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下午,杭州国家版本馆国际报告厅举办了开馆第一场学术讲座。讲座主题“营造·现代宋韵——杭州国家版本馆的设计与建造”,主讲人是杭州国家版本馆建筑主创设计师王澍。
自从今年夏天国家版本馆开馆,这座“文润阁”就因其温润如玉的现代宋韵建筑备受关注。其主创设计师王澍已经接受过数家媒体采访,但以学术讲座的形式分享设计建造的理念与经历,这是第一次。王澍向观众展示了大量设计草图、施工现场照片、古画和建筑的对比图,用自然真诚的语言娓娓道来。
王澍讲座现场
杭州国家版本馆的设计要求是“宋代园林背景的藏书建筑”,这实际上是一个大难题——宋代园林没有任何实物遗存,也缺乏画作的描绘与文献的记载。为此,王澍在杭州西湖感受宋韵,从大量宋画中汲取灵感,细心考察场地选址地貌,逐渐找到了设计的方向。
版本馆依山而建,主峰被完全保留下来,它不仅外形与宋代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山体相似,连裸露的山岩表面,也仿若画中披麻皴的笔触。
主峰与《溪山行旅图》
主书房前的长桥也可以在许多宋画中看到,例如李成《晴峦萧寺图》。在古人观念中,山水画中的桥往往隐喻出世和入世的界限。
李成笔下的屋檐,马远《华灯侍宴图》中的屏扇,刘松年《四景山水图》里的亭台,都被融入版本馆的建筑之中。着眼整体,建筑组合所体现的平远与层次,则暗含了五代董源《溪岸图》的巧思。
王澍讲座现场
就这样,宋代园林的风韵,用新的面貌,从古画里来到了现代,山水唱和、疏密得宜,玉屏层叠、曲折尽致,树石掩映、眼前有景。
杭州国家版本馆(文润阁)
用现代的建筑,表现中国古代山水画之美,这在王澍的作品中并不少见。宁波博物馆,用废砖旧瓦堆叠出了宋代画家李唐《万壑松风图》的气韵;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对夏圭《溪山清远图》、李公麟《山庄图》都有所参考;临安博物馆则运用了李唐“半边山水”的巧思。
李唐的画与临安博物馆设计草图
王澍认为,“现代宋韵”建筑,是要以现代的语言去理解、转化宋代建筑、造园与山水绘画的理念与韵致,做现代建筑,不做仿古建筑。总结出“现代宋韵”建筑理念的五项原则,从五个不同方面全面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一是环境的可持续。以自然为尊,最大限度保护场地的原生自然地貌与植被,形成建筑与山水形貌精确对位的掩映之美、唱和之美、映衬之美。例如在施工过程中,有三颗树挡住了原本要建造的位置,但王澍发现这三棵树长势良好,形态优美,他秉承尽量保护自然原貌的原则,当即决定修改图纸,保留树木。这三棵树与建筑的配合,既体现出映衬之美,也反映了王澍对尊重自然观念的知行合一。
杭州国家版本馆(文润阁)
二是文化的可持续。针对良渚世界遗产保护区的建筑高度限定,以宋代山水画“三远”法中的“平远”法对应,不追求建筑的高度表现,形成强调层次结构、层层递进的空间美学意向。通过随山赋形的游廊、青瓷重屏的檐廊、曲折架空的展廊,在“平远”法中参以“深远”法,形成宋代山水画的深度特质。借助“松”、“柳”、“梅”、“大石”、“水”等要素,构造宋画特有的小景与画意。
“平远”与“深远”讲解
“平远”与“层次”讲解
三是匠艺的可持续。不仿宋代建筑的形,而是强调宋代建筑中“自然与真实的建造”这一营造实质,采用以自然材料为核心,明露结构与构造的建造方式,形成一系列传统转化的创新点,追求匠艺与施工质量的高度。文润阁的设计有六大传统现代转化的核心创新点,分别是青瓷材料与工艺、两种自然肌理清水混凝土、超高超大夯土墙、三种钢木构体系、青铜屋面体系、青石花格墙体系的创新设计、开发应用与实施。
青瓷门扇的色彩设计
四是社会的可持续。面对当代公众需求的大型公共建筑功能重新演绎的传统造园的功能与尺度。
五是经济的可持续。充分发挥主创建筑师团队在这种高标准创新工程中的主导作用,在中国速度的前提下,形成一种高质量传世工程的全过程操作机制。以设计和研创的智慧,有效控制施工成本,实现“不超概”的目标。
控制施工成本案例
2019年,王澍开始参与杭州国家版本馆概念性设计工作,因对版本馆定位的深刻、准确理解,新颖独特的设计思路,鲜明的设计风格,其方案在众多参与者中脱颖而出。王澍亲自担任杭州国家版本馆项目的主创建筑师,全程指导设计工作,用心用情,全身心投入。无论高温酷暑还是天寒地冻,王澍和陆文宇长期驻守在现场,和施工、设计人员一起研究解决重大设计难题。会议室内,灯火通明热火朝天做设计搞科研;会议室外,远赴深山偏村寻材料做调研。如此坚持,先后高质量完成了项目的概念性设计、初步设计和深化设计方案,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思路建议,展现出了国际一流的设计水准和“国之大者”的担当情怀。
学术研究和交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是杭州国家版本馆的重要功能之一,接下来杭州国家版本馆将会常态化地推出学术水平高、内涵丰富、主题多元的演讲和论坛。
王澍接受采访
主讲人简介:
王澍,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建筑艺术学院院长,于1997年成立业余建筑工作室。他致力于重新构筑中国当代建筑的研究和实践工作,面对中国城市化浪潮中特有的大拆大建现象,开启了一系列以回收建造为核心的建筑实践。2003年中国美术学院创办建筑艺术系,2007年成立建筑学院,王澍担任首任院长,提出面对乡土文化危机与全球化冲击,基于“自然建造”的建筑教育理念,开启了一系列具有批判性的全新建筑教育实践。凭借一流的设计水平和对设计的独特理解,王澍先后获得首届全球可持续建筑奖、普利兹克建筑奖、法国建筑科学院金奖、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和华尔街日报“全球创新人物奖”等荣誉,其中普利兹克建筑奖素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王澍是中国首位获此殊荣的设计师。2013年王澍被美国《时代》周刊选为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2019年度与陆文宇共同获得北美建筑教育联盟金质奖章;2021年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入选《纽约时报》“二战以来最重要的25个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