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烧伤、3度白核、1600度近视……他是如何逆袭到视力0.8的?

2022-06-30 08:02全网传播量4.4万
00:00
00:00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记者 曹露婷 通讯员 孙敏慧

“太牛了,太牛了!”上周五,王先生刚走出浙大眼科医院(浙大二院眼科中心)二楼白内障专科陈佩卿主任的诊室,满走廊充斥着他兴奋的呼叫。直到护士提醒他小声些,他仍按捺不住喜悦,“差点盲了,但今天视力已经0.8!”

化学烧伤、3度白核、1600度近视……曾经右眼视力不到0.1的他,如何在短短一周内成功逆袭?这还要从去年6月说起。

三重眼病,进退两难

他曾被多次劝退

49岁的王先生做化工工作,2021年6月底的一天,他右眼溅入了强碱,瞬间感到疼痛无比。“当时就觉得眼睛保不住了。”当地急诊处理后,他在家人的陪同下赶到浙大二院眼科中心就诊,早期顺利进行了羊膜移植。尽管角膜上留下诸多疤痕,但伤情算是告一段落。然而,强碱的毒副作用却逐渐开启,白内障出现并加重。加上他伤眼本身就有1600度超高度近视,情况可以说是雪上加霜。

视力不足0.1,如果放任白内障进展,只有失明这一条路,但是手术的话,却有一个巨大的困难摆在眼前:因为化学烧伤导致角膜的损害,王先生右眼角膜的内皮细胞数只有774个/mm2。“这个数值低于800,大部分医生都不敢做我的白内障。”他告诉钱江晚报记者:被三个医生拒绝后,他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自己的眼病。他得知白内障手术会使角膜内皮细胞丢失10~20%,对一般人而言,这并不代表什么,而对于他,却是失明级别的风险。

来源:视觉中国

“角膜内皮细胞会通过其主动的代谢性液泵作用,形成房水和角膜基质隔开的生理屏障,使角膜保持透明,并为它提供营养。通常20岁年龄的细胞密度应当大于3000/mm2,60岁年龄的细胞密度大约为2400~2700/mm2之间。但这类细胞丢失后不能再生,一般内皮数值低于600个/mm2,泵的作用大大削弱,意味着屏障受损严重,也就是达到了医学上说的角膜内皮失代偿。”陈佩卿解释,白内障手术指征对角膜内皮细胞数量一般要求在800个/mm2,王先生这样的情况,术后看不到可能只是其一,还容易发生大泡性角膜炎,导致眼睛剧痛,甚至失明。这也是眼科医生必须考虑的后果,强行手术也许得不偿失。

“丢失数值”微乎其微

失明警报终于解除

风险了解得七七八八,但王先生还是不甘心,决定跑一趟浙大眼科医院,“如果再被拒,就算了。”

这次,病例被推荐到了陈佩卿手上,充分交流后,她认为可以尽力尝试一下。“我们已有发表的研究表明,用飞秒激光辅助来做白内障手术,可以显著降低手术导致的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她提到,即使白内障手术不可避免地再对角膜造成损伤,仍可以考虑进行角膜内皮移植手术来挽回视力。当然,这样的“冒险”是有底气的,浙大眼科医院眼表及角膜病专科自2016年起就开展角膜内皮移植手术,是省内最先开展的单位之一,已有30余成功案例。

“必须要试,我相信您。”王先生决定接受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

不论谈多少风险和受益,最关键的还要看手术具体做得如何。由于王先生右眼角膜布满了烧伤的疤痕,瞳孔也不是正圆,激光扫描时容易不充分,因此主刀医生要特别注意激光撕囊的前囊膜游离情况,术中务必小心地移除前囊膜;此外,保证超声乳化时用最低的能量,器械进出尽可能谨慎,以及使用适宜的粘弹剂等等,都能减少操作对角膜内皮的损伤。

陈佩卿进行飞秒激光扫描

陈佩卿(右)进行超声乳化

“难度嘛,也就是这样,我认为关注到这些要点,谨慎行事就好。”陈佩卿说。听似云淡风轻,而其中的精准把握和微妙之处,大概只有数十年的主刀经验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手术不到20分钟就完成,过程很顺利。

一周复查,王先生右眼的内皮细胞数值为768个/mm2,也就是说细胞丢失值不到0.8%,而保留的100度近视也让他看近格外舒适。“太牛了,一场手术不但把高度近视、白内障都搞定了,我角膜移植风险也解除了。”王先生连声道谢。

“我们对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的研究一直在持续,临床上也已将飞秒激光应用到更多疑难的白内障病例中,取得了成效。” 陈佩卿坦言,希望能借助更多技术进步,给患者提供更多可能的解决方案,这也是眼科医生们的最大心愿。

名医链接+

陈佩卿 主任医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激光分会眼前段激光组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学分会委员,浙江省康复医学会视功能分会委员,浙江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眼科学分会委员。曾荣获国家防盲先进个人奖,连续2年获医院“手术操作能手”称号。

对眼科常见病、疑难病、YAG眼前段激光具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尤其擅长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散光、多焦人工晶体植入等屈光性白内障手术及复杂白内障手术。熟练开展抗青光眼手术和微切口视网膜玻璃体手术。作为完成人之一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主持并参与省、厅级课题及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发表包括SCI在内论文近30篇。


相关专题
医媒融合,共筑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