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骑行热|为什么要出发?因为骑行是一种修行

    2022-07-17 23:29全网传播量3.8万
    00:00
    00:00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吴鹏


    (点击查看完整骑行热专题)

    赤日炎炎,酷暑难忍,大地成了老君炉。

    除了防空洞和九溪,有骑友慷慨分享了消暑纳凉宝典:从龙井山顶翁家山出发,有近两公里的下坡,御风而行,感觉像飞了起来。

    前提是你先得骑上去,出一身通透的大汗,并及时补水,否则中暑的概率很大。

    杭州是全国骑行条件最好、骑行文化(如果有骑行文化的话)最具雏形的城市之一。

    日暮西山,杭州的北山路、南山路、虎跑路,各个方向的骑行客就渐渐多起来,有的三五成群,有的单枪匹马,目标一致,上龙井,“翁家山见。”

    十多年来,上龙井是杭州骑行爱好者的启蒙课。能够一口气挺进翁家山,不管公路车、山地车还是折叠车,都算菜鸟骑友的成人礼。如果胯下是小红车,或者昙花一现过的死飞,那是骨格清奇,天赋异禀。

    从龙井北坡的春夏秋冬大石头骑到翁家山顶的杂货店,是骑友爬坡水平的测试赛,据说现在最快纪录已经突破5分30秒,这个速度,汽车老司机也很难做到。

    能轻松上龙井,骑行的任督二脉便打开了,接下来的进阶包括余杭的径山、王位山,安吉的天荒坪、龙王山,富阳的林峰山、安顶山,临安的指南村、大明山,起个大早,天黑前回家。

    三吴都会、东南形胜,自古繁华的杭州,对骑行客比较友好。全国有山、有江、有湖,能够骑在风景里的城市不多。

    浙江已有6000公里以上的绿道,出门不远,就融进绿水青山,这样的骑行条件得天独厚,难怪疫情三年,其他运动休闲方式受限,杭州乃至浙江的骑友却一直在逆行,且骑且珍惜。

    从日落西山到夜深人静,现在到翁家山打卡的,每晚有两三百人,不如最鼎盛的2014年前后。那时候每晚最多有五百多人。在山顶两家杂货店前打尖补水、休息聊天的骑友,曾把不到五十米长的巷子整成夜市,还被居民投诉过,一晚卖出五六百瓶饮料的小店老板娘,则笑得合不拢嘴。

    第七届“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自行车骑行挑战赛 拍友 余超 摄

    杭州的骑行老炮、车店老板们发现,疫情这几年,杭州的骑行热升级,和全国的大环境一样,和这天气一样。龙井不如当年兴旺,是因为杭州主城区的骑友们选择多了,理念也不同以往。

    骑友网创始人老A,是杭州和浙江骑行文化的推广者,上一波骑行热的主力推手,六七年前组织的闻涛路夏日夜骑一呼百应,从钱江四桥下发车,终点一桥或之江大桥,因为参与人数太多,安全起见,不得不分批发车。

    老A说,以前的骑友像抗日武装的县大队,现在的像区小队,规模小,机动灵活。萧山的、下沙的、城西城北的,并不一定来龙井打卡了。夜晚的钱塘江边一马平川,凉风习习,拉起速度来是名副其实的拉风。

    对于众多媒体说的国内“一车难求”的骑行热,长期做进口自行车代理的Johnny-峰高村漠解读,现在运动款自行车确实比疫情前好卖,尤其是一两万以上的中高端品牌,车店库存都去得差不多了。

    高端自行车整车绝大多数来自美国、意大利等,套件则八成以上来自日本,这两年生产和运输受疫情影响,波及下游的店家,拿货不容易。当然他也坦言,不少追捧高端车的未必是真骑友,限量版的高端车被他们买去束之高阁,至于什么动机,就不得而知,总之就像很多喜欢收藏字画的,自己既不写字,也不画画。

    夜西湖边的骑行者 朱海伟 摄

    相比疫情前那一波历时十年左右的骑行热,眼下这波骑行热属于卷土重来,区别是,疫情前那波是圈内热,更多是骑友们的自嗨,现在是出圈,蔓延到各个层面,和枯木逢春的飞盘热、露营热异曲同工。

    当年的骑行热,多以品牌自行车店为大本营,车店的老板、工作人员以身作则,以QQ群的形式组织骑行社团,按水平分野:大众组骑游、休闲观光;精英组竞速,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在周边参加业余比赛。100公里的比赛,不少人时速能接近40公里。

    我国的职业自行车竞技水平不高,环法极少出现中国选手的身影,但业余自行车比赛曾经百花争艳,浙江每周都有五花八门的速度赛、爬坡赛,还有环浙分站赛,业余高手只要时间自由,每年能赶上40站以上,拿的奖金总额可以添置一辆档次不低的好车。

    东北曾有哥俩从专业队退役后,开着一辆破中巴,赶赴全国各地参加比赛,以拿奖金为目的。这让其他业余好手很不爽,但又很无奈。专业打业余,即使是前专业,什么场景谁都能想得出来。

    新一轮的骑行热,七成以上的参与者年龄在十八到四十岁,但也不缺乏五六岁的娃儿和七十开外的老者。浩浩荡荡的骑行大军里,有骑七八万块公路车的,也有骑共享单车的。有朋友圈节假日约骑,有资深老炮跑长途,也有全家出动怡情山水、共建美好家庭文化的。

    比起上一拨内卷型的骑行客,现在骑友少了点自虐成份,对竞速不那么痴迷,对参加比赛没那么热情,更倾向于享受这项运动的乐趣,锻炼,赏景,交友,晒图,一个都不能少。

    滨江“最美跑道”上的橙色自行车道 董旭明 摄

    实际上,疫情之前,骑行作为一种运动休闲方式,作为一个产业,都已趋于式微。杭州的自行车专卖店关闭过半,国际品牌以远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挥泪甩卖。老一辈的骑行爱好者,要么年龄渐老,要么成家立业,对骑行的热情渐渐消退,骑行队伍开始凋零。

    作为一种竞技项目,自行车在国内本来就不温不火,环青海湖、环海南岛、环太湖、环千岛湖国际自行车赛,运营多年始终是惨淡经营,观众、媒体缺少兴趣,商家缺乏热情,环法那样万人空巷、观众如潮的场景从未出现。这些年来各地政府和民间对马拉松赛如痴如醉,对办自行车赛却意兴阑珊。

    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众多运动休闲方式里,骑行独树一帜。在竞技比赛暂停,体育场馆打烊的非常时期,骑车是几乎不受干扰的交通方式和运动休闲。

    骑在路上,没人要你亮健康码,没人强制你戴口罩,骑行规模和路线可防可控。要是时间自由,说走就走。

    浙江骑行界大神绕道,疫情期间,公路、山地、速降,每天练得热火朝天,训练计划比很多专业运动队还规范。他和一帮哥们姐们,这两年踏遍浙北名山大川,最疯狂的一次,一天巡视安吉、临安、余杭县(区)三座高峰。

    骑行爱好者在仙居的美景中骑行 拍友 王华斌 摄

    疫情让普通人对生命有了更透彻的感悟。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保有健康身体、养成运动习惯是珍惜当下、善待自己的好选择。蓦然回首,曾经小众的骑行,有那么多的好处。

    作为通勤工具,它绿色环保低碳,还省钱。私家车加五次油,可以买辆过得去的山地车。加十五次油,可以弄辆入门级的公路车。燃烧自己的卡路里,对环境友好,对自己更友好。

    把自行车当通勤工具,在很多发达国家已是一种日常生活,荷兰等国几乎人均一车。我们作为曾经的自行车大国,如果能让昔日重来,会是很美好的事儿。

    骑行的锻炼效果自不必说,世界上心肺功能最强大的运动员,第一是自行车,第二是越野滑雪,第三是游泳。骑行的门槛很低,从儿童到八九十岁的长者全覆盖;它投入不大,一辆2000来块的山地车可以骑到天尽头。它让你亲近自然,大大拓展活动半径,有一定基础后,半径60公里内,当天来去自如。

    闲来你可以到西湖边兜个风,周末到龙坞拍个照吃顿农家菜,可以约几个同道从袁浦大桥到下沙大桥绕个圈,正好100公里,看大江东去、阅城市新貌。

    如果时间和体力充足,春和景明时节,邀志同道合者环千岛湖,半日阅尽世界级美景。如果有诗与远方情怀,单车可以闯世界。有个江西小哥七八年前从杭州出发环球骑行,里约奥运会时正好在巴西,前年到了西雅图,正准备骑到阿拉斯加,然后飞伦敦,启程骑回北京,不料被疫情所困,只能折回墨西哥,眼下在墨西哥考察玛雅文明。

    骑行很平淡,但又很神奇,它是一种旅行,也可以是一种修行,是苦修还是清修,取决于你内心怎么召唤。

    如果我单车独行在独库公路、318国道,徜徉在呼伦贝尔草原和赛里木湖畔,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出发,为什么在路上,我的回答就像三十九年前齐豫唱的,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还有梦中的橄榄树。

    相关专题
    专题丨亚运读本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