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骑行菜鸟妈妈+12岁儿子+8岁女儿,从瑞安骑到杭州,高温天来了趟疯狂之旅

    2022-08-22 01:28全网传播量3.5万
    00:00
    00:00

    有一种快乐叫暑假,有一种成长叫运动。

    这个夏天,“高温”是主角,持续的40℃高温让大家叫苦不迭,这样的天气也给放暑假的孩子们带来了麻烦,打乱了不少人的出游和运动计划。

    但还是有一些小朋友,依然没有停下运动的脚步,过了一个健康、快乐、忙碌,甚至终生难忘的暑假。

    点击查看完整专题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曹林波

    当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联系上翁海梦的时候,她正在和骑行俱乐部的朋友一起,骑往温州大罗山的气象雷达站,来回90公里,有18公里的爬坡路段。

    这样的行程,对于她来说不算什么。因为上个月她刚刚一个人带着一儿一女花了6天时间,顶着高温骑行450公里,从温州瑞安骑到了杭州,“那真算得上是人生一次特殊的经历,一份特殊的礼物。”

    当这6天450公里的艰难旅程最终完成的时候,收获大礼的不仅仅是她的儿子。这一行,母子三人都在人生路程中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收获满满的三人已经做好了新的约定——三年之后,骑去北京。

    一句没人当真的玩笑话
    引出了疯狂骑行计划

    带着一双儿女开启这趟冒险之旅的初衷,是翁海梦想给自己12周岁的儿子曾德睿送上一份小学毕业礼物。

    骑行的灵感来自家族群——三个月前,她的妹夫在群里发了条有人带小孩骑行去拉萨的消息。“当时骑行去拉萨的人挺多,他发到群里之后,我就说要不我带孩子骑行去杭州看他们。”

    就这么随口一句,当时群里的家人,都只当一句玩笑话。翁海梦或许说的时候也带着玩笑意味,却在说出后开始思考这个计划的可行性。一个星期的时间,这个念头就像一粒种子在她心里生根发芽,逐渐成型。一次睡前,她正式向儿子提出:要不要试一试骑行去杭州。

    一开始遭到了儿子的强烈反对:“妈妈你疯了吗?你知道杭州有多远吗?如果是为了省钱,也不用想出骑车这么辛苦的方法啊。”

    翁海梦则给儿子算了一笔账:三人坐动车来回只需一千多元,但是骑行需要添置两辆自行车和相关装备,加上路上吃住费用,至少要一万,“我是想告诉他,妈妈不是要省钱,是真的想送他一个特别的礼物。”

    最后,翁海梦用一句话打动了儿子,“你的同学都没尝试过这样的活动,你要不要做第一个尝试的人?”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规定,年满12周岁才能上路骑行,曾德睿刚好达标。

    全家投票3比1
    “反对派”爸爸无奈同意

    一路上,8周岁的小女儿曾子萱全程坐在妈妈的自行车后座,为了让女儿坐得更加舒适,翁海梦在出发前不断改进座椅的质量。

    翁海梦平时就有健身的习惯,每周保持至少三次去健身房锻炼,所以当时她对于自己的体能还是有信心的。儿子平时也喜欢运动,一周要打两次羽毛球,算是个喜欢出汗的男孩。

    因此,他们并没有做专门的体能储备,倒是因为从来没有骑行经验,专门进行了两次几十公里试骑。

    “第一次试骑的效果非常糟糕。”三个人没骑多远,轮胎就破了,还没有修复轮胎的工具,只能推车走了一个多小时,找到一个小店修理。

    原本爸爸在听说了妈妈这个疯狂的计划后也是完全不同意的,身为牙医的他正处在最忙碌的季节,而且作为医生需要待命,无法陪她们去杭州。爸爸曾抱怨:“你们坐动车、自驾去杭州都行,何必要把自己弄得那么辛苦呢?”

    但是几次试骑给了翁海梦和儿女信心,在再三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最后爸爸在民主投票中1比3成为家里的“少数派”,无奈同意了这项行动。

    12岁的儿子领头破风
    车队效率反而变高了

    长途骑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对一个带着未成年儿童的母亲来说。

    翁海梦每天都会设定一个骑行目标,8点半左右出发,中午吃饭休整1个小时左右,其余时间都在路上。三人从瑞安出发,经过青田、永康、义乌、富阳,最后抵达了杭州余杭区,总路程约450公里。

    第一天,翁海梦就遇到了挑战——第一天全是翁海梦自己带路,路况变化也不大,骑了25公里左右,只是一路跟随的孩子们出现了烦躁情绪,翁海梦只能一边鼓励,一边讲笑话活跃气氛,才得以按照计划抵达目的地青田。

    经过了第一天的情绪问题,翁海梦决定改变策略,让孩子更有参与感,儿子自己也提出来:“妈妈要不我来带路吧。”从第二天开始,路况也变得复杂了,国道、省道都要经过,还会遇见大货车、经过隧道,对孩子来说,这趟骑行开始有了原本期待的探险元素。

    但在后方,即使已经出发两天,家人们依然劝翁海梦放弃。妹夫提出开车来接他们,可以把自行车捆在车上。

    翁海梦把电话给了儿子,当时曾德睿用斩钉截铁的口气说:“不要!如果你们来接了,我就是半途而废了,我一定要成功。”

    遭遇百年不遇高温
    防中暑成重中之重

    浙江各地持续的高温也成为影响她们行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从温州出发的时候,气温在33℃到35℃,骑到义乌时已经达到了38℃,白天骑行就特别热。”

    这些仅仅站在太阳下就非常消耗体能的日子,很多骑行爱好者都选择早晚间骑行,舒适度会大大提升,但是处于安全考虑,翁海梦还是选择在白天骑行,于是,防止孩子们中暑成了她需要注意的首要问题。

    好在在出发前,翁海梦专门针对中暑认真做了一番功课。

    她告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除了常规的防晒遮挡手段,他们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喝水,“每隔15分钟到半小时,我就会提醒他们补水。”哪怕只是坐在后座的妹妹,也需要及时补充水分。

    一般每天出发前,翁海梦会安排每人随身携带两瓶水,中午休息时再每人补充两瓶,这样白天就有12瓶水的补给,为了给孩子减负,她自己会多携带一些,大概是3-4瓶水的重量。

    另外翁海梦还考虑到在短暂的时间内温差太大也容易中暑,所以她在白天骑行中,要求孩子们尽量不进空调房,“中午要到饭馆吃饭的话,我会让孩子们先站在门口,让自己的身体慢慢适应里面吹出来的冷风,再进去。”

    整个骑行中,妈妈安排得细致入微,孩子们也都非常配合,所以即使在如此炎热的天气下骑行,三个人也没有遇到中暑的情况。

    带女儿负重骑行
    妈妈差点最先掉链子

    按照翁海梦制定的计划,三个人每天骑行的距离在80公里,翁海梦以为,凭借着她日常坚持运动储备下的体能,足以应付此次骑行的强度,没想到最先出现体能问题的,是她这个当妈的。“想着突破自己,结果还真是‘突破’了,大大超过了我所能承受的范畴。”

    其实也情有可原,因为翁海梦的后座带着女儿,相当于全程都是负重骑行,第一天还行,第二天就稍显吃力,第三天有了爬坡路段,翁海梦有些吃不消了。

    “我一度产生放弃的念头,因为一直在爬坡,我女儿坐在后面,真是超出我的负荷了。”

    但是作为这个团队的主心骨,为了不让孩子们受影响,翁海梦无论如何都不能让自己表现出撑不住的样子。

    “家长身体力行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们看到的要远比他们听到的印象深刻,言传身教,言行合一,在我看来,自己作为榜样做出的行为,要比我说的话更重要。”

    孩子们也成了她的助威团。整个过程中,孩子们不断为妈妈加油,带路的儿子会经常停下来:“妈妈我等你休息一下。”女儿也老是说:“我巴不得自己变轻了。”虽然累得够呛,但是可爱的孩子们,就是翁海梦最大的动力。

    有差点崩溃的时候
    也收集到了沿途的美好点滴

    当他们经过了一路奔波,撑过了疲劳的极点,行程倒数第二天,到达富阳境内时,却遇到了最大的困境——“我们在富阳的山里迷路了。”

    翁海梦回忆,当时为了赶往预定好的民宿,她们从国道转入了省道,结果那条路一直深入到山里,一路爬坡,而且完全没有人和车经过,“当时导航地图里一片绿色,没有参考信息,而且我们还没有水了。”

    由于一直都在骑上坡路,而且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地,大家心态都有一些崩溃,孩子们又累又害怕。女儿哭着问,“妈妈怎么办?我们是不是出不去了?”儿子的情绪也非常不好,开始发脾气。

    幸运的是,后来终于在一个山脚下找到一户人家,翁海梦“厚脸皮”地要到了一点水。

    随后,她开始和儿子商量,是继续沿着未知道路前进,还是返回国道,“当时改变路线的话,原本一天80公里的路线就要变成至少100公里。”儿子选择了回去,“返回找到国道的那一刻,他们真是好开心。”

    这一天,他们一直到晚上7点才到达住宿的地方,比预计足足晚了两个多小时。

    最后一天的路程依然要翻山越岭,这时候,翁海梦就能颇有底气地和孩子们说:“怕什么,昨天都已经爬过那么多山了,一回生二回熟了。”

    一路上,翁海梦和孩子们并不是一味埋头骑行,而是会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时不时停下脚步,观察途中的一点一滴,用最直接的方式接触大自然。

    他们看到路边有晾晒的稻谷,会走过去摸一摸, “孩子们会讨论这晒着的到底是谷子还是小麦。”

    甚至在喝水的间隙,孩子们发现有一群蚂蚁,会掏出一包小饼干来撒一地,花10分钟观察蚂蚁的活动路线。

    经历了这几天的骑行,翁海梦明显发现孩子们,尤其是儿子,长大了不少。从第二天妈妈把带路的任务交给他以后,每次商量路线,儿子都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俨然一个“小大人”的样子。

    在最困难的那天,经历了迷路、体力不支、缺水少食后,晚上7点当大家终于到达目的地时,翁海梦清楚地记得,原本应该她和儿子各拎一袋东西,结果儿子主动提出:“妈妈我来拎吧,你已经很累了。”

    看着儿子双手提着重物的背影,翁海梦颇为感慨:“那一刹那,让我感觉我儿子长大了,跟一周前已经不一样了。”

    三年后相约骑到北京
    希望能陪孩子越久越好

    这些路上遇到的意外情况,翁海梦已经能安心同记者分享。但在当时,她只能藏在心里,没有找任何场外求助。“我不敢多跟家人说我们的情况,即使真的遇到困难,他们远水救不了近火,还是不要让他们担心了。”

    经过6天的骑行,母子三人终于完成了这次疯狂的骑行计划。在杭州,他们迎来了妹妹一家盛大的欢迎仪式。“她们还特地做了一个蛋糕,礼花礼炮放起来,还拍了视频。”

    翁海梦告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现在孩子们的口头禅已经变成“办法总比困难多”,或者“我骑到杭州都可以完成,这事儿怎么可能难倒我”。儿子曾德睿也成为同学们刮目相看的人物,“知道我骑行去了杭州,现在同学们都知道我的厉害了。”

    原本是想给儿子送上一个毕业礼物,翁海梦也没有想到会惊动了媒体,在经过了采访之后,她也开始复盘这次骑行的经历,有了自己的感悟。

    “我始终觉得,孩子的教育中,家长的陪伴非常重要,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

    翁海梦谈到她已经和孩子们约好了三年之后再出发——等儿子初中毕业,大家再来个骑行到北京的旅程,“可能到时候儿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和活动圈,但我还是想把握机会,在他还愿意让我陪的时候,多陪陪他吧。”


    相关专题
    专题丨亚运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