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一个寻常工作日傍晚,杭州警方在钱塘江大桥成功救下一名试图轻生的年轻女孩,其情绪失控的原因,出乎所有人意料。
原来,女孩刚刚高中毕业,已获得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因为对自己要求极高,面对即将到来的高难度大学课业,害怕无法实现预设的目标,她自我施压导致情绪崩溃,以至于有了轻生的念头。
这名女孩的遭遇并非个例,心理健康问题正困扰着数千万青少年。
9月1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了《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将青少年群体列入抑郁症防治四类重点人群之一,要求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
图片来源:国家卫健委
消息一出,青少年心理健康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他们究竟怎么了?我们能做些什么?对此,天目新闻记者就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症状、原因及如何应对等方面展开调查。
3000万青少年“情绪感冒”
检出率、识别率均不高
在传统认知里,青少年是活力阳光、积极向上的代言人,似乎应与抑郁症绝缘,而事实上,我国青少年抑郁症正面临发病年龄降低、发生率上升的局面。
2019年北大团队在《柳叶刀》子刊发表的研究表明,全球估计有3.5亿人患有抑郁症,其中中国患者超过9500万,女性占六成以上,抑郁症已成为仅次于癌症的第二大“杀手”。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
更有调查显示,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23.7%-54.4%,其中重度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3%-9.68%。而与之相反的,是学校、家庭、社会对于中学生抑郁的识别率平均不足1%,一些综合医院的识别率也仅为15%左右,如果放眼整个青少年群体,未被识别的就更多。
“与成年人不同,青少年抑郁症的患者症状并不典型,家长和老师容易忽视。”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精神卫生科副主任医师任志斌告诉记者。
头疼肚子疼、脾气一点就着
青少年抑郁症状很隐秘
今年开学后不久,小学三年级的文文(化名)就老说肚子疼,大大小小的检查做了一圈,也没发现什么问题,无奈之下,父母带着文文来到了任志斌的诊室。
经过仔细询问,任主任发现孩子的“肚子疼”有些蹊跷,“每次疼的部位都不一样,疼痛性质也不同,有时候是胀痛,有时候又是针扎痛,一去学校,就疼得特别厉害”,后来确诊,这是焦虑情绪引起的生理疼痛。
“越小的孩子,越不知道如何清楚表达自己的情绪,当心理上出了问题,往往表现为躯体化症状”,任志斌解释,焦虑、易怒、查不出病因的疼痛,都可能指向青少年抑郁症。
对此,杭州富阳城东派出所的民警深有感触。今年以来,他们已调解了20多起孩子与家长之间矛盾的警情,其中13到16岁的孩子占了大头,导火索往往是玩手机、不做作业等小事。
“有时家长只是批评几句,孩子的反应就非常激烈。”经了解,这些被打上“叛逆”标签的孩子,多多少少都存在心理问题,任其发展,后果可能非常严重。
在门诊时,任志斌有个习惯,对于沉默不语的小患者,他会下意识观察孩子的手臂,“有时候主动跟他们握个手,你会发现孩子手臂上有深浅不一的划痕,自残、自伤成了他们宣泄情绪的方式。”
事实上,青少年抑郁症频发,与他们所处的生理阶段有关,“抑郁症其实是一种大脑内部功能疾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科学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一般认为,青少年在11-14岁进入青春期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激素分泌水平很高,容易导致递质水平紊乱,从而发病”,任志斌说。
缺乏理解与关爱
被老师家长忽略的“内心世界”
为什么青少年会成为抑郁症高发群体?
“每个孩子自从生下来之后,身体素质和先天的心理特征都不一样,抗压能力也不一样,这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副会长、杭州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傅素芬表示,造成青少年抑郁症的原因是综合性的,除了青少年个体的先天特征之外,还会受到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日益繁重的学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切、老师寄予的厚望等等。
图片来源:人民网
例如前述提到的文文,其父母在物质上很宠溺,但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严格,每门课考到全班第几名都有明确指标,由于长期承受心理压力,文文产生了厌学情绪,出现了抑郁症的相关症状。
还有一名杭州富阳的小女孩,父母常年在外地忙工作,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的她,渐渐发现自己和老一辈之间交流有代沟,一次吵架之后她扬言要轻生,扭头就离家出走了。
“许多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成绩的好坏,却忽略了孩子在其它层面的精神追求。”傅素芬表示,这些情绪波动严重的孩子背后,往往是家庭教育和环境出了问题。如果孩子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和理解,缺少亲人之间的沟通和正确引导,就无法建立强大的心理支持系统,很可能会出现长时间持续的情绪低落、对自己的嫉妒否认等抑郁症的症状表现。
“此外,老师的认可,同龄人的陪伴,都是孩子精神需求的一部分。”傅素芬认为,学习之外,和谐的伙伴、师生关系,也是青少年成长内心所需要的一部分。
杭州某高中设立的心理咨询室就曾接到过学生求助,因为和同学或室友关系相处不好,也没有得到老师的关注,学习成绩明显下滑,他逐渐对学习和生活失去信心,精神状态也日渐萎靡。
同时,傅素芬也表示,还有一些不可抗拒的社会因素,如家庭变故、突发疾病、学习环境变化等,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况,成为青少年患抑郁症的诱因。
自评表不能筛查一切
全方位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这些异常的情绪反应,是这个社会落在孩子身上的表现,其实他们过早承担了这个社会的竞争压力。”杭州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咨询中心老师李梅表示,眼下最紧迫的,不仅是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更要重视如何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李梅认为,将抑郁症筛查纳入高中及高中生体检,体现出社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重视,但眼下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调查仍旧存在一些问题。
“绝大多数的学校对学生是否患病的判定,是通过抑郁自评量表进行筛查,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学生的心理问题,但有的学生对题目理解有偏差或是随意勾选,都会影响最终的测评结果。”在李梅看来,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不能仅限于一张纸质表格,学校应当有专业人士提供专业的服务。
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例,所有新生入学后都要填写量表评测、完成心理测试,学校对此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个别咨询是严格按照预约、咨询、跟踪、反馈、督导五位一体的专业方式进行;定期开设心理辅导课、健康讲座,开展团体辅导、新生助跑等活动,通过绘画治疗、瑜伽冥想等艺术化的表现方式,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
“另外,还需要科普相关的专业知识,让更多人了解抑郁症是什么样子。”任志斌表示,尤其是家长和老师,作为孩子的近距离接触者,他们要善于观察青少年的身体、心理状况,对问题孩子进行合理的疏导,积极引导、培养其形成良好的心态。
除了学校和家庭,社会也要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早在2004年,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就率先创立了杭州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开通了24小时危机干预服务热线。据杭州七院防治科统计,今年1至8月,危机干预服务热线共接到11764通求助电话,其中10-19岁之间青少年来电有1440通,占所有来电的12.24%。
防治科科长宋海东认为,危机干预服务热线在防治青少年抑郁症,尤其是紧急干预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防治青少年抑郁症是一项长期工作,还是得注重平时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降低他们对心理疾病的耻感,提高识别。”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