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宇宙中最神秘的天体之一,黑洞一直激发着人类的好奇心。
北京时间10月6日晚,2020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黑洞研究领域的贡献。
根据诺贝尔官网消息,今年物理奖一半由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获得,他发现黑洞的形成是广义相对论强有力的预测结果。另一半由莱因哈德·根泽尔(Reinhard Genzel)和安德里亚·格兹(Andrea Ghez)共同获得,他们发现了银河系中心的一个超大质量的紧密天体。
黑洞是怎么被发现的?它的发现有什么意义?10月6日,围绕刚刚揭晓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结果,记者采访了浙江大学物理学系教授曹新伍。
三位科学家获得2020诺贝尔物理学奖 图片来自诺贝尔官网
从理论到观测
三位科学家证明黑洞存在
人类对黑洞的认识历史并不算漫长。
据诺贝尔奖官网介绍,1965年1月,也就是爱因斯坦去世10年后,罗杰·彭罗斯用巧妙的数学方法,证明了黑洞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直接结果。他指出:在黑洞的核心,隐藏着一个奇点,在这个奇点中,所有已知的自然法则都停止了。
罗杰·彭罗斯的发现,通过理论证明了黑洞确实可以形成。
不过,理论还需证据支撑。
学术界认为,银河系中心有一个超大质量的致密天体,有可能是黑洞。从20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莱因哈德·根泽尔(Reinhard Genzel)和安德里亚·格兹(Andrea Ghez)历时近20年,证实了这一观点。
两位科学家各自领导着一个天文学家小组,通过大口径天文望远镜观测的方法,在银河系中心发现了一个叫“人马座A*”黑洞的存在。
曹新伍说,“人马座A*”距离地球约2.7万光年,由于观测会受宇宙中尘埃和地球大气影响,十分困难。
“黑洞不发光,但是它有引力,对周围恒星的运动会产生影响。”曹新伍说,莱因哈德·根泽尔(Reinhard Genzel)和安德里亚·格兹(Andrea Ghez)通过漫长的观测,分析了周围恒星运动的轨迹,根据开普勒定律计算,得出了“人马座A*”黑洞存在的结论,并且计算得出大约400万个太阳质量聚集在这个极小区域,其密度极高,唯一的合理解释就是黑洞,“这项工作是非常了不起的。”
两位科学家突破了观测黑洞的技术难点,为证明黑洞提供了强有力证据。贝尔物理学委员会主席戴维·哈维兰德表示,“今年获奖者的发现为超质量物体的研究开辟了全新领域。这些奇特的物体仍然存在许多未解之谜,人类将在未来的研究中得到答案。”
2019年 人类获取首张黑洞照片公布 资料图
黑洞首张照片公布
曾引发公众朋友圈刷屏
一个中心为黑色的橙色环,散发出模糊迷人的光晕……
2019年4月10日晚,人类首张获得的黑洞照片公布,照片的主角位于代号为M87的超巨椭圆星系中心,引发大量公众关注,一度刷屏不少人的微信朋友圈。
观测黑洞的难度很大。来自全球30多个研究所的科学家们通过射电望远镜阵列“事件视界望远镜”,利用定向天线和高灵敏度的微波接收装置,接收天体发出的无线电波,从而得以观测目标。
曹新伍认为,黑洞照片通过另一种方法,从另一角度证明了黑洞的存在,“和今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奖者研究成果相比,二者方法不同,但都为人类认识黑洞提供了证据。”
此外,关于黑洞的形成,100多年前,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最早预言了宇宙中存在一种极端致密天体:黑洞。
后来,科学家们探索发现,黑洞的周围有一堵“无形的墙”,“墙内”黑洞的引力足够强大,任何东西一旦进入都会一去不复返、不可逃脱,连光也不例外。
科学家们认为,黑洞有不同质量。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具有恒星级质量的黑洞是大质量恒星衰老坍缩后形成的,约10倍及以上太阳质量的恒星衰老后,可能会坍缩演化形成恒星级质量的黑洞。
诺贝尔奖获奖成果也好,首张黑洞照片也好,通过科学家们对黑洞的观察,人类得以更加了解宇宙。观测黑洞并不容易,但人类对浩瀚宇宙的探索永不止步。期待终有一天,人类能够解开宇宙万物由来之谜。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