更重要的是,为了方便日常农事操作,我们开发了你们说的阡陌——农田里的道路系统,凸起的田埂,南北东西向纵横交错,组成“井”字形结构,明确的田埂(局部区域铺垫木头)有22条,宽约1-4米,间距在15-40米之间。
TG3良渚文化时期木构路22
除了阡陌,我们还贴心设计了灌溉系统。
你们是不是发现,从一块田埂到另一块田埂,不能相连,中间有小缺口。是的,这是我们留下的小心机——灌排水口。灌溉的时候,把田埂弄个豁口,水就可以从一块田流到另外一块田里去,用于堵水、灌水、排水,现在水稻田的灌溉也是这样。
而你们之前在余杭发现的茅山水稻田,缺少了东西向的田埂,只发现了南北向的田埂,还画不了井字,我们可以哦。而且年代比茅山还要早。
TG2良渚文化时期路19
那么,水稻田是什么时候被废弃的呢?
考古队员在稻田上面,发现了泥炭层,茅山水田也有。
什么叫泥炭层?
王永磊正在做考古发掘的村子里,也种水田,水田边上有一片树林,树叶落下,地上的草烂了。春天长,冬天枯,时间久了,会形成一种泥炭层。
而在施岙水稻田的泥炭层上面,就是一层洪水淤积层,和茅山水田也一样。测年显示,这层泥炭层距今4500年~4300年。
这便是它的废弃时间,使命终结。
(三)
听完了这位良渚人的自述,你是不是对余姚这块水稻田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良渚人设计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稻田系统。
良渚人的主食,就是稻米。这是良渚文明区别于中国及世界其它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稻作农业,是良渚文化发展的根基,是国之根本。用世遗委员会的表述,良渚是“一个新石器晚期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此前,我们的证据主要有两个,一是茅山遗址的水稻田,二是古城里的发现的粮仓。
郑云飞说,现在有了茅山遗址和施岙遗址两个良渚时期的水稻田,更加可以说明,农业生产在良渚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余姚并不是良渚文化的中心区域,还有这样大的水稻田,说明宁绍地区在良渚时期的稻作农业也相当发达。这也为我们认识中国水田农业发展的历史,增加了新材料。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说,中国最早的稻田考古工作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马家浜时期的草鞋山遗址,田块面积较小,到了崧泽时期有所扩大,仍然不过是一百平方米的小块水田。但是从施岙遗址来看,至少在崧泽时期就已经是大田块管理了。这样的三层水田对于了解早期的水田耕作技术是一个非常好的样本,也反映了时代的变化。
TG9俯拍(灰色地方为道路)
当然,此地还不止这一处水稻田,这处定义为“目前发现世界最大和最早的史前水稻田”,并非特殊现象,而是普遍存在。
考古队员初步钻探发现,附近的古稻田总面积约90万平方米左右。根据姚江河谷调查勘探和宁波地区考古发掘成果来看,这一区域,在山前平原地带,普遍存在古稻田层。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秦岭说,这处水稻田发现的意义,恰恰不在于多特殊,而在于一窥全豹的普遍意义。
“这个发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宁绍地区的水田结构特点,进一步讨论整个长江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的不同形态,及其同社会发展的关系。”
我们知道,良渚古城内外还没有发现明确的水田遗迹,考古学家还在努力寻找。居住在城内的良渚人,很可能不耕种水稻,“城里人”并不从事农业生产。那么,城里如此巨大储备量的水稻从哪儿来?
在余姚这处水稻田发现之前,NO.1是茅山遗址,人们认为,它可能是良渚王国的国营农场。但现在情况发生了改变。
余姚发现了这处大面积的水稻田,比茅山水田还要大,年代也早一点,是不是直接供应给城里人?
这只是一种猜想。
秦岭认为,宁绍地区整体在良渚阶段的社会发展,获得玉器(权力)等社会资源的能力,跟环太湖地区目前看无法并论。因此对施岙良渚水田的认识,需要在本身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同茅山水田至少在各方面比较和分析以后,才会更有底。
王永磊说,目前对良渚文化时期稻田的结构已了解得比较清楚,接下来会继续对河姆渡文化晚期和早期的稻田进一步发掘,了解这两个时期稻田的格局。在一块区域,较完整地揭露一片河姆渡文化早期、晚期和良渚文化的稻田。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