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陈婕 通讯员 郭康
前几天,有用户给小时新闻爆料,自己家附近的便利蜂突然关门了,让周遭的居民感觉一头雾水。相关报道请点击
小时新闻独家报道后,多位读者在后台留言,表示自己所在周边的便利店也有关门歇业的现象。
小时记者经过调查发现,面临困境的便利店在杭城的确较为普遍,不仅仅是便利蜂,其他品牌连锁店关店、撤店的也有不少。
资料显示,便利蜂2017年成立于北京,起初发展迅猛,只用了短短一年多时间,就在有“便利店荒漠”之称的首都开出了超过100家门店。此后,迎着便利店行业的风口,一路狂奔开到全国。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1 年中国便利店 TOP100》显示,截至 2021 年年底,便利蜂的门店数量2800家,不少位于二三线城市。
今年上半年杭州便利蜂陆续关店,有门店日营业额不足百元
在便利蜂的小程序上,点击左上角的定位,可以查看附近门店的位置。多家店铺目前图标为灰色,点进去显示为“休息中”。
有读者给小时记者爆料,龙湖·名景台北苑的便利蜂停业的时间更早,在今年四月份就已经关店了。
龙湖·名景台北苑小区位于丁桥板块,小区比较新,靠近地铁站同协路附近,不少年轻人住在这里。在小区二期东门,有一整排的小商铺,其中就有一家便利蜂。
记者注意到,这家店的门头看着还很新,但大白天的大门上挂着锁,门口甚至还停放了一辆电动车。显然这家店关了。
仔细看,门上挂着好多张水电费的催缴单,最上面的单子有些是十月中旬刚贴的,最早的可以追溯到今年6月,那几张早些的单子,都已经变得干硬了,可以表明从那之后,这家店就再也没来过人。
“这家便利蜂大概是今年年初开业的,结果两三个月就关掉了。”小区保安说起这家店,语气有点遗憾,“估计生意实在太差,开不下去了。”
杨先生在对面店铺经营生鲜菜市场,他跟记者透露,虽然小区门口每天有固定的人流进出,不过一整条街道全都是商店,卖什么的都有,而便利蜂的价格又远远算不上优惠,竞争不过对手。
“我打听过,店铺还在经营的时候,他们每天24小时营业,结果一天下来100块钱都赚不到,这怎么可能开得下去嘛。” 杨先生说。
传闻便利蜂将全面退出温州市场,多个城市也在收缩
杭州城西、丁桥关店,市中心的便利蜂情况怎么样?
记者又来到了位于中山北路的中大广场,广场正门挺热闹,许多老人和小孩在散步玩耍。边上一条小马路上,有一个醒目的便利蜂黄色招牌,不过视线往下就能发现,大门最下方挂着一把硕大的门锁。
“这家店装修的时候搞得特别好,好多居民都知道。”门口的物业小哥说,“不过没想到才经营了一两个月就停了。”
问及生意惨淡的原因时,物业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们小区是有刷卡制度的,基本上居民都会走正门出入,这就导致那条小路上的人流量差了不少。”的确,这家店所在的小路,除了偶尔经过的电动车,很少会有行人走过。
“他们家的顾客基本上都是楼上上班的员工,大家有时候午饭想偷个懒,或者换换口味,就到便利店里解决一下,现在停业了还挺可惜的。”物业小哥面带惋惜地感慨。
在便利蜂微信小程序上,“休息中”的便利蜂不在少数,而即便显示营业状态的,也未必正常。
小时记者又走访了附近的几家便利蜂,发现有一家绿洲花园小区的店铺,在小程序上显示处于营业状态,但到现场后却看到大门紧闭,透过玻璃窗居然看到货架上还摆满商品,甚至店内连灯都没关,可见关门关得匆忙。
在社交平台上,多位网友发消息称,便利蜂即将全面退出温州市场。
另外,在北京、上海等地,也有网友发现,近期都出现了便利蜂关门,或是缩短营业时间的情况。
不光是便利峰,还有杭州网友给记者爆料,凤起路上的世纪联华鲸选无人便利店已经变成了瓷器清仓大甩卖,文二路上开了多年的全家也在10月底悄然关门,还有不少便利店不再是24小时营业,晚上早早就关了门。
记者观察|曾经风口的便利店,为什么“熄火”了
在零售行业,相比百货店、大卖场,便利店无疑是近些年来的一个大风口。
2019年5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首次发布《中国便利店百强榜单》。发布现场,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裴亮介绍,2016年~2018年,便利店业态在整个零售业态的增长当中,处于最快的增长水平,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8%,是零售业各业态中,销售、门店两个主要指标增长速度的2.5倍到3倍。
24小时营业,在夜晚也能亮起一盏温暖灯火,便利店俘获了不少年轻消费者的心。彼时,各家连锁便利店如雨后春笋般涌出,资本的热情也被点燃。
以便利蜂为例,2018年前后,便利蜂曾借助资本以及鲜食、网红品类的加持,实现便利店行业的“弯道超车”。但2020年5月后,便利蜂再无新的融资消息更新。
许多人可能忽略了,便利店作为一种线下业态,模式较重,投入高、回报周期长,实际是门苦生意,赚的是辛苦钱。作为实体零售业态,房租、人力成本更是便利店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挑战。这意味着,一旦出现资金链问题,连锁便利店只能选择关店来控制成本及时止损。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一年一度发布的《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便利店行业增速达到19%;便利店实现销售额2264亿元,单店日均销售额超过5300元人民币。到了2021年,全国便利店销售额3492亿元,不过,单店单日销售降至5117元。此外,疫情持续影响下,闭店损失、效率降低、管理与防疫费用增加等因素使得便利店企业的盈利性受到冲击,净利润同比2020年下降1%。
除了房租、人力成本的持续高企,便利店业态很可能将成为下一个受到科技变化冲击的行业,最大的变化是消费者开始习惯于网购。
与此同时,即时零售、社区团购等业态的兴起,使得便利店面临愈加复杂的全渠道竞争。
在新茶饮品牌、各大咖啡品牌崛起后,尤其是蜜雪冰城、茶百道以及瑞幸等中低价位饮品品牌的夹击下,写字楼内的白领们更倾向于点一杯,而不是到便利店内消费。这一变化也折射出便利店行业热度的衰退。
街角的那家便利店,靠什么留住年轻人?目前来看,短期内,这个答案还在摸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