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青田古代的文化教育 有哪几类?

    浙江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孙红华 2023-01-30 08:43全网传播量2.6万
    00:00
    00:00

    中国在隋唐时期建立了科举制度,也就是朝廷政府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各类考试的合格者特别是进士科的上榜者是政府官员的主要来源,所谓的“学而优则仕”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自从隋唐以来,中国的古代社会对教育还算是比较重视的。

    古代的学校教育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是官学,即由官办。从国家到府、州、县都有本级所属的学校。国家的最高学府就是国子监,其最高领导人的职位叫国子监祭酒,北宋的时候,有一位青田人蒋存诚就当过这个官职。县一级,就叫县学。县学的主事官员是教谕,刘基刘国师的父亲刘爚就当过遂昌的教谕。青田是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建县。当时青田属于比较偏远的县份,经济文化都非常落后。所以在唐代,青田还没有设立县学。一直到了北宋的庆历年间(1041——1048),才在县署东半里处,也就是现在烈士陵园一带建立了学宫。不过当时的学宫还不是学校而是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子在古代是备受尊重,几乎每个县都要建孔庙。又过了五六十年,到了北宋的崇宁年间(1102——1106),在学宫扩建斋舍,创办县学。教授“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和现在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有天地之别,过去的县学是精英教育,入学要考,名额很少。以明、清为例,通过考试有资格入县学的人称为生员,也就是俗称的“秀才”。当上秀才的人是很牛的,在家族、在地方的地位就会大大提高。过年宗族分祠堂饼,秀才可以多分;普通人见秀才要尊称“老爷”;秀才见县官可以不下跪;秀才家盖房子可以高人三寸;秀才家可以免除一些捐税劳役;甚至秀才惹官司,也不能随便用刑。秀才的待遇这么好,只不过县学的员额太少。举个例子,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青田有县学生才50人。到了五六百年之后的乾隆年间(1736——1795),在校的青田县学生也才68人,其中还包括了武生12人。

    第二类是书院。书院有官办,有民办,也有半官半民。书院主要的功能是学术性的研究讨论宣讲。我们青田历史上的书院有:南宋时期的介石书院(鹤城),石门书院(石门洞);明朝的鹤山书院(海溪)、心极书院(太鹤山)、混元书院(太鹤山)、瑞龙书院(太鹤山)、新建书院(鹤城);清朝的正谊书院(太鹤山下,后移赵山)、养正书院、振文书院(十七都叶村)、鹏岭书院(仁川)、鹤皋书院(泥湾)。

    在这些书院当中最早创办的是介石书院,庆元年间(1195——1200),郑汝谐在介石泉旁(今花园降)建立。最有名的当然就是建在石门洞的石门书院。至于为什么有名,青田人都知道,因为刘基刘国师在石门书院学习过。为了纪念刘基刘国师,为了发展旅游,现在石门洞复建了石门书院,虽然,建筑布局不是很合理,展览布展也不是很到位,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看,或许从中能够了解一些关于书院特别是关于石门书院的知识。

    书院当然是传扬儒家学问思想的地方。不过儒家经典很多,学问也有不少流派。在青田的书院中,心极书院、混元书院、瑞龙书院、新建书院传播的是一个人的学问,那就是王阳明的心学。

    第三类是私塾。顾名思义,私塾就是私人开办的教学的地方。私塾开办的形式有多种,有塾师也就是教书先生在自己家里开学馆收学生;有富贵人家请先生上门到家开馆教自己的子孙;有家族开办的私塾教育本族的子弟;有以村庄名义开办的私塾教育本村的孩子等等。一般来说,私塾的规模都比较小,大多由一位先生教书,担当的也是最基础的启蒙教育。担任私塾先生也是有身份限制的,通常有秀才身份的人才有资格担任塾师。所以,在地方上做塾师的人,基本上是没有考上进士,也没有出去做官的秀才、举人。章乃器先生的祖父章楷先生就做塾师开馆授徒,他还曾经受聘到章旦朱家担任私塾先生,这户人家非常有名,朱光奎、朱光斗两兄弟都受教于章楷先生,这两兄弟后来都是民国将军。

    青田共出现过多少私塾,根本没有办法统计,但私塾中有一种特别类型的学校有数据统计,也特别值得一说,这就是义塾。所谓的义塾也是私人开办的,但学童可以免费来读书的私塾。古代生产力低下,经济落后,百姓的生活困苦,在青田大部分的农家子弟都上不起学。所以,就有一些有钱的开明乡绅创办义塾,让家族或村里贫困人家的子弟免费来读书。这样的义塾有:元代的湖山义塾;明代的谷口义塾(过去的山口称谷口);清代的步云义塾(章村)、南田义塾、屏川义塾(八都)、雁山义塾、富川义塾、浯溪义塾(八都)、松谷义塾(海口)、西里义塾(八都)、让川义塾(八都)、厉氏义塾(县城)。

    在这些义塾当中,开办最早、名气最大的是元代的湖山义塾,由高湖(当时高湖名为湖山)人季谦于至正十年(1350)在现在的高湖开办的。季谦字伯益,曾出任过恩州学正,平生好学尚义,乐于助人。季谦看到贫苦人家无钱供子弟上学,财主人家只知道多留钱财给子孙,却并不怎么重视子孙的学业教育很是忧虑。季谦觉得,留财产给子孙,而不好好教育培养子孙会是有害的,真正对子孙后代好,就应该重视子孙文化品德教育,使用子孙后代都读书明礼。所以,季谦就在高湖盖起一座学馆,重金聘请名师来讲学,免费让家族子弟来读书。为了使义塾能够长期办下去,季谦还特意购买了一批良田作为学馆的资产,以田租来保证义塾的办学经费。当时有一位青田人名字叫洪应求,就把季谦办湖山义塾的大好事讲给正在杭州当行省儒学副提举的刘基刘国师听。刘国师知道这件事情也很感动,就写下了《季氏湖山义塾记》这篇文章。正好那时候,刘国师的朋友丽水人叶琛在青田当县尹,叶琛也比较重视教育,季谦就与叶琛商量为刘国师的文章刻立了一块《季氏湖山义塾之记》碑。

    现在,包括湖山义塾在内的义塾都已经不存在了,只有这块石碑还被保存在高湖季氏宗祠之内,这古代民间教育的重要见证,非常珍贵。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