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郡记》成书于南朝刘宋时期(420—479),作者为宋员外郎郑缉之,生平不详。该书主要记述当时永嘉郡(今温州、丽水一带)境内山川、风土、物产、佚闻传说等,又称《永嘉记》、《永嘉地志》。
可惜原书自宋以后便已亡佚,今仅存清朝经学家孙诒让辑本一卷计50条,每条所记详略不一,多则一二百字,少则寥寥数字。
虽然是残本,但是“碎璧零玑,弥足珍贵”[1],依然具有很高的史料研究价值。孙诒让称其为“吾乡图牒,斯其权舆”,也是当今研究六朝时期浙南经济文化不可多得的原始史料。
在这仅存的50条记述里,有不少篇幅涉及青田,内容涉及山川、形胜、物产、地名由来等。
“竹青”之谜
青田之名,或许在有历史记录之前就已存在。目前所能考查的关于青田之名由来的最早文献记录,则来自于《永嘉郡记》:
青田县有草,叶似竹,可染碧。名为竹青,此地所丰,故名青田。
这条简短记述里有个明显的错误,因为青田到唐朝才建县,“青田县”很可能是后人抄录所误,身在南朝的郑缉之不会犯这个“乌龙”,孙诒让的校注也认为这个“县”应该是“村”字之误。
至于文中的“竹青”,却让后人颇费猜详。现代汉语词汇中,“竹青”有两种释义,一是指中国传统色彩名词,另外是指竹子外面的一层青绿色表皮,没有提到是某种植物的品种名称。而且如今青田境内也没有叫“竹青”的植物,更找不出一种与“叶似竹,可染碧”特征相类似的草本植物。
既然“此地所丰”,作为草木之物,见土扎根,繁衍滋生,理应生生不息,为何便神奇消失?真是留给后人一个不解之谜。
清康熙年间《青田县志》对青田名称的由来又有另一个说法:“青田山,县北一里。旧志:山下有田,产青芝,故名。”青田山即现在的太鹤山,“山下有田”,与“青芝”的“青”合在一块,便叫“青田”,与“青芝”的“芝”合在一块,便叫“芝田”。
这样,“芝田”便成了青田的别号或雅称流传了下来。尽管今天在太鹤山一带依然找不到“青芝”这种植物,但是作为一种为道家所重的“炼丹仙药”,在道教胜地太鹤山的苍松绝壁间,长出青芝是有可能的。
“田产青芝”则是规模化的人工种植了,或许为道士自己所种,或许是当地村民的经济作物。因没有更多的史料佐证,这些也都只是猜测。
硕大的“官梨”
《永嘉郡记》记载了“青田村”所产的一种梨树,当地官员将这些梨子作为贡品献给皇家享用,所以又叫“官梨”或“御梨”:
青田村,民家多种梨树,名曰“官梨”,子大一围五寸,树老,今不复作子。此中梨子佳,甘美少比,实大出一围,恒以供献,名为“御梨”。吏司守视,土人有未知味者。梨实落至地,即融释。
根据文中所述,这种“官梨“子大一围五寸”。“子”指果实,“一围五寸”到底是多大呢?据东汉郑玄在《仪礼》注里以“九寸为一围”, 则一围五寸就是十四寸。魏晋一寸大约为2.5cm,十四寸约合35cm。也就是说“官梨”的圆周长度为35cm左右,这样的个头也不算小了。
另据宋王得臣《麈史》卷中“辨误”云:“凡言木之巨细者,始曰拱把,大曰围,引而增之曰合抱。盖拱把之间,才数寸耳;围则尺也;合抱则五尺也……今人以两手指合而环之,适周一尺。”按此理解,则古人以“两手指合而环之”叫“一围”,长度大约是一尺。
这个解释应该是最可信的,按照习惯,我们形容一个圆形水果的大小,通常用手指合围来比划,而不太可能拿一根尺子来量。因此这里的“一围”,应指成人两手拇指、食指所围合的约数,一般可达35cm,那么“一围五寸”就可达45cm-50cm,那是相当大的梨子了,估计比当今最大的梨品洞冠梨还要大一些。
这些官梨的味道甘美,只要大于“一围”的,就“恒以供献”,因此叫做“御梨”。此梨还有个特点:“梨实落至地,即融释”,表明果肉多水、松脆,加上味道“甘美”,个头硕大,自然属进贡的稀罕果品了。为此官府还专门派吏卒看护,普通老百姓根本就吃不到这种梨。
可惜的是,这种古老的青田水果特产,因“树老,今不复作子”,说明在郑缉之那个时代,这些梨树就已经结不出果实了。于是这一个大味美、品质优良的“官梨”,只在《永嘉郡记》里昙花一现,便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了。
沐溪野与白鹤
青田“鹤乡”之名,或与浮丘伯有关,但因他所著的《相鹤经》已佚,是否确如《太平寰宇记》所载的有“青田之鹤”的句子,也无从考证。那么这部《永嘉郡记》残本中的有关记载可算是青田之鹤的最早文献记录了:“
有沐溪野,去青田九里,此中有一双白鹤,年年生伏子,长大便去,只唯父母一双在耳。精白可爱,多云神所养。”
这里提到的白鹤栖息地“沐溪野”在哪里呢?青田在当时还只是青田村,在今县治所在地。距青田九里之地,应指沿瓯江东西走向,往东九里大约是前仓,此处瓯江水流较为湍急,不具备白鹤栖息的条件;往西九里是小溪湖边,水流平稳,且多有浅滩,是白鹤栖息的理想之地。因此“去青田九里”之地的“沐溪野”,应该是在小溪湖边一带。
孙诒让校注认为“沐溪野”就是沐鹤溪,是青田境内的瓯江支流小溪。
清《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四青田县“小溪”条云:“小溪,在县西南二十里。《志》云:县西南有鹤口岭[2],沐鹤溪之水出焉,即小溪也。”可见,沐鹤溪就是小溪,源出鹤口岭。
孙诒让在《永嘉郡记》“青田溪”条下也有一段校注云:“青田溪当即今沐鹤溪,在青田县西南二十里,源出鹤口岭。”唐《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云:“青田溪,在县西南十八里。”从上述文献可知,沐鹤溪、小溪、青田溪都是同一所指,也就是郑缉之笔下青田双白鹤的栖息地——沐溪野。
鹤的生活习性一般栖息在沼泽、浅滩之处,以鱼虾为食。沐溪野正具备了这样理想的条件,除了多沼泽、浅滩之外,还是食源丰富的“鱼仓”。《永嘉郡记》对青田溪是这样描述的:
“青田溪,发源太湖,湖是白土,无复细石,中生蕰藻。冬天水热如汤,故众鱼归之,名曰鱼仓。”
这里,郑缉之把青田溪发源地溯至千里之外的太湖,似乎有些不着边际。另外,他提到的青田溪“冬天水热如汤”,仿佛是温泉,可能言过其实。
不过,如今我们若是在冬天的早晨,驱车经过小溪下游沿岸公路时,可见江上水气弥漫,薄雾氤氲,看起来确有热气蒸腾之状。至于“鱼仓”之名也是名副其实的,溪中锦鳞游泳、鱼虾杂处,品类繁多,当时人烟稀少,白鹤栖息于此完全不受人类活动的干扰,悠哉游哉,无拘无束,又能随时大快朵颐,如此闲云野鹤,真是令人神往。
沐溪野的这两只白鹤,宛如恩爱的夫妻,一住经年,且每年乳化小鹤,小鹤长大了便振翅冲霄,远走高飞。我们不知道从这里曾经飞出去有多少只白鹤,也不知道这些白鹤离开父母后都飞向何方,只知道这对白鹤多年栖息于此,就如怀恋故土一般,不离不弃。因为其“精白可爱”,见过的人都认为它们是神仙所养。
其实它们就像世外隐者,更像是一对神仙眷侣,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它们以优雅的身影,清亮的唳声,穿越了历史时空,终于成就青田鹤乡之名。
沐溪野的这两只白鹤,也算是始祖一般的存在吧。
石门洞有个后门。
如果说瓯江南岸旗山、鼓山两峰对峙的入口处是青田石门洞的“正门”的话,那么石门洞还有个“后门”就鲜为人知了。这要从石门洞另外还有一个古老的名称叫“城门山”说起。据《永嘉郡记》记载:
“大溪南岸有西山 ,名为城门,壁立 ,水流从门中出 ,高百余丈 ,飞流如瀑布 ,日映风动则洒散生云虹 ,水激铿响,清泠若丝竹。”
城门山瀑布,水值风,散为雨,遇日化为青虹也。
瓯江干流自源头至入海口为三段,分别是龙泉溪、大溪、瓯江,其中在青田境内直至小溪汇合处都叫大溪。郑缉之所记的大溪南岸城门山瀑布特征,与今石门洞瀑布完全相似。孙诒让在该条目下有校注云:
或曰城门山即石门山,在青田县西七十里。
石门洞在过去也叫石门山,与“城门山”仅一字之差,用青田方言发音,说得紧凑一点,听起来毫无二致。另外,从石门洞入口地势特征上看,旗山、鼓山两峰对峙如门,既似城门,也似石门。
有意思的是,在石门洞山峦南面有一处名称叫“后城门山”,这里被称作石门洞的“后门”。清光绪《青田县志》记载:
后城门山,县西七十里小溪,相传为石门洞后门,两山对峙濒溪,状肖石门。
《处州府志》卷五《山川》也有类似记载,其云:
“后城门山在县南小溪石门洞后,两山对峙濒溪,状肖石门洞后门。”
那么这个“后城门山”的具体位置是在哪儿呢?只要沿着《青田县志》所指的“县西七十里小溪”去探寻,就会发现在小溪的北岸还真有一个村叫城门村,属巨浦乡管辖,村有两座岩壁,对峙如门,濒溪而望,与石门洞入口处非常相似,只是规模尺寸小很多,难怪被称为石门洞“后门”。
村中有溪水流出,难道这些水也来自石门洞?这里与石门洞一南一北,相距大约三十公里,真佩服古人的想象力。既然“后门”叫“后城门山”,那么前门必叫“城门山”,因此,郑缉之笔下的城门山,无疑就是现在的石门洞。
此外,《永嘉郡记》还以神话的笔触记述了青田石帆名称的由来,以神秘而怪异的六朝志怪风格提到青田的两种野生药材黄蘖和黄连。
两晋之前,凡县级以下的村落名称或小地名,往往不为史书所载。而郑缉之的《永嘉郡记》一反惯例,不吝笔墨地记载了还只是村落的青田许多山川风物,弥散着浓郁的乡土地理气息,读来亲切。
尽管此记仅为残剩本,记述的文字非常有限,但足以拨开许多历史迷雾,为我们展现了一幅1700年前山川清淑、万物滋长的青田图卷,仿佛看到在云林雨箐之中青田先人耕耘劳作的场景,仔细谛听,空中还依稀传来几声鹤唳。
[1] 见孙诒让《永嘉郡记》序
[2] 鹤口岭在青田岭根与文成南田交界处,近代篆刻家丁辅之有《登鹤口岭》诗:“岭根至岭头,十里古松道,如入图画中,顿使俗尘扫。”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